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樂團前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小別服務並培養了12年的港樂後,2月回港與港樂演出兩套節目。他帶給樂迷見面禮為整場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作品。最特別的是,他以冷門與熱門樂曲混合,製造一個對於聽眾來說,欣賞感覺上循序漸進的慢熱火候。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音樂會,筆者也不會刻意去學習聆聽柴可夫斯基的第二及第三號鋼琴協奏,尤其是後者,樂曲內容演變確實相當難記。今次擔任獨奏是鋼琴家牛牛(張勝量)。梵志登與牛牛於2022年曾合作演奏作曲家熱門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更灌錄了唱片。所以今次演出對兩人來說,可說是共同完成一個圓滿的計劃。
柴可夫斯基第三鋼琴協奏曲
在節目次序的安排上,相對地較簡短、內容較鬆散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排在開場時演奏,讓所有演出者都能夠做好熱身準備。這是筆者第一次正式現場欣賞牛牛的音樂會,過往主要是在網上視頻或電視裏聽到他的演奏。可能因為他還是十分年輕的關係,一直以來也覺得他的演奏風格偏向於剛烈光亮,而這份剛烈,卻有如鋼鐵一般的機械性,這在其他鋼琴家並非沒有出現過,如Earl Wild、Nikolai Lugansky等。牛牛的演奏風格與習慣,筆者感覺與Earl Wild有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特殊連繫。與前輩更相似的是,牛牛即使在演繹浪漫片段表面上如何漂亮動聽,但底層還依然被無形的帶線扯得繃緊。直至去年,他在澳門的戶外個人獨奏會上,演奏自己創作的小品,從揚聲器中播放出來的樂聲,筆者才首次感受到他演奏的那份從容與放下。
筆者欣賞的是第二場音樂會,下午5時舉行,時間與心情都很特別。其實這兩首鋼琴協奏曲,在旋律風格方面,都不太有柴可夫斯基的味道。所以在仿似拼湊而成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筆者反而先留意牛牛的個人演奏特質及技巧。意外的是他的演繹偏向於輕鬆與趣味,而一般人演奏柴可夫斯基鋼琴曲的濃厚感覺,在他手上並不明顯。
他富於彈性的觸鍵,在他近來較多選用琴音更具威力的意大利品牌鋼琴上演出,起初還相當擔心在處理音色上的問題,不過演奏開始不久,就已經發現他掌握琴音方面非常得心應手,在高音區的音色更加精緻。他機械性的硬技巧,完美流暢精準得仿如是儀器計算出來一樣。而他在演繹抒情片段時,着重漂亮多於柴可夫斯基的典型深情風格,更像演繹李斯特(Listz)鋼琴曲的帥氣。在華彩樂段的表現,就更加完美而令人屏息呼吸,整首樂曲在他手上的炫技風格顯得更強。樂團在梵志登的指揮下,整體而言演奏乾淨而整齊。

第二鋼琴協奏曲
不過,當演繹篇幅宏大而內容素材複雜的《第二協奏曲》,牛牛的處理、與樂團及指揮的互動,相對地令人期待。他在第一樂章就已經表現出作品的王者氣派,但在音色的掌握方面,大概因為的個人風格或要將就鋼琴品牌的特色,所以整體上偏向清新亮澤,而不是豐富濃郁。可是詩意上,他運用精巧的觸鍵產生的飄逸美,還可以符合作曲家風格上添加法式甜美。而他在激昂的部分,特別在掃到低音聲區時,力量的控制輔以彈性的觸鍵,雖則雄厚,但卻逃不過鋼琴品牌特有的精鋼音色。筆者不喜歡這種強烈而直接的鋼線味,出現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裏。
第二樂章裏,樂團首席王敬與大提琴首席鮑力卓(Richard Bamping)有獨奏的片段。王敬初時感情投射稍微過激,不過迅即調節到抒情而感情豐富;鮑力卓感情演繹非常踏實,亦非常漂亮。牛牛在這個樂章的演繹,成熟的思維有點出乎筆者意料之外。而在中段,他的跑句變為伴奏時,他細心聆聽樂團之下,或為王敬及鮑力卓的演奏,灑出隨手的配合亦相當不錯,唯獨是當輔助時理應還可以加多一些彈性的處理,讓演繹顯得更加自然。整體而言,梵志登在這個樂章中,音色與樂句的處理非常優美動聽,的確是一個令人相當難忘的動人演繹。
而第三樂章的諧謔風格,正好開着牛牛的專長路線。他當日下午輕鬆有趣而機靈的演奏與完美技巧,在這個樂章中可謂大顯鋒頭,令筆者改觀。而他與樂團之間的對答,更相當美妙,這並不是指揮去遷就他,而是他去配合樂團的風味。樂團成員在這首協奏曲中,所有聲部都極為漂亮,尤其是木管組,精緻而甜美的音色,更為作品增添更多層次。
這首樂曲,除了有柴可夫斯基的素材、和聲風格外,其實更有多少聖桑(Saint-Saens)、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蕭邦(Chopin)和李斯特(Listz)的影子。作為獨奏家,牛牛避重就輕,或掌控手下鋼琴色彩表現力而言,當日的水準確實令人赫然驚嘆。可是在演繹上,除了本能反應的精準外,如牛牛能比較從容地演奏,讓整體有更自然的感覺,那將會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演繹效果。

第五交響曲
梵志登當日完全展現了他對於文化中心音樂廳音效的掌握,似乎小別之後,他對於這個場地的反應,更加了解。在下半場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梵志登整體的處理都傾向明快,而並沒有追求宏大的音量,令到作品顯得比較輕盈,樂句的進行較為乾淨明亮。這雖然並不是筆者最喜歡的演繹風格,但當日確實有相當良好的效果。
弦樂組,特別是小提琴果斷而透亮的色彩,與銅管組經常處於兩條分頭的線條,梵志登整體處理相當分明。但在樂團演奏激昂的樂段時,他在控制融合與平衡上,還是能夠演繹出作曲家風格的豐厚味道。而在輝煌的外框上,梵志登對於銅管組與定音鼓的處理也顯得合理而克制。整個木管組當日的表現,可謂將柴可夫斯基作品精緻抒情的部分,演繹出帶有甜蜜法式的高層次味道。
圓號首席江藺在第二樂章的獨奏,圓潤的音色加上深刻的感情,非常動人。而在他身後默默對答的單簧管首席史安祖(Andrew Simon)更加將這片段提升至更高的美感,四位木管首席的表現亦非常出色。整個樂章中,樂團的不同聲部均奏出相當一致的風格。梵志登在這個樂章的鋪排及推進,可說是他的高水平之作。在樂章最高峰的時候,整個音樂廳充滿飽和而悅耳的樂音。團員在這個樂章中的演出漂亮而激昂,動靜合宜,令人感動。
而在第三樂章,木管組也是使出了極高技巧,不着痕跡地將最優美的著名旋律展現,特別是巴松管首席莫班文(Benjamin Moermond)的演出更加亮眼。弦樂組的整齊度亦令人滿意,不過,梵志登傾向於稍快的速度,雖然充滿青春活力,但在第四樂章中,因餘音較難散去,便難免產生「一舊雲」的模糊聲響。
總括而言,團員在這首交響曲中的表現非常理想,技巧與音樂的表現都在極高水平,更按指揮的意願,奏出一首青春又兼備法俄兩國風格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5年2月8日香港管弦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梵志登與牛牛」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