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金庸

董橋曾經任職《明報》和《明報月刊》總編輯,經常接觸老闆查良鏞。(董橋書房剪影Facebook圖片)

查良鏞與董橋

今天,董先生說起查先生仍然滿懷敬意。他說:「我至今還忘不了在金庸身邊做事十多年的經歷,奇人奇思,世間罕見,我受用不盡。他畢竟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奇葩,空前絕後。」

1995年無線電視製作的《神雕俠侶》,神雕一出,觀眾便拍爛手掌。(劇照)

神雕再現江湖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緊湊,再加上奇幻武功、正邪對決,成就家傳戶曉的武俠文學經典,建構了香港乃至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1960年,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左起: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圖片)

射雕三部曲的情

金庸曾說他在創作時不斷探索新題材,以避免相同的情節重複出現在作品中,而射雕三部曲的轉變證明了他不斷在創作中注入新意,融入冗雜且讓人遐想的情感敘述,年齡增長時再次重讀,會有新的領悟。

八大山人(朱耷)畫魚。

從「鱒魚」到「西瓜」

古今中外,畫家以魚為題並不罕有,但明明是在說魚,筆者又何以說是暗暗地指向西瓜呢?金庸閃爍其詞,刻意避而不談的,原是三位畫家同樣有以西瓜為題的名作傳世。弦外之音,就是請讀者去觀賞他們繪畫西瓜的作品。

有華人的地方,便有金庸的武俠。

何以金庸?另類金庸!

大俠逝世五周年之際,一場名為「從金庸小說到金庸文化」的展覽正在尖沙咀鬧市一間書店舉行。意猶未盡的「金迷」朋友,大可以來一場書中漫遊,在風起雲湧的武俠世界之外,再下一城,探索變幻無窮的金庸世界。

蓋因花生乃是外來物種,迄至明朝方從美洲傳入中國。(Shutterstock)

宋人沒有花生吃

花生乃是外來物種,迄至明朝方從美洲傳入中國。開封有一種馳名小吃叫「花生糕」,有的商家為廣招徠,遂在包裝盒上印了「大宋宮廷御膳」六個大字。毫無疑問,這是違背史實的。

林徽因 (左) 與梁思成 (右)。( 資料圖片)

鍾愛梁林,梁祝寄情

金庸每次為小說作大改版都引來疑竇叢生。倪匡先生在《三看金庸小說》中,便對新版頗有微詞,並慨嘆新不如舊。庚戌子在比較過各個版本的差異之後,才得以分析出金庸是如何反覆地運用兩大啞謎的功夫。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越劇在香港上畫。

金庸的「十八相送」

急景殘年,大家都習慣會為過去一年遇到的重要事情記下感想。查先生以一篇〈「梁祝」的「十八相送」〉為1954年作結。60多年後,筆者也奢想要撰寫一封傳送給查良鏞先生,卻永遠沒法寄出的信。

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YouTube截圖)

倪匡:我係貝殼專家

倪匡是鬼才,寫小說寫到出神入化,這是公認的;但倪匡是世界公認的貝殼專家,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曾經和洋人合作寫了一本有關香港貝殼的著作。好像倪匡這樣的鬼才,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

庚戌子盼望讓更多人清楚了解林徽因的才華與魅力,是如何觸動眾多包括金庸在內的劇作家,繼而影響着超過一個世紀的藝術文化。

矢志不渝 光影留痕

從1953年起,查良鏞以筆名「林歡」來撰寫電影劇本和擔任導演。這時林徽因仍然在世,而世上亦未有以筆名金庸發表的武俠小說。可是,庚戌子發現查良鏞這時已運用了「倒轉」的啞謎。

金庸小說故事所倚仗的藍本,是一對珠聯碧合的鴛侶,而他們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不論死活,我都背着你!

往事並非如煙,金庸畢生背負着梁林,久縈於心,未能放下。他把梁林的生平轉化成《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隨着小說持續地獲得讀者青睞,兩人的煌煌事蹟便可超越年代留存於世,不會消如煙塵,隨風而逝。

漫畫版與舊版的《天龍八部》。

金庸小說漫畫版

金庸武俠小說魔力無遠弗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連帶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副產品」也多姿多彩。筆者最近從海外購入一套漫畫版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可說是副產品之中的佳品,它絕跡江湖已數十年。

Page 1 of 4 1 2 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