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中國對全球汽車業務的意義

隨着中國成為汽車創新中心,外資企業愈來愈意識到,他們不能再放棄中國市場。如果沒有接觸中國的技術進展,他們可能會在他們的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落後。

如今,人們已經意識到,中國汽車產業在過去十多年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到2024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銷量達3140萬輛,佔全球銷量的34.7%。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基地,2024年出口量達到585萬輛。

中國成為智能電動車的領頭羊

中國在新能源車革命中處於前沿地位,利用電氣化和數字技術,引領全球智能互聯電動車的發展。到2024年底,電動車已佔中國新車銷售的40%以上,這一趨勢仍在持續增長。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快速擴展,相互競爭亦與國際品牌競爭。

今天,眾多中國品牌不僅在中國市場嶄露頭角,在海外市場亦逐步崛起。比亞迪(BYD)曾以廉價車生產商為人所知,但在短短15至20年內,它已成為一家主導的新能源車公司。其他如吉利、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等企業亦在迅速崛起。

外資車企在智能電動車時代的挑戰與困境

特斯拉於2019年在上海建立了超級工廠,並持續活躍於中國市場,然而大多數外資品牌卻遇到挑戰。曾經在中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外資品牌,未能在智能互聯電動車時代保持競爭力。有些人聲稱中國政府偏袒本地企業,這使得外資汽車製造商面臨更多困難。有些評論者甚至表示外資企業無法獲得「中國護照」,暗示外資企業因某些人為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待遇。

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智能互聯電動車革命之前,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競爭方式與其在國際其他市場類似。儘管在中國,它們需要通過與本地合作夥伴的合資企業來競爭,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合資企業的車輛仍然是以國際品牌命名。

因此長久以來,許多外資企業只專注於舊有的競爭模式,而沒有足夠關注在其舒適圈之外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2014年,我會見了一位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的最高負責人。他對中國政府在電動車上的補貼表示感有興趣,但他卻對當時剛起步的數字技術及其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了解。即使對電動車,我亦能明顯感覺到,他對這一領域在中國的未來潛力並不完全信服。

許多外資企業只專注於舊有的競爭模式。(Shutterstock)
 

依賴中國夥伴合作創新

如今,外資汽車企業(車企)已經可以在中國完全獨資運營。然而,許多外資企業卻選擇藉助中國本土企業的專項能力與其合作。2023年7月,大眾汽車投資7億美元獲得小鵬汽車4.99%的股份,計劃共同開發基於小鵬G9平台的兩款大眾品牌中型電動車,目標於2026年在中國推出。類似地,2021年通用汽車向中國自駕技術公司Momenta投資3億美元,旨在加速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的智能出行解決方案。

這些新型合作夥伴關係突顯了外資車企對中國企業在電動車技術和供應鏈能力方面的日益依賴。這些合作夥伴關係愈來愈國際化。隨着電池技術、軟件、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成為行業的核心,傳統車企和供應商將面臨陡峭的學習曲線。

一些外資車企選擇退出或縮減在中國的業務,但亦有一些選擇在短暫缺席後重返中國市場。雷諾集團於2020年退出中國乘用車市場,但於2023年重新進入,並開始進口銷售。2025年,雷諾在上海設立了新能源車開發中心。截至目前,雷諾已經與吉利、東風汽車、寧德時代、敏實集團和WeRide等本土企業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開發電池技術、混合動力車、輕量化材料和自動駕駛技術。類似地,Stellantis在2021年縮減了其在中國的業務,但在2023年再次進入,投資了15億歐元(約合15.7億美元),獲得本土企業零跑汽車約20%的股份,並成立合資企業。Stellantis持有51%的股份,將零跑汽車的電動車推向國際市場。

一些外資車企將繼續建立新能力參與新遊戲。雖然有些企業嘗試獨立開發新能力,但一些企業亦通過與能夠提供所需能力的中國企業建立新合作關係,來補充自身的不足。

有些企業正在進行新的投資,以保持競爭力。德國寶馬在中國建立了除德國外最大規模的研發網絡,並在北京、上海、沈陽和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大眾汽車在安徽合肥設立了除德國總部外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科技中心,專注於智能互聯電動車的研究、創新和採購。2025年2月,豐田宣布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雷克薩斯電動車的研發和生產,並計劃於2027年開始運營。

外資車企能否成功?這將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在中國及全球環境中獲得新能力。雖然這具有挑戰性,但並非不可能。

雷諾集團於2020年退出中國乘用車市場,但於2023年重新進入,並開始進口銷售。(Shutterstock)
 

中國市場對外資車企的全球戰略影響

隨着中國成為汽車創新中心,外資企業愈來愈意識到,他們不能再放棄中國市場。如果沒有接觸中國的技術進展,他們可能會在他們的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落後。

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承認,他需要讓公司「練好體魄」來與中國汽車製造商競爭。這意味著福特必須要留在中國,才能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2025年2月,他公開承認理想汽車增程技術的優越性,並透露福特計劃開發增程型SUV和皮卡車。

對於許多外資車企來說,因為中國市場極端重要,他們的中國戰略將繼續集中在「如何在中國做好生意」。但這並非所有外資車企的情況。然而,中國的國際性的影響力在地理、技術、供應鏈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已經變得廣泛。因此,對所有全球汽車企業而言,他們的中國策略將是「如何與中國做好生意」。

那麼,中國是否對外資車企構成無所不在的威脅呢?如果你認為是,那麼可能會是。但如果你認為中國能成為知識和能力的源泉,那麼中國就不是。很多時候,一個人或集體的命運是由他或他們的心態決定的。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