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最近訪問美國,憑着「馬英九的外表,連勝文的家世,柯文哲的逆轉」,掀起了一陣旋風。他曾在一場慈善拳擊賽中,擊敗了敵對陣營的參議員布拉佐,那是一場強弱懸殊的賽事,布拉佐是空手道黑帶高手,杜魯多竟敢挑戰他,人人都以為他瘋了,但賽果卻出人意料,杜魯多贏了。他的解釋是:「一般人以為擊打對手的力度是最重要,其實不是,拳擊精神在於連番受擊之下,仍然堅持下去。」他之所以贏,是因為捱得。
香港孩子打得卻不捱得
香港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被譽為「好打得」,而這位加拿大年輕總理則自稱「好捱得」。通常,被人覺得「好打得」的人,難免會帶有「好打得」的傲氣;一旦處於捱打的狀態,就會很受不了,容易亂了方寸。而覺得自己「好捱得」的人,捱打是正常的,反而不那麼容易洩氣,不那麼容易認輸。
我們的教育,很着重孩子是否「打得」,但卻很少培養孩子「捱得」。不少家長根本捨不得讓孩子去捱,無論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都作了過度的保護。氣溫稍低,就要教育局停課;讀到高中,還未煮過一餐飯、去街市買過一次菜。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是大富之家的孩子,而是一般家庭的常態。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給同學比下去,換最新型號的手機成了指定動作。小小年紀,還未去過長洲,就去澳洲;還未看過大棠的櫻花,就去日本賞櫻;還未欣賞過香港的秋山紅葉,就去加拿大賞楓葉。總的一句,給孩子最好的,絕不能讓他們去捱。誰知,正是這種心態,讓孩子得不到堅忍的訓練,父母的愛,反而變成了害。
種種磨難在所難免 應培養孩子不被嚇怕
最近,多名學生自殺,不少人提出要學校加強生命教育。然而,頑強的生命力,不是課堂上學習得來的,而是磨練出來的。就如學游泳,必須親自下水,經歷過載浮載沉的恐懼,喝了一口又一口骯髒的池水,才可以學會。香港現時的投訴風氣這樣盛,愈是恨鐵不成鋼的老師,就愈容易被投訴。不過是打份工,何必惹禍上身呢!這樣下去,試問還剩下多少膽敢磨練學生的教師呢!不能靠老師,那就只能靠家長了。所謂「慈母多敗兒」,捨不得讓孩子捱,就是剝奪孩子磨練的機會,就是敗兒。
杜魯多總理6歲時父母離異,母親是精神病患者。對於生活中的種種磨難,他的回應是:「我選擇不被它們嚇怕。」人的一生,難免有種種磨難,父母的責任,不是保護孩子不受驚嚇,而是培養他們有不被嚇怕的生命力。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