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軍登陸香港180周年,英國人為什麼要不遠萬里奪取香港這個蕞爾小島?著名歷史學者、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國史教育中心校監丁新豹教授上周六(24日)出席該中心的「名家講座」話當年。
上期談到鴉片戰爭前廣州十三行壟斷中外貿易的風光,一些商人因此成為巨富,出現了潘振承(同文行)、盧觀恆(廣利行)、伍秉鑒(怡和行)和葉上林(義成行)等行商家族。然而好景不常,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廣州行商頓失壟斷地位,十三行也漸漸風流雲散。
為扭轉貿易逆差 英商非法售鴉片
歷史總是充滿了疑問,《南京條約》既然在道光二十二年才簽訂,「心水清」的讀者或會問,為什麼英軍在之前一年(1841)已經登陸上環水坑口,更將那裏稱為「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了呢?這得從《南京條約》簽訂前的所謂《穿鼻草約》說起。
丁新豹教授指出,由於英國市場對茶業等中國商品需求殷切,令英國東印度公司出現高達2800萬美元的負債,且須用白銀兌付。為了扭虧為盈,東印度公司竟在加爾各答拍賣在印度種植的鴉片,並經商行非法銷往中國,至嘉慶九年(1804),東印度公司已扭轉對華貿易虧損,到嘉慶十一至十四年(1806至09年),更獲利約700萬銀元。
(中印同樣是鴉片貿易的受害者,關於鴉片荼毒十九世紀印度社會,印度學者兼作家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著作的史詩式小說《朱鷺號三部曲》[Ibis Trilogy]有深刻的描寫。)
林則徐廣東禁煙 變成政府間博弈
儘管嘉慶皇帝曾下旨禁鴉片,但禁之不絕。到道光十八年(1838),中國的吸毒者已達1200萬,導致大量白銀外流。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痛陳「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翌年(1839),清廷授林則徐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禁煙,3月18日,林則徐要求外商交出鴉片,外商卻陽奉陰違。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吩咐英商把鴉片交給他,再以英政府名義向清政府交出20283箱鴉片。在義律操弄下,外商與清政府之間的關係,變成兩國政府之間的博弈。
6月3日,林則徐將收繳到的鴉片集中在廣州虎門(今東莞境內)銷毀,為什麼稱虎門「銷」煙而不是「燒」煙呢?原來用火燒,不但短時間難以完全燒化、污染空氣,而且產生殘留物,恐會被癮君子「二次利用」,故採取引海水入銷煙池,再加入生石灰銷毀鴉片的辦法。
英人初垂涎舟山 後強行佔領香港
丁教授指出,英國是一個島國,皇家海軍縱横天下。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借賀乾隆皇帝80大壽的名義來華時,便曾請求清廷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未經設防的小島,給英國商人居住,以便英國商船可以停泊、存放貨物和維修。可見,英國人最初首選的是舟山島,那裏靠近浙江湖州府(舊稱吳興),而湖州的絲綢,正是中英貿易的大宗商品。
後來有多種因素令英國人的目光轉向香港,包括在鴉片戰爭初期的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佔領定海後,發現舟山島「航行充滿危險,除了汽船之外,其他船隻幾乎無法航行」;林則徐虎門銷煙後,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運出的鴉片,已改為在香港中轉,英國保護香港鴉片走私,遠比保護湖州絲綢貿易更有利可圖。
此外,繼查理·義律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的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和渣甸洋行創辦人之一的威廉‧渣甸等都主張佔領香港島。
1841年1月,查理·義律與欽差大臣琦善談判,起草《穿鼻草約》,要求將香港割讓予英國。不過,雙方對於「香港」究竟是整個香港島還是當時僅為一漁村的香港仔爭持不下,琦善不敢擅作主張,只答應「代為奏懇聖恩」,未在條約上蓋欽差關防。沒有道光皇帝的諭令,《穿鼻草約》實為一紙空文。不過,義律已經急不及待,決定佔領香港島。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上環水坑口,升起英國旗,並將該地命名「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試圖造成既定事實,迫清政府承認。
砵甸乍擴大戰事 迫簽《南京條約》
《穿鼻草約》既未得到清政府承認,英國外相巴麥尊(Henry Palmerston)也提醒義律:「你雖然已佔領了香港,但主權之轉移,須由正式條約訂明,該條約須由讓出主權之國家正式承認,方為有效。」因此,英方最後否決《穿鼻草約》,改派砵甸乍( Henry Pottinger,1843年成為首任港督)為全權公使,繼續擴大戰爭。
此後,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相繼陷落。8月,英軍進迫江寧(今南京),道光皇帝急命耆英議和。砵甸乍同意談判。英方開出的條件,包括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口通商、永久割讓香港島予英國,以及賠償2100萬銀元等。耆英全部接受英方的條件。8月29日,雙方代表在南京下關長江的英艦上,正式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
丁新豹教授建議,要了解鴉片戰爭的歷史,可參閱日本學者佐佐木正哉編的《鴉片戰爭研究》和郭廷以教授撰寫的《近代中國史綱》等歷史著作。
國史教育中心冀秉承北宋張載「橫渠四句」的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提倡國史教育,傳承中華文化。
國史教育中心「名家講座」:180年前英國人為何而來?(二之二)
國史教育中心「名家講座」:丁新豹:廣州十三行貿易 造就了首富伍秉鑒(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