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ug 13 2025 20:26:1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書展2025|三聯主打香港地景 三獎書續作談粗獷建築

今年三聯攤位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時空和現實的地圖」為主題,在各處融合多本新書的視覺元素,當中亦有不少與主題相關的書籍出版。
圖片:三聯書店

為了迎接香港書展的到來,三聯書店7月9日帶領多位作者分享作品。今屆書展三聯推出超過40部作品,包括多本有關香港戰後建築、城市景觀和行業記敘專書,亦有歷史研究、華文文學、飲食文化等題材。

今年三聯攤位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時空和現實的地圖」為主題,在各處融合多本新書的視覺元素,例如攤位內部上方以多幅布幔展示《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作者、本地品牌Paper with Pen創辦人簡國軒所繪的城市速寫,以及《山中之城:香港山城社區的觀察與想像》一書裏的山城俯瞰圖。

20位作者共濟一堂,分享他們的傾力之作。
 

香港粗獷建築美學 山城社區

榮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市場策劃獎和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類)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推出續作。這兩本書的研究橫跨三年,團隊走訪各區,深入各座粗獷建築拍攝與記錄,觀察建築細節,前者試圖重塑香港部分的建築歷史與論述,而續作《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則希望與大眾共同鑑賞這些建築的獨特細節,體會前輩建築師的匠心獨運。本書亦可視為團隊探訪34座粗獷建築的足跡印記,成為三年研究的重要影像檔案。 三聯的攤位外圍上方也特意展示了多幅書中的圖片,希望使更多讀者領略粗獷之美。

香港粗獷建築研究團隊成員麥憬淮分享研究心得。
 

日本建築學者村松伸形容香港是一個「多層都市」,所指的不僅是樓宇之高聳、道路之繁複,還有善用山坡和等高線的造城模式。另一部新書《山中之城:香港山城社區的觀察與想像》的作者胡漢傑,選取香港的五個具代表性的區域來論述,包括發展歷史源遠流長的中西區、有地標屋邨(華富邨)即將重建的南區,也有標誌着戰後屋邨山城發展的黃大仙區和觀塘區,以及作為荃灣新市鎮延伸部分的葵涌,盼能成為大家觀察香港山城的引子,好好思考這個城市得來不易的山城地景。

《山中之城:香港山城地景建築觀察》作者胡漢傑分享作品特色。
 

 202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剛走出戰爭陰霾的香港百廢待興。當時資源嚴重短缺,人口狂升,大量社會問題不斷積聚,政府和市民是如何共同努力打破困局,重建這座城市?《百廢待興:戰後香港重建歷程》兩位作者馬冠堯、張瑋宗梳理大量歷史檔案與相關資料,從戰後重建規劃、軍政府到民政府的過渡、金融與財政系統的重建、戰後的社會福利政策與實踐, 以及戰後的房屋政策、教育政策、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與城市規劃等方面,勾勒出艱辛的重建故事。 

《百廢待興:戰後香港重建歷程》兩位作者馬冠堯(右)、張瑋宗(左)。
 

而談到香港的城市規劃史,不得不談深水埗區。這是香港最古老、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從東漢李鄭屋漢墓的痕跡,到昔日的漁村、紡織重鎮,再到今日的創意文化中心,見證香港的歷史變遷。《深水埗101》的作者劉智仁精選101個代表深水埗的元素,從鴨寮街的市井喧囂到隱秘的塗鴉藝術,從古蹟建築的專業解析到街坊的市井回憶, 多角度展現深水埗歷史、文化、旅遊的獨特魅力,讓讀者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深水埗每個角落都承載着不同時代的記憶,本書不僅是一本旅遊指南,更是一封寫給深水埗的情書。 

《深水埗101》的作者劉智仁。
 

一代潮菜掌門 分享半世紀經歷

書展期間,三聯也特邀一代潮菜掌門鍾成泉分享他超過半世紀以來對潮菜烹製功夫的探索與其中妙趣。另外還有美食家方曉嵐聯同名廚鄭錦富、陳萍漫談中國菜;飲食文化研究者鄒芷茵分享關於文學、文化、飲食的故事點滴;人類學家張展鴻教授和灣仔留家廚房掌舵人劉晉則與大家探討70年代香港飲食變遷等。

潮菜大師、業內尊稱為「老鍾叔」的鍾成泉出版《潮菜味趣:一位潮汕名廚的食膳隨筆》。
 

今年適逢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起來!」我們的國歌》作者黃天將和《義勇軍進行曲》填詞人田漢的侄女田偉,一同在7月19日的講座裏探討國歌誕生過程的歷史,以及作曲人田漢、聶耳的愛國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