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ug 11 2025 04:07: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黃錦輝教授:與疫情共存成新常態 人工智能新技術如何改善生活《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2-19
科技未來發展人工智能是重點,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會轉向用作分析人類行為,機械人將成人類輔助新工具,及中國要發展量子運算擺脫對外依賴。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香港創新論壇探討在香港發展生物醫學科技的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2-09
香港創新論壇於2021年1月28日舉辦網絡研討會,探討香港發展生物醫學科技的前景及機遇。出席講者指出,香港在融資市場、人才及科研設施均具優勢,並受惠於政府全面支持創科,以及大灣區帶來的市場機遇。
從美國消費電子展(CES)看中美科技、家電及3C產品企業伙伴關係
作者:徐淑梅2021-02-09
中美兩國政府過去兩年在科技層面雖然高調對抗,但要兩國科技公司、家電製造商及消費者脫鈎,說易行難。
城大學生獲頒資訊及通訊科技傑出女明日之星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1-02-05
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學生杜珮翹獲香港電腦學會頒發「資訊及通訊科技傑出女明日之星獎」,以表彰她精湛地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造福社會。
善用八達通 促數碼人幣跨境
作者:黃錦輝2021-02-03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向中央爭取成為數碼人民幣試點,特別是推行跨境支付。大灣區可以仿效上海市,採用支持「數碼共融」的支付卡做法,並且逐步落實計劃,例如以落馬洲河套區先行先試。
展望中美關係及綠色科技
作者:徐淑梅2021-02-02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總裁兼執行長Gary Shapiro在上世紀80年代加入協會,深入觀察中美兩國科技進展歷程。這次專訪請他談談今年CES、中美貿易戰和綠色科技,相信對理解未來中美兩國互動非常具價值。
力拼第三代半導體 免產業被美操控
作者:黃錦輝2021-02-01
雖然美國政府對華為不會完全斷絕供應先進晶片,但筆者相信其仍會運用這「武器」,採取「時收時放」的供貨策略,藉此作為與中國在不同議題(包括政治和商貿)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白宮雖易主 中國自主科研不能鬆
作者:黃錦輝2021-01-26
在環球商業社會中,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多年來彼此間是敵亦是友,兩者的關係錯綜複雜,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拜登即使對中國有些鬆動,但能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隨時有反覆。
理大研發表土採樣儀器 助力嫦娥五號成功攬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1-21
容教授透露,中國承載月壤返回地球的罐子是由理大製作的,團隊在罐子上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理大logo,乘載香港人的登月夢想,隨着嫦娥五號一起進行了一趟月球之旅。
盡快推藍牙傳送 擴大下載「出行」App
作者:黃錦輝2021-01-21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推動集體全民抗疫,用戶參與除了可以提升社會公共衞生、有助香港整體抗疫之外,自己亦可以盡早了解有否潛在感染危險,在這一舉兩得下,市民應接受用藍牙於程式內記錄所到之處。
「後新冠」新常態 科技發展以人為本
作者:黃錦輝2021-01-19
在2021年,企業將會持續鼓勵員工盡量在家工作,遙距作業,一方面可以減低員工受感染及病毒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亦可以減輕營運成本,因此企業大有理由推行。
滕錦光教授:攬月探星之後,理大如何成為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1-16
「嫦娥奔月」這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21世紀終於成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侃侃而談理工大學這次的航天任務、創科發展及未來校務擘劃,理大可否成為香港高校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從「安心出行」和「智方便」看政府抗疫和科技應用
作者:趙炳權2021-01-15
「安心出行」本應是一個很有用的應用程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用家知道他去過的地方之前有沒人有確診。政策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鼓勵。
全面開拓AI 應對全球新常態
作者:黃錦輝2021-01-15
人工智能(AI)於2021年將會更加普及化。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先進的算法、算力和數據去處理不同大少的案例。
黃錦輝教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未融入大灣區 須達至安全、共融、可信目標《灼見財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1-13
特區政府就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工作綱要,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應探討智慧生活如何融入大灣區,及利用河套區實驗嶄新智慧城市,更重要是不能忽視數碼安全及信任問題。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再談人工智能 商用之極致──自動駕駛系統
作者:西奈山2021-01-12
Tesla的自動駕駛系統是由出身Google的Andrej Karpathy和40多名AI工程師的團隊參與開發,這項目是迄今人工智能最艱巨的工程之一。
出行App不泄私隱 全民下載有利抗疫
作者:黃錦輝2021-01-11
不少市民對「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運作依然存有種種疑團,誤以為在使用過程中,其私隱及行蹤會被泄露。事實上,這全是誤解,只要看清楚這個應用程式的運作細節,當知個人私隱不會被取走。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揭曉 快速驗新冠病毒上榜
作者:編輯精選2021-01-07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評選,經過院校推選、十餘位在港兩院院士組成顧問小組協助篩選名單,然後由公眾從20則候選新聞選出十大創科新聞。近半涉及抗擊新冠肺炎,包括快速檢測法及疫苗。
百物互聯 大數據IoT構建智慧城市
作者:黃錦輝2021-01-07
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使能技術」。簡單而言,它是一個由不同物體組成的信息網絡,而每一件物體都裝設有自己的小型電腦,並具備獨立的編號。
理查·道金斯:解讀生命史的奧秘
作者:編輯精選2021-01-02
各種生物的構造與功能之所以成為現今的樣貌,絕非偶然也非一蹴可幾,那些看似隨機的演化過程,卻足以構成生物體種種複雜巧妙的機制,盲眼鐘錶匠究竟需要多大的能耐,才能打造出各種精美的鐘錶?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
作者:徐淑梅2021-01-01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的前身為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現時已被發展成環保生態教育及親水體驗教育園區,配套包括:生態景觀步道、自行車道、環境教育中心等。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開始評選 即日起網上投票
作者:編輯精選2021-01-01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取材於2020年1月至12月,獲傳媒報道兼具創新意義的創科新聞,候選名單將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官方網站刊登,元旦起接受公眾網上投票。
優化大學技術轉移 促進香港創科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0-12-31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筆者相信各國政府紛紛將會增加研發(R&D)資源,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加速自身的經濟轉型。香港也不應例外,政府應作多方面改革,促進本地大學的技術轉移發展,使其科研成果成造福社會的商品。
由M1晶片說起 到AI商用領域的廣闊前景
作者:西奈山2020-12-30
有言M1只是未來M系列的入門晶片,但戰力已經橫掃傳統的PC領域,將來高階M晶片的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創科乃國家發展重中之重 香港應積極作為
作者:黃錦輝2020-12-29
中美貿戰、科技戰愈演愈烈,短期之內不會有明顯好轉,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打擊拳拳到肉,科技圍堵步步緊迫。
單板滑雪運動員 Elena Hight 拍攝極限運動紀錄片倡議關注氣候變化
作者:徐淑梅2020-12-28
美國單板滑雪運動員 Elena Hight 在 Web Summit 道出自己覺醒的關鍵時刻,「2014年對我來說是轉捩點,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到氣候大變。」
初企不熟大灣區 宜多夥拍港廠商
作者:黃錦輝2020-12-24
初創公司在大灣區「人生路不熟」,起步並非那麽容易,尤其是面對「商對客」(B2C)商務,不熟悉內地文化將會舉步為艱。
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學人計劃培育電競產業國際級領袖
作者:徐淑梅2020-12-23
電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的電競學人計劃則旨在將學術界資源和電競結合起來,吸納有領導力的大學生,促進電競業發展。
鼓勵女孩勇敢去追科學夢
作者:屈家妍2020-12-22
不單單是在科學領域。在各行各業,都有女性在堅守,在付出。她們默默無聞,但成就卻大得驚人。
數碼港積極培育香港菁英 迎接亞洲電競熱潮
作者:徐淑梅2020-12-21
今年「數碼娛樂領袖論壇」因新冠疫情移師網上舉行,總瀏覽量超過50萬次,吸引接近30個國家或地區觀眾參與。香港電競產業現時雖處於起步階段,仍受各地電競業持份者及愛好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