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尖沙咀海旁的香港藝術館自2015年8月進行翻新及修繕工程,歷時三年多,即將於今年11月底正式重新開放。翻新後的香港藝術館,其展覽面積增加了40%,展覽廳數目由7個增至12個,加上新增的珍貴藏品,令藝術館由內至外以煥然一新的形象示人。
自1962年成立以來,香港藝術館已與港人共同走過逾半個世紀。應時而動,在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眼中,藝術館亦需配合時代而革新,由外觀、定位以至如何與世界接軌,藝術館的團隊都有新看法、新構想。
這次變身工程由外觀開始打造,藝術館及建築署早於2011年已開始籌劃是次翻新工程,建築署的設計團隊從五大方針着手,包括暢通易達、加建展館、突顯藝術館個性、增加藝術走廊和藝術廣場的聯繫、海旁整體活化,工程於2018年底基本完工。
展品體現多元與對比
內在打造方面,譚美兒形容,香港藝術館充滿對比元素,如同香港一樣。「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簡言之就是City of Contrast:我們有中西文化、新舊元素、有本地和國際的元素,也有精緻文化和流行文化,這些多元對比元素之間的碰撞,迸發出很多力量,令香港充滿活力。」
在此背景下,香港藝術館藏品及展覽亦豐富多元,體現香港文化的獨特性。主要藏品包括了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四大主要類別。此外,館方也引入不同海外展覽,為參觀者帶來國際化的藝術作品。藝術館多元化的藏品以及展覽活動,正展現了香港文化的獨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重開的藝術館會增設三個「專廳」,包括吳冠中捐贈、至樂樓捐贈及香港藝術專廳。譚美兒補充:「香港藝術館作為香港首個公營的博物館,需要重視本身的歷史。因此,藝術館會以梳理香港藝術史為定位,香港藝術專廳以回顧過去百年藝術發展史作為策展角度,以建立香港藝術史論述為目標。」
為了切合藝術館這種對比、多元的特性,建築署在構思設計時,也引入多種材質的建築物料,如銅、竹薄片、鏽斑鐵、水磨石、工程木地板等。建築物料之間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充滿強烈對比,與藝術館的個性互相呼應。
與城市景觀連繫
從前的藝術館是一座封閉式建築,內裏看不透外面,外面也看不透內裏,譚美兒希望新的藝術館能夠open up。此外,藝術館原來的粉紅色磚牆與鄰近的香港文化中心非常相似,藝術館的外觀今後也需改變,以突顯其多元、具對比的獨特個性。
今天走到尖沙咀海旁,煥然一新的香港藝術館已聳立眼前。灰色的立體纖維水泥板覆面賦予藝術館時代感,其設計概念來自維多利亞港的波浪,建築署設計團隊希望讓藝術館的外觀能夠與尖沙咀海旁連結起來,成為維港風景綫上具特色的建築。水泥板覆面加入立體的設計,稜角能隨日照而產生不同投影,營造多變的層次感,宛如粼粼波光,正好與維港互相輝映。
同時,藝術館的不同位置設置落地幕牆,包括扶手電梯大堂走廊及新建的五樓和新翼別館。「藝術館的位置得天獨厚。在翻新後的扶手電梯大堂走廊可觀賞維港景色,這正是一幅天然的藝術品。」譚美兒補充,五樓增設的其中一個展覽廳,利用落地玻璃幕牆,引進了270度的景觀,讓未來的策展人能夠將展覽與城市面貌結合,增加了展覽的可能性,而該展覽場地將以展出當代藝術為主。建築署設計團隊指,該展覽廳的天花採用鋁網格天花,鋁網格之間的凹槽,讓策展人有更大的自由度來安裝燈軌及其他保安設備。
此外,藝術館的部分樓底亦由3.5米增至5至9米高,為大型展品提供更廣闊的展示空間。除了室內的展覽廳外,藝術館外的藝術走廊及藝術廣場亦會與尖沙咀海旁連結起來,為藝術館至星光大道一帶的文化區帶來新氣象。
通達便利引人到訪
藝術館原先的入口設置在一樓平台,新的藝術館加設四個方位入口,包括面向藝術走廊的主要入口、面向藝術廣場的入口、從海濱長廊通往一樓多用途展廳的入口,以及新翼別館的入口,方便來自四方八面的遊人到訪,拉近藝術館與參觀者的距離。藝術館亦設有一個沿海的餐廳及一個咖啡廳,供遊人享用餐點。
譚美兒深信,市民對藝術館重開抱有期待。她預計,年底全新的藝術館開幕時將有11個展覽,未來除了海外展覽需要收費外,藝術館館藏可供市民免費參觀,讓市民大眾可以隨時隨地親近藝術。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