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May 20 2025 14:46: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季初效應與美息去向主導10月港股

港股可能是全球股市中季初效應最明顯的,而且在以下情況,季初效應特別明顯:發生特別利好或利淡的事態。如4月正發足狂奔的 A 牛;或因上季過分拋售,使基金持倉偏離配置基準,這次港股大幅反彈是上季過分拋售的修正。
踏入10月,港股氣勢如虹,彷彿重現半年前的場景,恒指從9月底低位升近3,000點。比之4月初,升幅計甚且過之。
 
自從4月中恒指衝破28,500點,創下八年高位後,港股在 A 股爆煲,內地經濟疲弱與人民幣遽貶打擊下,如水就下,連續五個月下跌。至9月29日期指結算日創下年度最低點報20,368點,從高位錄得超過8,000點的跌幅,以百分比計接近30%。市場淒迷慘淡,跌幅超過一半的股份比比皆是。說股市面目全非絕不誇張。是什麼原因使港股甫進入10月這個中國人稱為陽月突然起死回生呢?這種大時代的氣勢能維持多久呢?
 

港股季初效應最明顯的股市

 
4月初在北水奔南的喧囂聲中,本欄認定那些把股市逐利的行為,加上民族主義爭奪股市定價權的呼叫不過是自我貼金的虛侫宣傳而己。當時筆者就明確指出,4月初的升市乃因外資基金看到 A 股牛市帶來的機會,在對投資組合作季度檢討後,增加第二季度港股的配置而產生的季初效應。
 
港股可能是全球股市中季初效應最明顯的,而且在以下情況,季初效應特別明顯:發生特別利好或利淡的事態。如4月正發足狂奔的 A 牛;或因上季過分拋售,使基金持倉偏離配置基準,這次港股大幅反彈是上季過分拋售的修正。
 
為什麼港股會有這樣的效應呢?這決定於港股的投資者結構。港股是一個向全世界開放的市場。以港股目前情況來看,除了用來控制公司的董事局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持股外,其餘流通股份超過六成為機構投資者持有,同時,機構投資者佔有每天港股交易量相當大的比重,在相當程度上說,機構投資者奄有港股的定價權﹙尤其是藍籌股﹚。
 
同時,活躍的港股機構投資者以歐美日本的投資機構為主,香港只是這些總部設在歐美日本的投資機構全球資產配置的其中一環。這些投資機構多會在一個時間區段﹙通常是一個季度﹚檢討香港的配置,並確定是否改變資產配置的比例。而在港負責執行的操盤會根據決定,結合他們對港股的具體分析行動。這就造成港股的季初效應。
 

中美季初效應不如香港

 
與香港形成對照的內地,因為 A 股的投資者結構迴異於香港,投資機構的持倉與每日所佔的交易額只是一個較小的比例,同時 A 股對外資的參與諸多限制,A 股的季初效應不甚明顯。4月初 A 股走勢並無異常;目下的10月初雖然 A 股也上升,但那是另有原因,一則休市一周跟隨外圍上升;二則貨幣匯價轉趨穩定。而美股作為對照,季初效應也不如香港之甚。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