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ug 07 2025 14:10: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黃錦輝教授:人工智能靠模仿 創意靠人類 未來工種多元化 機器取代不了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6
隨着人工智能不斷進步,AI會否取代人的工作?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人工智能靠人輸入數據去模仿,創意仍是要靠人類,故機器取代不了人。聽聽黃教授怎分析。
推「三創」需新動力新思維
作者:黃錦輝2021-07-26
筆者認同城大校長郭位教授的說法,要接受新人事新動力、勇於推動創新、促進創新轉型等。創新,可以擴大及鞏固社會中產階層,有效紓緩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
鄭州特大暴雨的氣象背景
作者:林超英2021-07-23
7月20日下午河南鄭州下了一場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泛濫成災,內地網民形容是「1個小時下了150個西湖」。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為我們詳細解說造成這場超級暴雨的氣象背景因素。
香港出產中國太空人 非天方夜譚
作者:黃錦輝2021-07-12
近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放榜,近2200名本港考生之中,有130人考獲滿分成為狀元,可見香港不乏年輕人才,所以筆者相信港產太空人指日可待。
黃錦輝教授:無懼美國長期孤立、抵制及阻截 中國自行研發航天科技成就驚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6
中國航天科技不斷進步,美國不斷打壓。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雖然美國一直阻礙中國發展航天科技,中國航天科研靠自行研發成就高 ,無懼美國打壓,同時香港可以繼續與國際發展合作項目 。
香港創新論壇探討大灣區商機 揭曉 「IMAGINE IF!」香港區賽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5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假香港科學園舉行論壇,探討在大灣區把研究成果及創新轉化為商機,並選出了2020-21年度「IMAGINE IF! Global Accelerator」香港區優勝隊伍。
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04
江才健常年在第一線與大科學家交流,深刻了解到他們與我們對於科學的認知有着相當大的差異,相較之下,這些大科學家更敢於質疑。
芝大學生「估波」打敗機械人的啟示
作者:艾雲豪2021-07-01
分析球賽以至社會政經金融現象,有用的參數本來就不多;況且,參數本身也很有可能每分每秒在變化,所謂球局和世事變幻無窮,無法量度,在這個情況下,人還是機械的分析厲害?
全球科研誰最強?最新排名出爐:美中爭鋒,台灣不在百名內
作者:朱雲漢2021-06-30
最新全球學術排名「自然指數」出爐,中科院力壓第二名哈佛,深圳南科大異軍突起。而大學與研究機構眾多的台灣,表現並不理想。
砥礪前行──從減碳到碳中和
作者:余遠騁2021-06-28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香港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設立願景的同時,也必須付諸行動,為達至碳中和「砥礪前行,重新出發」。
深度偽造礙創意 不善用破壞性強
作者:黃錦輝2021-06-28
有網民認為自己並非知名人士,也非政客,絕對不是黑客的攻擊目標,因此深度偽造技術對他們影響不大。不過隨着此技術最近又有新進展,功能進一步提升,已經被應用於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國航天科學家訪港 神舟之父戚發軔:中國太空站將開放予港科研人員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24
中國航天科學家訪問團周三(6月23日)訪問香港理工大學,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題進行演講,闡述中國如今已具備進入、利用和捍衛太空能力的航天大國,並向成為航天強國目標奮鬥。
以中國學習文化 淺析人工智能
作者:黃錦輝2021-06-24
《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仿效人類,人工智能系統一經開發後要盡快付諸應用,並以滿足用戶需求為首要任務。但「學無止境」,所以人工智能系統亦應持續學習。
黃錦輝教授:香港如何有效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提升老師市場觸覺 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24
香港應如何培養創新科技人才?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創新科技人才要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前線老師設計活動配合教學方向,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和教育局須考慮提升老師的市場觸覺。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香港資訊科技界的未來前景
年輕人想要加入創科行業應抱持什麼心態,有什麼期望?未來香港的電競行業有什麼前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主席李惠光及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楊全盛一起對談有關創新科技的發展。
與灣區合作 提升港大學國際研究水平
作者:黃錦輝2021-06-21
面對當今的科創新世代,全球大學的研究競爭力亦會相繼提升,就此香港各大學必須自強不息,持續奮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大灣區是香港本地大學的一個非常策略性的機遇。
企業革新與個人自主新趨勢
作者:劉寧榮2021-06-18
在數字技術發展所衍生的個人自主的新時代,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在一個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時代,如何彰顯我們的創意力就越發重要,而這正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自主創造能力。
人工智能與區塊鏈
作者:劉寧榮2021-06-17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不少獨角獸成功的基礎,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大躍進。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科技冷戰中國如何確保科技創新。
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 首批「住客」進駐中國太空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17
神舟十二號飛船6月17日9時2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太空人)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黃錦輝教授:假新聞遺害深遠如何制止?歐盟立法監管資訊有什麼啟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17
自2019年社運以來,假新聞充斥整個社會。新聞農場日漸興旺,反映傳媒行業不少醜陋的面孔。今年歐盟正式透過立法監管社交媒體,以限制假新聞的發放。香港能否從此得到啟示呢?即刻聽聽黃錦輝教授如何分析。
為何現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良機?
作者:鄧希煒2021-06-10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科技素養教育三級制 有效推 IT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1-06-07
學界對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課外增潤計劃持不同意見。對於熟悉STEM教育的學校而言,它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助加強學校現有的設施,當然鼎力支持。但對科技陌生的學校,要求它們適當使用,卻不容易。
「北斗女神」徐穎:衛星導航滲入日常生活 改變智能產業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人稱「北斗女神」的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穎博士於6月3日,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以「北斗指引 創新未來」為題主講,為香港市民闡述北斗系統的性能與發展前景。
黃錦輝教授:袁隆平解決糧荒問題提升國力 加強科普教育讓香港學生了解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在港少人關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年輕人對袁隆平所知甚少,他的貢獻不單止解決糧荒問題更提升國力,所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須加強認識國家科技。
歐盟監管AI草案 港立法宜借鏡
作者:黃錦輝2021-06-01
歐盟委員會認為,若然人工智能系統根據人的社會行為或人格等特徵,進行用戶信用評估的話,會造成不可預見的後果,導致個人或特定群體的權益受到損害。這樣的社會信用體系,侵蝕公平公正基本原則,禁止是理所當然。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肯定城大研究實力超卓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8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發表「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評審結果,香港城市大學教研人員及研究項目在多個學科範疇備受肯定,名列前茅。
建立「數循環」框架 全面重塑商業邏輯
作者:車品覺2021-05-26
如果要我用兩句話來說明我這10多年經歷所學到的教訓,我會說:第一,切忌好大喜功;第二,不要把數據轉型看成簡單的技術問題。
擔心電磁輻射礙健康?科技或可幫幫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5
網絡世代中,都市人總是機不離手,可是你知道手機輻射對人體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嗎?環境局局長在回應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曾提到「電磁場超敏反應」一詞,到底那代表什麼?我們患有那種超敏反應嗎?
用AI推三部曲 控制虛假新聞
作者:黃錦輝2021-05-25
數碼新聞已成為主流,可是,一些網媒為求捷足先登,不惜放棄中央化專業編輯程序,例如省略內容校對,影響新聞質量。在這操作下,因一般市民從未受過媒體製作教育,又怎能識別呢?
理大跨學科專家貢獻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5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5月15日成功着陸火星,當中功勞少不了香港理工大學兩支跨學科研究團隊,包括協助測量、評估火星着陸區,以及研製火星相機,襄助人類更好地探測外太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