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修行在紅塵  善經濟是企業領袖的道場──訪新加坡船王第四代曹慰德

曹寶記第四代傳人曹慰德決定擔任善經濟聯盟主席,他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特朗普2.0的做法是破壞與利己主義,善經濟聯盟的信念是利他,不過空談無用,要知行合一,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show and tell,所以他要站出來創立聯盟。
採訪:梁穎勤  攝影:文灼峰

曹慰德既是清朝航運企業曹寶記第四代傳人,也是善經濟聯盟(Association for Well-being Economy, AWE)主席。他的父親曹文錦與董浩雲、包玉剛、趙從衍並稱20世紀香港四大船王。第四代曹慰德則在全球供應鏈上,創立善經濟平台,聚焦金融、科技、醫療等12大關鍵支柱,「由大家族帶領小家族、由一個領域推展到另一個領域,先齊家,而後平天下。先做好自己的小家,再治理眾生一家的大家。」

特朗普執政百日,向全球大多數國家徵收對等關稅戰開火,對華關稅一度瘋漲至245%,與禁運無異。直至周一(12日)雙方於日內瓦展開談判後,始出現戲劇性突破。所以,曹主席首次見港媒時,大家都關心家族企業生存空間,多於善經濟。

布局南方國家  削歐美比重

曹慰德淡定回應,航運業向來跟隨大環境一起變,1960至70年代,航運貿易已經轉型物流、再轉型全球供應鏈管理;東西航線則變為南北航線,船形設計也隨之改變,將來的趨勢肯定是多能源,包括波浪能(wave energy)怎樣回收利用。他說,「造一條船可以出海超過20年,但世界變化太快,應該建什麼船?生命周期多長?怎樣拆,找誰拆,在哪拆?統統都是問題。拆船不環保,所以我們實行輕資產(asset-light)策略,以租賃代替造船,取其靈活性。」

曹寶記與歐美不掛鈎大概已有10年,「我們這一代的重心在中東。中美貿易戰後,亞洲市場持續崛起,由北亞、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不同機遇。」企業在非洲的生意所餘不多,歐美撤剩一成左右,在地緣政治變局及關稅戰硝煙下仍在安全線。

近年可持續經濟抬頭,不止拆船不環保,氣候轉變令致港口水位提升,風浪加大,沿岸港口投資及管理的風險也升高。

曹慰德表示,曹寶記這一代的重心在中東和亞洲市場。
 

致力善供應鏈 高山沙漠尋養生藥食

曹寶記預視到氣候轉變會帶來食物鏈改變,計劃去武夷山種茶、種藥,由沙漠、高山等較低污染區域尋找更健康、更有機及天然的食物,建立未來供應鏈。

曹慰德曾派員4月尾赴西伯利亞考察,冀將之納入未來的供應鏈。過往供應鏈講求純利潤,而善供應鏈則會同時看重環境保育及消費者健康。曹慰德認為隨着中俄合作增加,這條線將成為重要的健康食物或者藥食供應鏈之一。

不過種植需要時間,為了加速資金流轉,曹慰德透露公司以前不玩股票,現在也開始運用基金投資進行資產增值。這樣的經營理念和配置,跟48年出海,在50年代韓戰期間透過轉運商品攢下巨額財富的曹寶記,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曹寶記預期氣候轉變會帶來食物鏈改變,計劃去武夷山(圖)種茶、種藥。(Shutterstock)
 

感謝特朗普  推倒重建演進更快

有人說,80年代是四大船王的低潮期,眨眼1995年,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亞洲全球化開始,曹慰德發現過程中有些事情不太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他說發現人人都在談現代化、全球化、工業化,那時他剛成立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何謂現代化,「現代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永遠都處身現代,上一代下一代都是現代,所以我們又開始研究過渡,然後發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才是一個整體,是天變之數」。

曹慰德研究東西文化近30年,推出專書及研究報告40餘本,研究過程中發覺西方文化此路不通,很快就轉去研究中國文化。「我希望用這個做我的名片」,而不是商業大亨。

問到世界都在懼怕特朗普2.0極速破壞世界平衡,又擔心善經濟步伐太慢,兩者如何平衡?曹慰德反問:「這個世界是否變得太快?快到你頂唔順?如果特朗普在破壞地球,那就要多謝他了!破壞愈快,中國重建愈快。」、「至於善經濟,為什麼它的發展一定慢?其實它的慢,只是源於你內心認為這事不能快。一切都是受制於我們大腦的有限思維。」

曹慰德說特朗普2.0的做法是破壞與利己主義,善經濟聯盟的信念是利他,「其實利他也即是利己,靠搶人人失敗。」自詡香港仔的曹慰德說,善經濟精髓好比香港地昔日價值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以及「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中國人的和合概念,共創共善。不過空談無用,要知行合一,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show and tell,所以他要站出來創立聯盟。

曹慰德推出專書及研究報告40餘本。
 

GDP與GNH的差異

暱稱曹校長的曹慰德,經常以企業傳人兼學者身份演說,或向商界講解紅塵修行記,「每一個時代的變化,中國人有解為變易、不易、簡易,我們最容易明白的是變化,技術更迭帶來人類文明的一個進展,但不是所有進展都是來自於技術文明。中國人講究順勢而為,不易也是變。」

他說企業的財富軸心在於搞經濟,因為經濟發展是推進人類文明的領導,那麼現在的問題在哪?是貪嗔癡,是倫理道德問題,當你距離生命體愈來愈遠,就會跌落自己的幻象並沉迷其中,創造了許多問題,有目共睹。大家可能感覺抽象迷茫。

於是曹慰德更深入淺出地講解,人人皆識GDP(國民生產總值),全球家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所控制的公司貢獻全球GDP的70%以上,但這種純經濟的追求帶來許多壓力與不快樂。2012年,聯合國開始推GNH(國民幸福總值),為了追求生命體的幸福而去生產、去共同創造財富裕,曹慰德說善經濟不是虛無飄渺的,是有年度實體衡量,有驗證概念的平台(Proof of Concept, POC)。

說這就是中國人理解的、宇宙體系中的有形與無形之物 ,「我們稍加研究幸福整體化,就知道是正道,中國有個齊家體系:家譜、家風、家規,但齊家之前必有修身,修身之前必先正心,我研究了幾十年,對我影響很大。家族企業的人際關係更大挑戰,愈親的人挑戰愈大。」

聯合國推GNH(國民幸福總值),為了追求生命體的幸福而去生產、去共同創造財富裕。
 

大小家族併船出海  利潤優先改價值共生

中小企也是家族企業,香港佔八、九成為中小企,新加坡佔五、六成為中小企,要怎樣帶動中小企去創造善經濟?百年老企傳人曹慰德說:「每個行業都要跟整體環境、社會周邊一起變,要一個個行業,一個個項目地去建構,一個個城市或經濟體去落地。由於各地經濟結構、政府政策、文化環境各不同,故此落地方式也迥異。」

資源較充裕的大家族企業帶頭修身齊家,推進整個商界的善經濟(Wellbeing and Happiness Economy)生態系統,「人生就是合作共創,人愈多,影響力愈大,所以家族企業要組織起來,否則聯盟訂立的12條支柱包括金融、醫療、科技等誰來實現?」

善經濟聯盟4月下旬成立,暫時有60個企業會員簽署,之後會北上大灣區及神州大地,之後去南方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尼等鋪設善經濟網絡,透過可持續經濟促進香港及亞洲價值創新。這也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名片。

9月在新加坡有首個Impact Week,這是聯盟首個走出去的互動,10至11月會參加更多協作式社會效益活動,邊增加曝光及會員活動,邊推可持續課程、增加知識儲備及資源,進而吸收更多優質會員。至於以善行聞名的夏利里拉家族第三代、白手興家的夏大衛(David Harilela)和嘉道理家族第三代掌舵人米高嘉道理爵士,是否目標之一?曹慰德大笑:「我梗係想踢他們入會啦。」

善經濟聯盟成立典禮
 

善經濟與ESG有何不同?

究竟善經濟與我們講了十多年的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有何不同?

曹校長反問:「善是什麼?」真善美一體化,真誠就是善行為,虛偽就是惡行為。他說中國人最重要的倫理書在於《大學》,一定要識得將大學的哲理帶入生命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ESG impact,倫理道德的目的,就是止於至善。而止於至善就是ESG impact,止就是停止不做無益之事(do less harm),善就是do more good或 impact,相當於ESG,就是我們的目標,世界趨勢,整個體系來自中國智慧,也跟ESG契合。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