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迅速,用上了磁力共振器及腦電圖等現代醫學手段來進行腦細胞掃描及研究,清晰地顯示禪修能提升人的專注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亦有助於提升人的慈悲心和積極性。公大講堂邀請李焯芬教授就佛法中的襌修,探討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分三篇刊出,此乃第三篇「修持方式──禪修」。
我們來說說佛教裏的修持方法,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禪修,讓自己靜下來觀照自己的思想變化和情緒變化。這也不是只在佛教,其他宗教也有,例如在歐洲的天主教有類似的練習。近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迅速,我們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禪修的效果。在腦科學方面主要有兩個方法來測量禪修的效果,一個是用磁力共振去掃描腦細胞在禪修前後的變化。另一個是用腦電圖,透過腦電波看禪修前後的影響,測試禪修者看到不同的影象後腦細胞的反應,那些影像可以是很悲慘的場面,或是讓人感受到喜、怒、哀、樂的各種不同的影像,以此來看禪修者和非禪修者的對比。
止觀禪提高專注力
禪修也有很多種類,有一種叫做「止觀禪」,專門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還有一種「慈心禪」,幫助我們調節情緒。在大腦的前釦帶回和內側前額葉,專門管理專注能力的腦區。透過科學實驗看禪修的影響,通常我們會有兩組人,一組是有禪修的人,比如禪修超過10年或20年的僧侶,另一組是完全沒有禪修的普通人,每個組別大約20-30人不等,以此來做對比。實驗結果出來之後,在腦掃描上可以看到二個組別在專門負責專注力的腦區域有比較顯著的不同之處。多間大學醫學院也有做過類似的實驗,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也做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禪修者大腦中血液的養分明顯是比較高的,與專注力相關的腦神經區比非禪修者更活躍,也就是說專注力會稍微高一點。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研究者,像是印度、歐洲,他們也有相同結論的論文,認為禪修者的定向力和專注力會比較好,注意力轉移的能力更強,也就是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專注力。
慈心禪抗外界壓力
第二種常用的修持方法是慈心禪,主要是用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和愛心。好幾間醫學院的團隊做過關於慈心禪的腦掃描,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修慈心禪的人有比較多的正能量,在生活之中比較有目標比較積極,能夠提升對壓力的免疫力。修行慈心禪的人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有比較高的免疫力,比較不容易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用佛教的說法就是不容易心隨境轉,意思就是你的心不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大起大落。相當多不同的論文研究都得到類似的結果,他們認為修行慈心禪的人的某些腦區特別活躍,香港大學在過去10年左右進行了這類的腦科學研究,香港大學作為一所綜合大學有不同的專才參加了這類的研究,當中牽頭的有兩位,一位是神經科學家蘇國輝教授,學者協會的一位很資深的會員,他主要是做腦科學研究的。他和我們心理系的系主任李湄珍教授合作,李教授是研究心理學的認知科學。他們找了22位南傳法師,又聚合了一個非禪修者的控制組(Control Group)來做試驗,他們的結果和哈佛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得出的結果都很接近。
綜合世界各地好幾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成果,似乎都顯示禪修真的可以幫助人提升專注能力。當你能夠控制自己的專注力,就能夠更好地聚焦當下,所謂「活在當下」就是你專注於自己眼前的事物。如果你能專注於當下要做的事,就能少想其他的事物,掛礙也就少了。尤其是慈心禪可以培養人的平常心,讓人的情緒沒那麼容易大起大落,能夠讓人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而不心隨境轉,這些印證了禪修對人的一些好處。
今天就講到這裏結束。我們發覺到佛法裏面和現代科學契合的元素。科學研究的手段愈來愈多,比如我們剛才說的腦科學掃描等,希望將來有更多的相關研究成果。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你要找到一個宗教不但和科學不相違背,而且每當在科學領域有新發現都能論證到其觀點,這可能就是佛教了。愛因斯坦不是一個佛教徒,大家都知道他是猶太人,但是他有這樣的看法。
(全文完)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一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二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三
李焯芬簡介:
現為珠海學院校監,曾於香港大學任教,先後出任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及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教授發表國際學報論文280餘篇,專著16冊。他曾長期謙兼任世界銀行,聯合國發展計劃,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原子能機構,加拿大國際開發總署等機構的科學技術顧問,又曾參與中國多個水電、核電、大橋及基礎設施項目的可行性及設計論証。2001年當選加拿大工程學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現任香港東蓮覺苑董事會主席、慈山寺董事局副主席、香港佛教學院院長、香港智度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