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11 2025 06:42: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孔茲港樂再結緣 與大提琴家卡普桑合作

香港管弦樂團「哥提耶‧卡普桑的蕭斯達高維契」音樂會中,指揮孔茲與港樂樂師、大提琴家卡普桑的合作出色。孔茲分析能力強,臨場應變敏銳,讓樂師靈活發揮能力。
圖片來源:港樂Facebook

大半年前,才剛剛聽過大提琴家哥提耶・卡普桑(Gautier Capuçon)與鋼琴家蒂博代(Jean-Yves Thibaudet)的合奏。今次在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中,卡普桑則擔任獨奏家。卡普桑在上次的音樂會,曾選奏蕭斯達高維契(Shostakovich)的大提琴奏鳴曲;在這次的節目中,他亦演奏作曲家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載譽歸來的客席指揮孔茲(Christoph Koncz),亦安排了另外幾首極受歡迎的管弦樂作品。整場音樂會基本上都是熱門的樂曲,那亦較容易分辨演繹上的異同及表現了。上半場是蕭斯達高維契的作品,下半場則全是拉威爾(Ravel)的樂曲。

孔茲的演繹,音量對比相對地明顯,讓樂曲去向明朗。
 

序曲《節日》演繹震撼 樂團成員配合完美

筆者聽的是第一晚的節目。一開首的《節日》序曲,在孔茲的帶領下,從容的速度,讓港樂的銅管組盡情發揮,配合着敲擊組,大氣而輝煌的氣場,可謂籠罩整個音樂廳。弦樂組,乾淨凌厲的線條和節奏,襯托得非常優秀。剩下的木管組,之後出現的調皮機靈主題,對比極為出色。樂團成員對於自己負責的樂段,在技巧和音樂表現上,甚至互相襯托方面,完全可以說是「無得輸」,只待指揮怎樣去「擺布」而已!

孔茲的演繹,音量對比相對地明顯,更讓樂師們帶着自己的少少意念,所以樂曲的去向明朗,帶着濃厚的趣味!完結段落時,孔茲帶領出來的超級大度王者般的寬廣度,充足的呼吸位,不但令演繹相當震撼,更令樂團的音色,自然而光彩地充滿於整個音樂廳,實在令人耳根全開,精神一振,相當盡興,心情豁然開朗!這個亦應該是最好的版本之一!

卡普桑演奏情感深刻,唯力量不大足以應付作品。
 

卡普桑琴聲較柔弱 宜加重曲目音量對比

接着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卡普桑由一開始,音量已頗不足,與過往筆者在大會堂或文化中心音樂廳聽到的,相距甚遠。甚至過往在電視上聽到他的演奏會、或是網上找到他近年演繹這首協奏曲的視頻,以往的沉實氣質和豐厚音色頓然消失,換來的是較為柔弱的表現。運弓力量不足,幅度亦小,他在第一樂章的主題,已與筆者自十多歲開始接觸這首樂曲所理解的意念,有點背道而馳。

他在短弓的樂段中,更加容易消失於本已不算強勁的樂團聲響之中;更可惜的是有長音的樂句,他亦未能完全帶起整個獨奏和領奏的氛圍。在第二樂章,卡普桑擅於表達深思情懷而不造作的演奏風格,對於這首樂曲而言,柔和低調的演繹還依然令人信服。如果他在音量的對比、和在緊湊的氣氛、份量方面,再加重一下,應該可以有一個更加貼切風格與韻味的感覺。

他在獨奏的華彩樂章,整體的深刻情感與廣闊思維的掌握,個人還是覺得非常不錯。可是,到了最後樂章,問題亦再出現。他弓法上的靈巧,力量着實不大足以應付作品的壓力需求,高把位演奏的表現,亦不夠尖銳。面對熾熱的木管組,特別是短笛,他在低音域的演奏,幾乎消失。這些大都是一直以來所認知的基本風格,但在作曲家的定案下,確實不得不積極面對,才能夠增加作為獨奏家的存在感。

樂團在這首樂曲的伴奏,個人認為非常合適,整體的平衡亦很好,節奏清晰果斷,兩個管樂組都出色,特別是擔任短笛的施家蓮(Linda Stuckey),技巧完美、氣勢迫人。

卡普桑加奏的樂曲,依然是蕭斯達高維契的作品,為卡普桑自己改編給大提琴組演奏的《雙小提琴與鋼琴而作的五首小品》中的《前奏曲》Prelude from Five Pieces for Two Violins and Piano。卡普桑與港樂大提琴首席鮑力卓(9Richard Bamping)及組員的合奏,整體的演出非常優美而落寞,當中也難分別是誰的音色,因為相當融和。

樂團的小提琴組在《圓舞曲》的音色過於暗沉豐厚,令整個樂團的管弦樂線條非常模糊。
 

拉威爾作品 小提琴組線條較為鬆散

下半場全拉威爾的作品,第一首《圓舞曲》La Valse,作品的風格與西貝流士(Sibelius)的《憂鬱圓舞曲》Valse Triste 及哈察都量(Khachaturian)的《假面舞會》Masquerade 裏的《圓舞曲》,三者的氛圍非常相似。

不過,當晚而言,樂團的小提琴組音色過於暗沉豐厚,大概亦不夠齊整,令整個樂團的管弦樂線條非常模糊;而且,風格上真的變成像西貝流士的灰暗,多於拉威爾音樂的典型味道。木管組的獨奏片段,其實相當精緻漂亮。孔茲對於樂曲的音量對比、和塑造漸漸膨脹的爆發力,張力氣勢其實很好。

在《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中,圓號聯合首席柏如瑟(Russell Bonifede)吹奏出平順的主題,其後木管組重複這個主題和首席獨奏的演變,可說是相當委婉動人,充滿着法式演奏音色的韻味。較為遜色之處,也似乎是出於小提琴組過於浪漫、和鬆散。這種色彩太過像印象派的音樂,對於拉威爾作品的通透清晰而言,沒甚用武之地;再加上弱音器,小提琴組的線條反而變得拖泥帶水。

幸而,後期孔茲是發現到的,他將主力放在督促第一小提琴組身上,讓線條變得結實而整齊,不再那麼玩浪漫散漫之時,整個小提琴組反而能夠奏出漂亮而凄美的感覺,將拉威爾這首作品的風格,在整個樂團的和聲、色彩和感情上,推向到一個合適而充滿感情的氛圍。

壓軸曲目《波萊羅》在孔茲布局下,樂團所有樂器的線條都清晰可聞。
 

孔茲指揮出彩 領樂師盡顯作品特色

壓軸的《波萊羅》Bolero,不但是超熱門樂曲,更是這一年來在香港音樂廳上的家常曲目。以當晚而言,在孔茲的帶領下,港樂樂師的水平,可謂無可匹敵。

在他的布局下,基本上所有線條都清晰可聞,他亦不忘繼續督促小提琴組的乾淨線條,令作品無論在最微小或大爆棚凌厲時,銅管、敲擊、及弦樂,都全然呈現觀眾耳根。他控制音量的手法,亦是幾乎用盡了整個音樂廳,但並不壓迫吵耳,非常高層次與高音樂修養。

木管組的獨奏或合奏主題,所有樂師都能夠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樂思,技巧亦絕大部分都完美,而且表現揮灑自然。在長號首席韋雅樂(Jarod Vermette)的困難片段,他在滑音部分雖然未算非常穩定,但亦沒有失誤,他的音樂思維與味道,還是塑造出在樂曲中的亮點。

不得不提兩位演奏薩克管的特約樂師,梁國章及吳漢坤,兩位的演奏極具感染力,特別是高音薩克管的演繹,帶有些邪氣的媚態,非常突出。擔任小鼓的白亞斯(Aziz Luce),全程準確無誤,仿如機械一樣的精準節奏,但在音量的控制上卻與不同聲部非常相配。銅管組與敲擊樂組之間,融合度極高,做出尖銳的氣勢之餘,卻保留一道位於音樂廳後面的廣闊音場,非常不容易!

就這場音樂會而言,孔茲的聽覺分析能力,的確極之出色,臨場應變亦敏銳,對於作品的特色、以及讓樂師發揮並加以利用的能力非常強,而且成功。這當然是能夠邁向作為一個成功的大指揮家之路的必要條件。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