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盒飯美味嗎?」「味道好嗎?」「是什麼餐?」「是飯或是長通粉?」不斷傳來不同的問題,這就是一頓午飯的開始。能與一班中一的學生一起午飯,我覺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連續3日食同一款的飯盒,是飯商提供的「有營餐」,另外一日是他們喜歡的長通粉。
「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開飯了!」約有10分鐘的寧靜,我們在靜謐的氣氛下進行午餐,個別同學由家長親自送到學校,亦有同學為自己準備的,大部分是由學校飯商提供的飯盒。有一個星期,我十分幸運能在校與中一學生一起午飯,當然選擇與他們相同的飯盒。平時總是聽到他們向我作出投訴:飯太硬、蔬菜很難下咽、味道太淡……不同形式的表達,總結是不想食飯盒,可否到小賣部買其他的東西代替?我總是回應,嗯,是嗎?可以讓我都試一試再答你,好嗎?或是,不如我們一齊午飯,好嗎?
約15分鐘後,學生看到桌上的「有營餐」已被我掃清了,呆住看着我,「你全部都食?你不覺好難食嗎?好淡的味道?」我說,對呀,味道當然比不上外面餐廳的,但你們想一想價錢、份量,最重要的是健康,對嗎?可能是我們平日被不同的味道圍繞着,追求的是美味,營養根本不是要考慮的原因。學校是希望學生建立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成長的地方,一般而言是希望以健康為首選,當然不期望味道太差,但學校一樣為價錢所局限。價低者得是一向的運作方向,若非什麼特別的原因,價錢低而又符合營養要求,這就是學校要選擇的午飯供應商了。
教育讓學生了解現實的局限
我明白學生的想法,亦不認為他們的想法不合理。我們要的是教育,讓他們知道喜歡與健康有時會相違背,讓他們明白基於價錢的選擇,我們在味道上亦要作出選擇。但種種原因都是基於他們成長上的需要。其實上,在這頓午飯中,有一位小男孩,他以近乎虔誠的態度完成了兩個飯盒,每一口都是靜靜地而十分滿足地在食,當他看到兩個盒都清空時,才放下手中的湯匙。我在部分學生口中聽到投訴食物味道欠佳,亦在部分同學的口中得知他們認為可以。
即使午飯予以他們四或五種選擇,但仍未能令全部都滿意,何況現實社會中有種種的不同?我告訴學生,很多時候不是個人認為如何,而是大眾認為如何才是最重要。我們是身處在同一社群之中,必定未能樣樣盡如己意,重要的是要互相明白和體諒,學習易地而處,從不同的角度作出考慮。即使我買了他們喜歡的雪糕作為甜品,但我相信一定未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這就是現實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