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語吟誦在香港薪火相傳。董就雄教授以身作則,三個兒子自幼耳濡目染。羅劍創老師則融入南音技巧並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鍾明浩體會古詩韻味。吟誦有助於詩詞記憶、正音及文化傳承,展現了當代的價值。

粵劇名伶阮兆輝傳承南音極為用心,最近便推陳出新,以南音唱出香港百年掌故,更結合電腦繪圖(CG)和人工智能(AI),務求南音《百年掌故》成為一場史詩式的聲影盛宴,為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的生命。

輝哥在音樂會發布會上表示要活到老,唱到老,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戲台上,因為粵劇是他一生的事業。是的,筆者相信有輝哥這樣一代藝術家的努力,南音的傳承定後繼有人。

虎年第一讀,就是這本人物傳記。傳主蔡德允(1905-2007)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她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已才華畢露。1950年後定居香港,1964年受聘於「新亞國樂會」,堅持以德授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修羅殿》在文化承傳及創新各方面皆是不可多得的貢獻。在表演實踐上,劇作家及表演藝術家們成功克服了極高的難度,向後繼者發出一個挑戰。

榮鴻曾自言是個幸福的「中間人」,在科學與人文;中國與西方音樂;香港與美國;精緻古琴與通俗南音板眼之間,游走於不同的領域。

訪談那天,天下着雨,我跟攝影師一起跑到榮鴻曾教授下榻的酒店,跟他聊了幾個小時,內容當然離不開地水南音,還有粵劇和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