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金庸

蓋因花生乃是外來物種,迄至明朝方從美洲傳入中國。(Shutterstock)

宋人沒有花生吃

花生乃是外來物種,迄至明朝方從美洲傳入中國。開封有一種馳名小吃叫「花生糕」,有的商家為廣招徠,遂在包裝盒上印了「大宋宮廷御膳」六個大字。毫無疑問,這是違背史實的。

林徽因 (左) 與梁思成 (右)。( 資料圖片)

鍾愛梁林,梁祝寄情

金庸每次為小說作大改版都引來疑竇叢生。倪匡先生在《三看金庸小說》中,便對新版頗有微詞,並慨嘆新不如舊。庚戌子在比較過各個版本的差異之後,才得以分析出金庸是如何反覆地運用兩大啞謎的功夫。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越劇在香港上畫。

金庸的「十八相送」

急景殘年,大家都習慣會為過去一年遇到的重要事情記下感想。查先生以一篇〈「梁祝」的「十八相送」〉為1954年作結。60多年後,筆者也奢想要撰寫一封傳送給查良鏞先生,卻永遠沒法寄出的信。

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YouTube截圖)

倪匡:我係貝殼專家

倪匡是鬼才,寫小說寫到出神入化,這是公認的;但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曾經和洋人合作寫了一本有關香港貝殼的著作。好像倪匡這樣的鬼才,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

庚戌子盼望讓更多人清楚了解林徽因的才華與魅力,是如何觸動眾多包括金庸在內的劇作家,繼而影響着超過一個世紀的藝術文化。

矢志不渝 光影留痕

從1953年起,查良鏞以筆名「林歡」來撰寫電影劇本和擔任導演。這時林徽因仍然在世,而世上亦未有以筆名金庸發表的武俠小說。可是,庚戌子發現查良鏞這時已運用了「倒轉」的啞謎。

金庸小說故事所倚仗的藍本,是一對珠聯碧合的鴛侶,而他們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不論死活,我都背着你!

往事並非如煙,金庸畢生背負着梁林,久縈於心,未能放下。他把梁林的生平轉化成《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隨着小說持續地獲得讀者青睞,兩人的煌煌事蹟便可超越年代留存於世,不會消如煙塵,隨風而逝。

漫畫版與舊版的《天龍八部》。

金庸小說漫畫版

金庸武俠小說魔力無遠弗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連帶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副產品」也多姿多彩。筆者最近從海外購入一套漫畫版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可說是副產品之中的佳品,它絕跡江湖已數十年。

攝影的最高技術,就是忘記技術。

無招勝有招

最高境界,或者最理想的技巧,就是做到像張無忌一樣,把劍法融會貫通、揮灑自如,由最初一招一招地學,到最後做到「無招勝有招」,不讓那些招數束縛和妨礙自己。

蔡爺,願您繼續馬照跑、詩照寫。(香港文學生活館臉書圖片)

悼念詩人蔡炎培

他喜歡誰,就說出來,成為了詩的泉源,他把粗言俗語也入詩,他不是要做詩聖詩仙,他要的,就是每天喝茶下棋、賽馬寫詩「過日晨」,就已經心滿意足。

這本新書收錄了現當代中國名作家珍貴手稿與書信。(灼見名家製圖)

潘耀明:心中宛有當時在

書寫的年代已逐漸遠去。文人的信劄、手跡已成為歷史陳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潘耀明做過現代中國作家研究,編過文學書和文化雜誌,與文化人接觸和交往特別多,也收集了一些文人墨寶、手跡。

因為電視劇的吸引,所以我真的看了幾套金庸小說。(1976年《書劍恩仇錄》電視劇照)

《書劍》的傳奇

1954年,香港的兩大武學高手吳氏太極的吳公儀和白鶴派的陳克夫因事相約到澳門擺擂台比武。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哄動,一時間市民在茶餘飯後紛紛談論,迅速成為城市熱話。

黃霑的曲詞唱到「好郭靖,俏黃蓉,誰人究竟是大英雄」,究竟金庸心中的好郭靖,俏黃蓉是否真有其人呢?黃霑先生會不會也有同一個疑問呢?(1976年《射鵰英雄傳》劇照)

誰是大英雄?

金庸才思靈巧,他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布下謎題,又刻意在小說之內和言行之間留下線索,以待讀者追尋破解之法,並讓讀者在尋找答案期間,得悉他心中各路英雄豪傑的真實事蹟。

Page 1 of 3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