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作營與香港民主發展的因緣
只要有服務熱忱及真正關愛之心,人民是會記着的。反之,若我們不是去建設,而是去破壞,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千古罵名。香港是我們成長生活之地,真正的本土都會想着如何建設香港。
只要有服務熱忱及真正關愛之心,人民是會記着的。反之,若我們不是去建設,而是去破壞,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千古罵名。香港是我們成長生活之地,真正的本土都會想着如何建設香港。
這20多年,政府經常把很多工作交給外判公司代理,經公開招標,價低者取得生意。如此循環產生一個不良的影響,就是既然價錢壓得很低,外判公司只能將就去做,因而往往工作的素質不見得好。
新界原居民生活方式不變,人心更是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根本不存在人心回不回歸的問題,甚至我可以說,在大歷史的軌跡下,新界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只是曾經租借給英國99年而已。
中大與漁護署合作,利用最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成功為兩個曾在香港種植的水稻品種「花腰仔」和「絲苗」製作能分辨真偽的「基因身分證」,以科學為香港水稻重現真貌。
劉智鵬教授認為,香港許多社會問題,根源都是我們缺乏歷史教育的平台,年輕人無法從前人的經驗,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為了增加中國歷史科的趣味,他建議改革中學文憑試課程,讓學生能夠騰出更多課時學習中西史。
在60年代起,香港人口大增,工業發展,因此要在荃灣發展工業及住宅區,而要在沙咀道一帶填海,位置正在鄧氏家族的龍穴前方,影響其穴之風水,引起鄧氏反對,但至今已不復見。
漫無邊際的泥灘上紅樹林綿延,平靜的水面將天邊美景映照折射,難怪下白泥被奉為在香港賞日落的最佳地點,備受專業攝影師和情侶們鍾愛。下白泥背靠山巒,前臨深圳灣,以其生物多樣性而聞名,位於新界西邊沿海濕地上。
紅花嶺高492米,是新界北部的第一高峰,位於新界北面邊境地區,鄰近沙頭角及打鼓嶺,北邊是深圳市內的梧桐山國家公園。紅花嶺上見不到紅花,沿山脊一直走, 不難發現芒草的蹤跡,無須往大東山與大批山友搶路。
谷埔背山面海,環境優雅,位於新界東北,對岸是沙頭角和深圳。谷埔村口可見一間小學啟才學校,有80多年歷史,具拱型門廊和裝飾,充滿歐陸風格,現已被荒廢。
熱愛城市探險和攝影的細Dan探索一座新界廢棄客家大宅,有80多年歷史,為三級歷史建築。大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建築,有圓石柱、天井樓上有雕花圍欄。2019 年年尾落實活化計劃,活化後將租予社企。
新界粉嶺聯和市場於1951年啟用,為戰後新界北區第一個墟市。於2002年停用,其後古物古蹟辦事處對街市的牌坊表示有興趣,而這座歷史建築則獲得保留,更獲專家評為香港獨一無二設計。
新界圍村的信箱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村口,方便郵差派信。粉嶺崇謙堂村的殘破信箱,新信箱已建於教堂旁。
來自巴黎的平面設計師和數碼營銷顧問嘉洛蓮喜歡香港新界的錦田壁畫村。受香港壁畫藝術潮流的啟發,並試圖振興這個社區,自2017年以來,學生在錦田村的牆上共繪製了46幅壁畫。
族譜的淵源最早可遠溯至商朝,至西周時代開始盛行,並逐漸成為宗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個元素。劉智鵬教授指出,宗法制度並非只是歷史,在現代社會同樣亦可尋得其蹤跡,新界族譜便是宗法制度的「現代版本」。
往昔的荔枝窩幾乎瀕臨荒廢,只有太平清醮才有村民從四面八方回來參與,緬懷鄉情。但自六年前開始有團體進駐荔枝窩推行鄉郊活化計劃後,荒田已經復耕,部分棄置村屋亦翻新,準備發展民宿,令沉寂的荔枝窩漸漸復興。
政府要強行收地不容易,要地產商接納收地的賠償條件亦比以前困難。早期,政府收地的對象是原居民;於原居民而言,與其讓土地荒廢,不如賣給政府。但地產商持有土地的目的志在發展,他們的要求會很不一樣。
數以萬計基層家庭被迫捱貴租、住劏房的情況下,是否必需要等到所有民生設施都完全到位才能開始發展呢?還是可考慮採用先建屋、後改善的分階段發展模式呢?
以免費建屋牌照形式建屋,屬合法傳統權益,以私人協約方式和換地批出的丁地權,屬於違憲,意即丁屋權本身合法,如用公家地就不合法。對原居民來說,這裁判的影響相當大。
相信政府寧願選擇用換地的方式,要原居民去政府指定的地方建丁屋。法庭只是說原居民沒有權利非要政府與他們換地不可,並沒有說政府不可以為了行政需要而選擇與原居民換地。
香港政府重視解決人民住屋問題,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成功模式,立即在新界的廣闊平原地上,規劃新的居民點,然後以規劃圖則和公眾利益為基礎,動用香港法例第124條《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所需土地。
智經建議以「20分鐘社區生活圈」為行動方針,讓市民能於20分鐘的步行距離内,使用不同的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以及享受當區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從而鼓勵市民活出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締造宜居城市。
歷史的進程令新界土地變成為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無論官方民間,如果繼續在原有的範式下思索新界土地利用的問題,恐怕只會不斷在死胡同裏兜轉而無從覓得出路。
一方面繼續在一些合適的發展項目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應提供更多完善和開放的途徑,給予社會大眾、各界人士甚至外來專才有機會提出土地發展建議,同時協調相關計劃。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