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凌晨,蕭炳基教授安詳地離開我們了。蕭教授是前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語文認知心理學專家。他曾經協助教育署(現稱教育局)及考試局(現稱考評局)開發多項大型研究,亦獲得語文基金委員會的資助用以研究、設計小學語文科教科書。執教多年,桃李滿門,高足亦遍布香港的教育界及學術界,對香港的教育發展貢獻至鉅。
下文〈教育為未來──向蕭炳基教授致敬〉撰寫於2017年11月26日,適逢蕭教授84歲壽辰,本人謹將此文稿獻給我們的蕭教授。
蕭炳基教授眼力好視野闊
視力和視野,各司其職。前者見到的是點,後者見到的是面。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視力要好,視野要闊。視力好,可看清當下;視野闊,就能看到未來。
蕭炳基教授從台灣學成回港,在一所小學任教,表現卓越,很快便晉升為主任。因熱心教學,又能因材施教,他所教的學生,升中成績表現甚佳,他深受學生愛戴。然而,他是一個喜歡做學問的人,為實現理想,決定赴笈美國,攻讀博士課程。70年代中,他畢業後,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即禮聘他回香港,從事培訓中小學校長和老師的教育工作。
當時,大學老師多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蕭教授不但看到自己的本份,而且看到全香港教育發展的需要。香港教育研究風氣薄弱,中學、小學校長和老師,工作量繁重,又苦於面對學生學習語文問題,教育署(現稱教育局)官員多憑經驗來解決問題。蕭教授認為要培訓老師和校長,先要為香港教育作診斷,知道香港教育出了甚麼問題?才可對症下藥。
當時大學的研究經費極為有限,蕭教授不以此為苦。他堅持從事教育研究工作。他應用西方的認知教育心理學,結合測量統計學,利用西方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從事一個又一個的語文學習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學生學習的規律,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犯錯的模式,從而配合學生的需要,設計教材,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通過研究,他為香港中文教育開創了新風氣。七十至九十年代,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校長和老師明白以研究和理論為基礎作論述,才能以理服人,從而解決問題,並提高教育效能。在他的春風化雨下,他的學生畢業後,現已在大學、教育局、考評局、中學、小學、幼稚園、文化機構從事教育工作。各人都能學以致用,發揮探究精神,改良教育質素。蕭教授身體力行,開教育研究之先河,其對香港教育的貢獻可謂一時無兩。
蕭教授經常引用哈佛大學學者S. Eliot(1888-1965)的話來勉勵同學:「知識從見聞中提煉,智慧從知識中昇華」(When you lose information, you get knowledge. When you lose knowledge, you get wisdom.)。在現代所謂資訊年代,人人只會下載資訊,無暇去鑽研知識,更遑論去反省、沉澱、昇華所學到的知識。由此可見,蕭教授治學態度嚴謹,對學生的期望亦高。
無可置疑,蕭教授眼力好,視野闊。他是一位極具睿智和遠見的學者。他以謙虛的態度,一生鑽研學術,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為香港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我們有幸得以親聆教誨,開啟愚蒙,畢生受用。蕭教授年已古稀,頭腦靈活,身體依然壯健。實在可喜。
今值蕭教授84歲大壽,聊書短文,以賀其華誕之喜,亦誌其對教育之貢獻。(本文寫於26-11-2017)
謹藉此文通知各同學、同事、朋友,並感謝各位一向對蕭教授的關心和支持。蕭教授的後事將於紅磡世界殯儀館舉行,2018年3月9日晚上設靈;2018年3月10日早上十時三十分為追思會(由同學、同事、親友講述老師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