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碳排放與香港現狀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顯示,目前香港8%的碳排放來自廢棄物,其中堆填區的排放是廢棄物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減少產生廢棄物和提高廢棄物的回收率,是減少廢棄物碳排放的兩大重要途徑。
根據香港環保署2023年統計數據,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較2022年下降4.7%,但仍高於東京(0.77 公斤)、首爾(0.95 公斤)及台北(1 公斤)等亞洲城市。
數據亦顯示,約 19.5%被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是塑膠。相關報告指出,廢棄塑膠飲料容器佔廢棄塑膠的4%至5%,且超過90%的塑膠飲料容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製成。PET屬於單一材質塑膠,此其良好的物化特性,具有較高的回收價值。因此,推動廢棄塑膠瓶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再用,成為政府推動減少廢棄物碳排放,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根據香港環保署2023 年統計數據,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為每日 1.44 公斤, 較 2022 年下降 4.7%。(香港環保署)
從《資源循環藍圖 2035》到生產者責任計劃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全民減廢、分類回收和資源循環等六項主要行動。其中,實施「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被列為全民減廢行動方向的主要任務之一。行政長官 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提交條例草案以訂立一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共同法律框架,並制訂相關附屬法例。同時,報告亦指出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等五類產品將被列為首批適用產品。2025 年,香港特區政府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介紹了關於「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初步構想,包括運作模式與持份者責任、涵蓋範圍、 階段性實施計劃及回收目標等。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全民減廢、分類回收和資源循環等六項主要行動。(香港環保署)
業界促細化責任計劃執行細節
現時政策方向明確,業界普遍支持,同時亦提出相關建議或考慮,以助政府進一步優化及細化「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 回收機制及數據追蹤方式
供應商欲進一步釐清被認可的回收方式,例如將廢塑膠轉製為建材或透過轉廢為能裝置處理廢塑膠會否被認可為合資格的回收方式,並納入回收率計算中。同時,商界亦希望了解獎懲細則和追蹤計算透過非入樽機方式(如公共回收桶)回收的塑膠樽的方法。
2. 大型零售商的界定
現時構想中列明了大型零售商應當承擔的責任,商界亦期望政府能清楚列明「大型零售商」的定義,以助其提前籌備。
3. 收集及回收體系
部分業界代表指出全港現有的120部入樽機或不足以支持達成首階段30%的塑膠飲料容器回收目標。此外,回收業界代表希望政府考慮對再生塑膠設立價格緩衝機制,以維持回收商在市場低迷時期的生存空間,從而保證收集到的塑膠容器能在回收下游得到妥善處理。
作為廢物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生產者責任計劃能推動製造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等持份者共同承擔資源循環的責任,從而減少相關產品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現時, 香港已對塑膠購物袋、廢電器電子產品和玻璃飲料容器實行了生產者責任計劃並取得積極成效。我們相信,透過建立適用於各類產品的生產者責任計劃的統一法律框架, 並結合全面的專項實施方案,香港定能更高效地推動城市的減廢進程。
參考資料:
https://cnsd.gov.hk/wp-content/uploads/pdf/CAP2050_booklet_tc.pdf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2/19/P2024121900239.htm iiihttps://www.eeb.gov.hk/sites/default/files/pdf/WastePlan-C.pdf
https://www.legco.gov.hk/yr2025/chinese/panels/ea/papers/ea20250224cb1-236-4-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