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May 20 2025 01:41: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環保教育是生命教育

節約而又順應自然規律的物質生活是改變人心的最好方法,它能使人減少束縛,性情脾氣耐性會變得更好,處事平和冷靜。 不跟人斤斤計較,不去巧取豪奪,有助改善人際關係,使人享受到愉快溫馨的生活, 而且, 還能減少能源虛耗, 減少核電廠的興建, 孩子的未來才更存保障。
世界各處地震山崩暴風雪, 地球作難, 氣候突變,地球人作的共業, 要大家一起承受。
         
香港, 雖然不像中東地區備受戰火蹂躪 , 不像日本四川雲南等地方備受海嘯地震摧殘, 不像北方地區般受暴風雪肆虐,但香港, 空氣污染、食水污染、食物污染等環境污染和貪嗔痴暴等精神污染的問題,久已使人困擾不已, 對孩子成長大不利。
 
香港跟許多發達城市一樣, 病在過度消費, 瘋狂購物, 許多家庭, 家中堆置許多無用又無謂之物, 穿不完的衣飾鞋袜手提包,塗不完的護膚品化妝品, 用不完的各種電器, 甚至是吃不完的食物和零食, 多餘的手提電話和充電器, 孩子玩不完的布娃娃玩具,等等, 其中有許多是過期丟棄和沒用過的……
 
 無論你是無意買多了, 或是因面子被迫買了, 或是患上購物狂症, 或是有需要以購物慰藉空虛心靈, 從今以後, 請小心計劃, 即使超級市場和店鋪以減價招徠,用不到的不要買,把多餘的盡早捐到二手店, 或送贈有需要的人,讓它們find a new owner, 兼且循環再用, 對孩子是理財的好示範。
 
除了珍惜所有,慎用資源之外,我們要愛護環境,保護樹木, 每次到國內旅行, 都看見那些建築地盤, 建築方法就是剷平一切, 來一片光禿, 把樓建好後再植樹, 這裹一株, 那兒一棵, 可是, 新枝又哪及老樹好? 在香港,我們必須戮力保留現有的綠色地帶, 漁護處更要不停安排「大眾植樹計劃」, 讓市民廣泛植樹,為自己和下一代留多點綠,讓雀鳥蝴蝶昆蟲來寄居; 再加上作息有序, 減少晚間用電, 不要吸煙,全民參與,大小投入,代代接力, 做這地球重建的偉大工程,還孩子一個綠色地球, 讓綠淨化孩子的身心。
       

環保不只物質更在乎心靈

 
環保,不只是在物質方面保護地球,我們更需要心靈方面的滋潤——我們的心靈極需要環保。
 
家居,每天要清理廢物,保持清潔;人心也會每天製造垃圾,如自私、貪婪、恐懼、不忿、怨恨、嫉妒、遷怒、後悔、不信任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垃圾不清除,只會使我們思想偏頗,行為偏激,不但釋放不到自己的潛能,更會迫使自己陷於苦痛的深淵!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做不到三省吾身,也得在每天睡覺前傾倒心中的垃圾,讓自己能夠酣睡到天明,重新抖擻, 開展美好快樂的一天。
 
節約而又順應自然規律的物質生活是改變人心的最好方法,它能使人減少束縛,性情脾氣耐性會變得更好,處事平和冷靜。 不跟人斤斤計較,不去巧取豪奪,有助改善人際關係,使人享受到愉快溫馨的生活, 而且, 還能減少能源虛耗, 減少核電廠的興建, 孩子的未來才更存保障。
 
試想想,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體,你個人很成功了,地球卻毀滅了,個人的成功還有甚麼意義?成長本來可以是快樂的,但你和孩子卻背負着一袋又一袋的情緒垃圾,舊的不捨棄,新的更摟得緊緊的,硬將成長變成痛苦的長路,豈不又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環保不只是物質,更是心靈。」環保教育是生命教育, 環保的概念要從小做起,成為發自內心的一種意願,一種習慣。
 
 
 

孫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