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德馨存詩翰,允哲寄鳴琴──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女史

德馨存詩翰,允哲寄鳴琴──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女史

虎年第一讀,就是這本人物傳記。傳主蔡德允(1905-2007)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她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已才華畢露。1950年後定居香港,1964年受聘於「新亞國樂會」,堅持以德授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2-02-16
字旅相逢

文中部分圖片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謹此致謝。(文中圖片點擊可放大)

標籤: 伯牙絕弦南音古琴女史廣陵散榮鴻曾民族音樂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蔡德允香港中文大學
蔡德允老師風采神韻風采(攝於1985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灼見名家製圖)
蔡德允老師風采神韻風采(攝於1985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灼見名家製圖)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中學時代,早已聽過伯牙絕弦的故事,令人有知音難覓的感慨,也讀過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幽靜閒遠的境界,亦教人嚮往。那時候,完全沒機會聽過琴音,只知古琴是中國傳統的樂器。

高山流水

念大學時,得友人相贈錄音帶,初聽古琴,聽的便是琴家管平湖的作品,一曲《流水》,含蓄蘊藉、意境深邃……自此便愛上了古琴,愛它的古雅細膩,也愛它的韻味深長……此後,每當心煩意躁,細聽一曲《普庵咒》,琴簫合奏,定必心神靜歛,情思滌蕩。

古琴是雅樂,傳統的琴音微細,最宜幽室獨彈,自得其樂;或則面對知己一二,共賞其趣,實在不宜在大庭廣眾公開演奏。惟世殊事異,琴弦亦由原初的絲製,改為內含鋼絲,音質亦倍加宏亮,故此,公開的演奏會亦因而增加。

仍記得在1989年初,琴家成公亮赴德國演出和講學;三月回程,途經香港,作了一場古琴獨奏會,還有講座。成先生的音樂婉轉細膩、感情深厚,一曲《廣陵散》,雄健瀟灑,聽得眾人暗暗稱絕。

最難得的是那場講座,他攜來兩張名琴,供聽眾觀賞,一是明琴「忘憂」,另一為唐琴「秋籟」。據成先生介紹,二琴各具特色,「忘憂」琴音宏大、清亮;「秋籟」則音色柔和,餘韻綿綿、不絕如縷……「忘憂」琴背有兩行字:「吳門張季修制,寰虛李道人藏」,原為王世襄先生收藏,成公亮得他割愛出讓,往往用這把琴彈奏《瀟湘水雲》《龍朔操》(《昭君怨》)等曲子。而「秋籟」乃其至愛,成於唐玄宗開元三年,至今已逾千年,可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成先生於1985年,在濟南覓得此琴時,琴已殘破不堪,經他悉心修復,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只見琴體圓渾,漆色深褐,古雅異常。

一直以來,我多在家中靜心細聽琴曲,在外欣賞的古琴演奏會,實在屈指可數。記憶所及,2007年,曾在香港城市大學聽過「姚公白古琴獨奏音樂會」。其中聽得最多的,要數「德愔琴社」的音樂會,蔡德允老師的傳人,劉楚華、蘇思棣、謝俊仁等常在港公開演奏。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萌生習琴之念,奈何當時於中學任教中文科,課擔相當沉重,只得將念頭擱下。1996年後,因轉職之故,工作更忙,偶爾想起蘇軾的《行香子》,此詞讀來輕巧,有一種透徹與灑脫,最愛「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一句。驀然回首,半生營役,遂發願退休後學習古琴。然離職後,喜愛遊走四方,加上生性疏懶,至今素願未償,不無遺憾。

書憶故人

2019年,因緣際會,訪問了研究民族音樂的榮鴻曾教授(Bell Yung),跟他聊了幾個小時,除了南音,也談及古琴……榮教授游走於中西雅俗之間,對於古琴藝術,他評價甚高。早於1978年的秋天,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之時,他已開始追隨蔡德允老師學習古琴。

榮鴻曾教授(攝於2019年)。(灼見名家圖片,文灼峰攝)

說起蔡老師,他娓娓道來:「她於1950年定居香港後,六十年代開始教授古琴,直到2007年辭世,近半世紀培養了幾代古琴學生。他們除了學好演奏技巧、風格、琴曲內涵外,也承受了蔡老師的文化修養和人生哲理。」

榮教授以英文寫成的《蔡德允傳》——The last of China’s Literati:The Music, Poetry and Life of Tsar Teh-yun(香港大學出版社,2008年),在書中形容她為「中國最後的文人」。「蔡老師堅守文人琴的原則,不追求名利自然不在話下,而且更盡量避免一切與名利有關的活動。學生雖未必能盡得真傳,但多少總受到影響。」

1980年榮鴻曾與蔡德允合照(榮鴻曾教授提供)

聞蔡老師之名久矣,高山仰止,我極為敬重這位琴家,本來打算往中大圖書館借閱此書,惟疫症持續肆虐,在變幻不安的環境,遂一再拖延。

跨進2022年,在一月中旬,得榮教授電郵,知此書中譯本《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香港三聯,2022年)已出版,喜出望外。就在農曆新年前,收到新書。

《中國最後一代文人》書影(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虎年伊始,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人物傳記。我捧書細讀,手不釋卷,一口氣看到凌晨兩、三點……一段跨越超過百年人生的精彩故事,讀來興味盎然。

本書傳主蔡德允(1905-2007),生於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後遷居上海。她出身書香門第,在父母的培育下,自幼已接受傳統的文人教育,還得到叔舅和兄長的指點。二哥學貫中西,影響了她學習英語,在中學時已擔任主角,演出英語話劇,又自學鋼琴,達到相當的水平。

她熱愛古典文學,對音樂、詩詞和書法都有莫大的興趣,年輕時已才華畢露。後因局勢動盪,風雲驟變,她隨家人輾轉流徙,於1950年與丈夫、兒子定居香港。她年輕時曾教書,也做過文書工作,文筆流利、字體娟麗。昔日的女性,在社會上無權無位,她卻具備精緻文化的修養,擁有文人琴家的優秀傳統,一生不追求奢華的物質生活,只為自娛而沉淫遨遊於琴、詩、書和崑曲的天地中。

懷古幽蘭

這本人物傳記,記敘的正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一位女性的故事。蔡德允的兒子是沈鑒治,在〈原著沈序〉中,他強調本書的標題很貼切,其母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少數的倖存者」,並稱道此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充份體現了普遍的文人精神,尤其是他們努力地堅守和傳承其寶貴的價值觀。」(頁8)

書名副題為「蔡德允的琴、書、詩與人生」,內容亦就這四方面,逐項縷述,但綜觀全書,分為十三章,從「瀟湘水雲」到「二十一世紀的琴界與蔡德允」,其中大半篇幅皆扣緊古琴,另旁及其人其事,以至詩詞和書法。整部傳記,重心仍落在古琴和人生上,折射出百年中國的變遷。

榮鴻曾在原著序中,亦提及「本書是一部傳記和民族誌,在編織的過程中,往往涉及歷史、政治、社會和藝術等領域。」(頁11)蔡德允生於清末民初,經歷了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日軍侵華、國共內戰……在近代中國變遷的背景中,亦可窺見她不平凡的一生。

她出身於傳統的文人家庭,詩禮傳家,承受的是男尊女卑的守舊秩序,書中提及她要求改名的細節,從「允珠」到「允志」到「德允」,反映她早有自主意識,曾努力爭取新式教育,原可入讀金陵女子學院,卻遭父親大力反對而痛失良機,錯過了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之機會,讓她終其一生,亦耿耿於懷。

在其母栽培下,蔡德允雅好詩詞、書法,於《愔愔室詩詞文稿》序中,她寫道:「自幼年讀書即愛好詩詞歌賦,尤喜吟誦,惟未興學習之念。後偶讀《白香詞譜》,閱之趣味盎然。遂日夕鑽研,習之久矣。……因得以逐步自學,始試填詞。嘗以所做呈示慈親,頗得鼓勵,自此醉心寫作。」(頁75)

《愔愔室詩詞文稿》書影(羅國洪先生提供)
《愔愔室詩詞文稿》書影(羅國洪先生提供)
《愔愔室詩詞文稿》書影(羅國洪先生提供)
《愔愔室詩詞文稿》書影(羅國洪先生提供)

至於書法方面,她自承歷史上有幾位書法大家對她影響至大,如張猛龍碑、禮器碑、張遷碑,而行楷則以米芾為臨摹範本。在漫長的一生中,她揮毫不輟,其書法向來一紙難求。

婚後,她相夫教子,至36歲,始師從沈草農先生習琴。沈老師對她很好,除了將珍貴的「虎嘯」琴,留在她家裏供她練習,後來更遺言將琴相贈。書中道及,她曾於演奏後獲得一位琴家稱讚,但對方卻道,讚賞並非來自其琴藝,只因她是個女子。她卻不以為意,憑着堅定的意志,傾力以赴,終成一代大家。

蔡德允自用「虎嘯」琴(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蔡德允自用「虎嘯」琴(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蔡德允自用「虎嘯」琴之銘文(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蔡德允自用「虎嘯」琴之銘文(三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書中第八章「琴詩書畫雅集」,詳述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南來文人的藝文雅集的具體情況。參與者既有學者、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亦有琴家和崑曲唱家,包括徐文鏡、周士心、蕭立聲,還有姚克、王季遷、易君左、饒宗頤、張紉詩、呂振原等。鑽石山的志蓮淨院為雅集首選之地,另有屯門青山酒店,因遠離塵囂亦為聚會佳選,間亦有私人家中雅集。蔡德允活躍其中,亦如魚得水。

以詩書畫聞名的徐文鏡,也是印泥製作專家,其「紫泥山館」,位於九龍城內的「湫溢小巷」,50年代初,他已譽滿文藝界,卻安貧樂道,後因眼疾而視力衰退,出版詩集《西湖百憶》,附識云:「予以目眚不能自寫,因乞蔡德允女士書之,女士邃學善琴,書法娟美,直逼晉唐,詞追兩宋,而神韻尤超。」(頁140)可見她在詩詞、書法方面,盡顯清逸的風韻神采,在當時文人圈中備受讚賞。

正如不少南來文人,蔡德允一直懷念過去的美好歲月,視自己為遠離家鄉的寄客,將自己的琴齋命名為「愔愔室」,作銘自況:「恃此斗室,以容吾膝,以維吾心,以遣吾生,以寄吾情」(頁44),「愔愔琴德」出自嵇康《琴賦》,「愔愔」有靜寂、安適、和悅之意。她以「愔愔室」作為暫且棲身之所,並於琴曲、詩詞中寄寓思鄉之情。長年旅居香港後,她漸漸適應了此地的生活,當琴學衰微之際,將傳統的琴藝授與不止一代的年輕人,並啟發他們,在自我修養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愔愔琴德

蔡德允於1964年,受聘為新亞書院「新亞國樂會」的正式導師,自此專注教授古琴,以琴譜和心手相傳的方式授徒,正式傳授的學生超過40人。在教學方面,她選擇學生甚為嚴謹,除容貌、外表、性格外,她認為正直的人格至為重要。她第一代的學生,大多為新亞的師生,如潘重規教授、唐君毅夫人謝方回女史、屈志仁教授等,她最疼愛的一位是張世彬先生,他1965年畢業於新亞書院,卻不幸於1978年離世,英年早逝,令她傷心欲絕,悲痛不已。

至七十年代,愈來愈多年輕人隨她學琴,至今仍繼續彈琴者,有劉楚華、葉明媚……。從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幾位土生土長的香港學生成了她的關門弟子,包括蘇思棣、謝俊仁、沈順興等。1998年,為傳承及發揚蔡老師之琴藝與德學,其門人成立了「德愔琴社」,致力推廣古琴。

在本書第十章「教琴方法」中,作者對蔡老師的教學法,寫得非常詳細,她的教授以示範為主,並採用「對彈」的方式,培育學生的古琴修養。

由始至終,蔡德允不隨波逐流,堅持以絲弦彈奏琴曲,且清廉自守,不以彈琴博取名利,抗拒公開演奏、灌錄唱片。在逝世前的三、四十年,她已不公開演奏,連一般的雅集也不參加。

1966年,在美國學者萊維(John Levy)力邀之下,她曾錄了一首十三世紀的琴曲《瀟湘水雲》,此乃其心愛曲目,瀰漫着一種「流亡者的哀愁」。這首琴曲難度極高,在琴人中久負盛名,她只傳授入室弟子,作為琴課的最後一曲。

1983年,因盛情難卻,她為趙如蘭教授錄影,也是勉強為之。當年的學生希望能為她製作錄音帶,全給她拒絕,更遑論出版商業性質的錄音。2000年,她答允學生出版雙光碟《蔡德允古琴藝術》,「母帶」亦不是專業錄音,只是由學生多年來上課時隨地錄音收集而成。

《蔡德允古琴藝術》封面(網絡圖片)

此外,於同年面世的《愔愔室琴譜:蔡德允手抄本》,內書六十年來的彈琴心得,也是經學生多番懇請,考慮到它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她才首肯出版。而《愔愔室詩詞文稿》為寫於上海和香港的詩、詞、散文作品,她以毛筆繕抄,原是自遣之作,後經學生一再請求,她才同意於2003年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付梓。

《愔愔室琴譜》書影(網絡圖片)

桓譚《新論・琴道》曰:「八音廣播,琴德最優。」,琴德高尚,文人以琴比德,藉以抒懷詠志。蔡德允女史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儘管曾經生活困厄,卻無阻她熱愛文人藝術,堅持以德授琴,將琴藝授予年輕的一輩,培育新一代琴人。在香港琴界,絕大多數的香港琴人,若非其門生,也一定是她的再傳弟子。

本書原著作者為榮鴻曾,譯者黃樹志,現居於加拿大,積極研製「太古琴絃」,藉以推廣絲絃彈琴之傳統。他於2020年,在疫情肆虐下動念翻譯,復邀得致力於古琴創作、演奏和研究琴學的同門謝俊仁,為之審校。三人皆為蔡女史的門生,他們不單傳承了老師的琴藝,在文化修養方面,亦深受其影響。

也許,現代人已無法像蔡德允般置身於文學氣息濃厚的時代環境,然而,透過這本傳記,我們還是可以一窺「最後一代文人」的風骨氣度,了解其經歷,並體會其心境。

榮鴻曾教授與作者合影。(灼見名家圖片,文灼峰攝)

更多精采文章

  • 世有良琴鳴幽壑,璋德玉韻出絲絃──專訪唐世璋先生世有良琴鳴幽壑,璋德玉韻出絲絃──專訪唐世璋先生
  • 地水南音傳粵韻 中西共研樂撫琴──專訪榮鴻曾教授(二之二)地水南音傳粵韻 中西共研樂撫琴──專訪榮鴻曾教授(二之二)
  •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中華古琴的雅韻和弘揚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中華古琴的雅韻和弘揚
  • 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
  • AI趨勢持續   强化數據及運算為科研重點AI趨勢持續 强化數據及運算為科研重點

  • 點水蜻蜓款款飛──《字旅再相逢》後記
  • 廣東經典傳奇《鬼才倫文敘》
  • 永懷古兆申先生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自小是個「書癡」,及長卻成了「影癡」。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及《字旅樂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伯牙絕弦南音古琴女史廣陵散榮鴻曾民族音樂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蔡德允香港中文大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勝出隊伍與評判團合照。
灼見報道

恒生x惠理學界精英ESG挑戰 三校聯隊勇奪2023冠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馬英九在祭堂耳房題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8個字。(電視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馬英九籲兩岸共同努力 振興中華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威尼斯電影節將於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屆時梁朝偉將在電影節閉幕式上領取金獅獎。(梁朝偉Instagram圖片)
灼見報道

梁朝偉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楊潤雄祝賀稱實至名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馬英九(左)與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中)等人握手。(電視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馬英九首訪大陸抵滬 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接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7
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 (右) 在北京與洪都拉斯外長雷納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洪都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中央電視台新聞截圖 )
灼見報道

洪都拉斯與北京建交 宣布與台灣斷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6

影片

  • 曾鈺成:赤字預算違反《基本法》?制定《財政預算案》有什麼原則?
  • 顧小培博士:為什麼你會胃氣漲?哪些東西潛伏在胃裏不怕胃酸?
  • 尹淑芬校長x梁恩能主任x紀煒昌老師:新時代學校管理層將面對什麼挑戰? 新力軍有什麼新教學觀點?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賣衫就真是賣衫?教你如何將綠色概念融入產品
  • 嚴浩:西醫西藥為何不能根治長新冠?推薦一種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 袁國勇
  • 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 編輯精選
  •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 本社編輯部
  • 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談談「米飯」的誤會談談「米飯」的誤會 黃氏
  • 本年最強日劇《重啟人生》的時空穿梭新高度本年最強日劇《重啟人生》的時空穿梭新高度 林綸詩
  • 「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 施林海
  • 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 張建雄
  • 美國的蘇彝士時刻隨時來臨美國的蘇彝士時刻隨時來臨 張建雄
  • 銀行風暴的真正原因銀行風暴的真正原因 雷鼎鳴
  • 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末戀.無愛合約》觀後記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末戀.無愛合約》觀後記 張灼祥
  • 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 李美嫦
  • 中學校長推行舞台劇好處多中學校長推行舞台劇好處多 楊興安
  • 認真負責,就是好人才?認真負責,就是好人才? 編輯精選
  • 德銀CDS:信貸風潮未止德銀CDS:信貸風潮未止 陳鳳翔
  • 究竟銀行衰邊科究竟銀行衰邊科 胡孟青
  • 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 鄭明仁
  • 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勇奪旅遊業專題研究賽冠軍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勇奪旅遊業專題研究賽冠軍 編輯精選
  • 陶傑:全球化之下人類只有兩大政黨陶傑:全球化之下人類只有兩大政黨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趙靈敏
  • 曾國平
  • 胡孟青
  • 鄧兆鴻
  • 彭智華
  • 李美嫦
  • 何漢權
  • 孫明揚
  • 徐家健
  • 黃錦輝
  • 陳章華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