現時在北京舉行的冬奧(2月4日至20日),有多名美加華人代表中國參賽,他/她們多數是廿來歲的Z世代人(在1990年代中至2010年代中出生),亦多數不懂漢語和中文,不少更是有非華裔DNA的混血兒。而他/她們的父母,本身大多數已是土生華人,只有少數是1990年代前後才來美加的新移民。
基本上,這些海外華人參賽者,多數對華文化認識不深、對中國缺乏歸屬感,肯代表中國參賽的動機,除1、2人外、絕大多數非常單純,是體育考慮為主、金錢報酬為副,較少考慮或顧慮到政治問題的。而大陸的冬季運動文化實太薄弱,賽後仍留在國內發展的,估計會是極少數。
由於現時烈火熊熊的中美新冷戰,親中和抗中兩大陣營的時事評論員,壁壘分明,而這些華人外援,便成為他們的戰旗和戰靶。親中者,會把拿到獎牌、尤其是金牌的外援捧上天,極盡搖旗呐喊吹噓之能事;而抗中者,多數對這些入世不深的年輕人,持負面態度,甚至嘲諷、誣衊、詆譭,扣上「投共」帽子。
正確認識新世代海外華人
更弊者是雙方都欠做功課,連這些外援的個人資料也弄錯、張冠李戴,尤其是關於國籍問題,硬說他/她們已放棄原國籍、回歸做中國公民,是一種政治表態,實大錯特錯。
這些時評人的兩極化偏見,對任何人也無好處,既對被讚罵者不公平,亦無助大眾去認識和了解海外華人。筆者居加48載,華埠政治左右兩派的鬥爭、相互攻訐一浪接一浪,實從未停過,香港在國安法之前便更然。而在現今的中美新冷戰形勢下,對比1960至80年代的勢不兩立,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文旨在拆解這些時評人的誤導,讓讀者從多一個角度,去認識現今的海外華人,尤其是土生土長的新世代華人。
關於冬奧華人外援的國籍,親中者多用「放棄美籍,回歸中國」為題,吹噓這是反映出中國現今的強勢、威望,和美國的頹勢,是「中美70多年博弈」的成果。問題是,依據公開資料,筆者尚未找到任何外援自稱已放棄原籍的報道,中國官方亦從未公布已入中國籍的外援名單,而中文媒體的報道,先前只說「加入中國國家隊」、然後演化成「歸化」、最後才變成「入中國籍」,但全無列出資料來源。
目前廣為傳媒報道的紅人,是19歲的朱易(Beverly Zhu)和18歲的谷愛凌(Eileen Feng Gu)。後者父親乃非華裔,母親姓谷、外祖母姓馮,成長於三藩市的半山豪宅區,當被傳媒追問國籍時,她只說「沒有人能否認我是美國人,沒有人能否認我是中國人……當我在美國,我是美國人。當我在中國,我是中國人」,不少大陸網民便罵她狡辯,但她說的卻是事實,而美國的有關政府部門,亦無她放棄美籍的紀錄。
由於谷氏拿到金牌,便有親中教授級時評員撰文,將她捧到「中美文化、中美和平使者」的高度,此教授雖有花旗履歷,但他對美國認識實太膚淺。谷氏的花式滑雪,在美加受歡迎的職業運動排名,肯定在十名以外,就算在所有冬季運動中亦只屬支流,冬奧過後,谷氏的15分鐘光芒,估計很快便會在美國退場,做文化使者?實搞笑也。
獎牌功利主義 違反體育精神
而同背景、但在花式溜冰敗陣、被網民唾罵網暴的朱易,教授便隻字不提。國人這種獎牌功利主義極之要不得,不但違反了習總書記提倡的奧運精神,亦違反了最基本的體育精神。
年紀輕輕、剛中學畢業的朱、谷二氏在美成長,她們的美國人性格是很難完全消除的,來年更有可能返美求學,所以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便提出中國對谷氏的宣傳不宜拔高(見加拿大版《星島日報》2022年2月15日網上發文),但香港的親中時評人,仍未醒目收口。而其他的外援,冬奧後管控亦有一定難度。
因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一般人入中國籍時便必須放棄原籍,除非中國有特別優待。網上官方資料顯示,除了不少外援是華洋混血兒外,純洋人便至少有6名,筆者估計他/她們放棄原籍的可能性極低,有無正式入中國籍?暫時無資料証實,而官方和外援更集體守口如瓶。如果無,外援能否代表中國參賽?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第41條,只須是「national」便可代表參賽,這個含糊的名詞可解作為民族、種族、國民或居民,更無明確指定必須有國籍才可,這是法律學上「方便的含糊」顯例,方便可以按實際需要釋法,而奧委會亦有最終的酌情權,冬奧已進行了過大半,尚未見有中國外援被取消資格。
筆者有理由相信,外援放棄原籍者可能只1、2個;獲中國允許雙重國籍、並取得「有時限」的中國國籍者,可能是多數;而用居民身份參賽,應較適合極少數的純洋人;而中國亦極可能永不公佈這些人的國籍資料。所以,用放棄美國籍回歸中國,來證明「美國弱/中國強」乃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夢話。
海外華人人才輩出 土生華人實與洋人無異
現時全球海外華人(不計台、港)約有半億,70%在亞洲、22% 在美洲、6% 在歐洲(見筆者〈海外華人知多少-1與2〉,明報月刊,2020年2月和3月號),基本上全都已擁有外國籍,絕大部份更是在外國土生或土長,不少已是第三、四代、甚至是八、九代的土生,仍稱得上是「華僑」者(即是在海外居住但保留中國國籍)實鳳毛麟角。
海外華人最多在亞洲,主要在東南亞,當中有不少人乃全球首富,而美、加人數雖較少,但實力雄厚,在科技、政經、學術、文化、以至演藝界人材輩出,執牛耳者亦眾。
是次冬奧代表中國參賽的海外華人,便全都是外國土生,用他/她們的年齡去推算、和根據公開資料,當中好幾人的父母或祖輩屬第一代移民,主要來自大陸或香港,故此仍有一定的中國聯繫或情意結,亦有一些是與中國政府機構關係較深的,如朱易的父親(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和谷愛凌的外祖母(交通運輸部退休幹部)。
只不過,這些Z世代的青年外援本身,思維上已高度的外國化,與洋人無太大分別,懂漢語已是少數,能寫讀中文更是極少數,被傳媒訪問時,便多用英語回答。
在現今的海外華人社群中,尤其是在美加英澳紐,土生佔大多數、是主流,就如譚恩美1989年暢銷小說《喜福會》中4個土生女兒人物(以年齡計,她們應是冬奧外援的母親輩)。這些土生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思維和生活方式是當地的,所以國內和香港人便應體諒、包容。
來華工作者,拿取工資是合理的,來華旅遊探親者,便更是消費的顧客了,切勿動不動便質問他們,為何不用/不懂中文?來華是否想佔中國人的便宜?有否不可告人的目的?無禮貌之餘,更讓人家恥笑中國人只懂得欺負同胞、對洋人恭維。
新世代海外華人已落地生根
而現時想移民外國者,更要明白和面對這現實,在外國主流社會接觸到的華人,多數便是土生,假以時日,落地生根後的新移民,本身亦會變成當地人,他們的子女便更然,而他日回國旅遊、探親或工作,便有可能被人歧視了。
新世代海外華人不懂漢語中文,是無可奈何的,他們的日常社交、搵食語言是英語,思維和生活方式,便很自然地與當地融合,強逼學中文,多數會弄成「兩頭不到岸」,亦有可能成為他們學業和事業的路障。
文化的學習,什麼文化也好,決不可硬來,他們如果有興趣,日後便會自發的追尋,是不能免強的,若無興趣,就算在香港、台灣或新加坡,不少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亦可以是非常淺薄的。
而以當今的科技能力,和不少外國人和傳媒對華文化的好奇和嚮往,用英文學華文化是絕對可行的,例如眾多洋人漢學家的寫作,便全是英文或其它外語,而他們對華文化的認知、理解、熱誠、和認真的學術態度,實令人敬佩。只要有興趣,連洋人也能學華文化,新世代海外華人又何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