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特別的一年,多所大學都更換校長,一些認識多年的學者要告別了,我有機會為他們做一個總結訪問,也陸續邀請新任校長做訪談,值得一記。
城大:郭位→梅彥昌
年中離任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在位15年,把一所年輕大學的學術地位大大提升,在多個全球大學評比中脫穎而出,成績有目共睹。在台灣成長、美國深造的郭校長在任期間比較低調,甚少接受採訪,也不喜歡應酬,精力都放在提升大學的教研水平,招攬人才,開創新學科。當郭教授提出要成立動物學院時,很多人都潑冷水,教資會也不同意撥款開辦。幾經波折,2018年城大的六年制獸醫學學士課程終於成功開辦,是亞洲首個達到嚴格國際認證標準的課程,讓有志於這個專科的學子可以不必遠赴海外升學。郭教授一直關注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多年來精心撰寫了幾本中英文專著,在兩岸三地及海外出版。他再接再厲,最近幾年親自上陣,率領大學團隊訪問多所國際著名大學及中學校長,探討高等教育的新趨勢,透過不同的平台讓全世界觀眾都可以隨時收看,互相交流,不得不佩服他的遠見與魄力。他離任前接受我的獨家專訪仍強調大學要重視教研合一,遠離政治,這份信念讓城大近年有飛躍的發展。接任的梅彥昌校長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創新與企業,他提前半年到城大履新了解情況,加深認識香港社會,建立自己的管治團隊,他如何把新加坡的辦學經驗用諸香港,新聞界都期待與他有深入交流。
嶺大:鄭國漢→秦泗釗
嶺南大學的鄭國漢校長8月底離任,90年代他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常在《信報》發表文章,我當時就認識他。他擔任商學院院長時,科大的EMBA連續數年排名全球第一,令大學的聲名鵲起。10年前他轉任嶺南大學校長時,銳意發展,令大學的國際排名也有所提升。在香港這個商業掛帥的社會要辦好一所博雅大學難度不小,他堅信嶺南大學有很好的條件。離任前他接受我的專訪時總結了10年的校長歲月,經歷了2014年佔中及2019年社會運動的衝擊,印象深刻。佔中期間由他以大學校長會主席的身份,主持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政制小組與學聯代表的對談,把他推上政治最前線,需要有高超技巧。2019年在大學一個活動臨時被「挾持」加入元朗的遊行行列,他以關心學生安全的出發點到現場觀察,強調並非參加遊行,也顯示出他隨機應變的能力,作為大學校長敢於站出來面對群眾,有當年蔡元培的風範。任內他對提升教研水平出力甚多,嶺南大學在國際排名也得到提升。接任的秦泗釗教授是大數據專家,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後擔任城大數據科學學院院長兼數據科學講座教授。他如何在一所博雅大學開展熱門的大數據教研,社會各界都拭目以待。
教大:張仁良→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的張仁良校長也是今年8月離任,早在他擔任城大商學院教授時,我便處理過他的政經評論投稿。之後他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積極開設新課程,提升教研水平。他也參與政府多項公職,以財務專家的身份出謀獻策。2013年他接任張炳良教授擔任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努力爭取大學正名,2016年出任首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他常謙稱自己不是教育專科出身,仍不斷學習。在他任內教大有不少新發展,除了加強教育專科水平的提升,也大力發展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等非培養教師的課程。我擔任人文學院顧問多年,從雇主的角度提出建議,也提供實習機會讓教大同學涉獵傳媒的工作,並擔任導師教導一位學生。經過多年努力,教大漸漸擺脫過去學生成績不好才報師範的世俗觀念,讓有志於以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年輕人得到專業的培訓。張仁良任內積極推動多媒體學習,看動漫學語文、歷史開風氣之先,讓小學生可以更有興趣輕鬆學習傳統經典文化,功德無量。這3年灼見名家舉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也採用了中文系不少素材,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獲益良多。張仁良臨別接受我的專訪時分享了這10年當校長的不少感受,是很珍貴的回憶。接任校長的李子建教授一直是張仁良的得力大將,上任後一定有不少大計,我期待與他有更多合作,推動文化教育。
科大葉玉如與珠海陳致
在去年10月出任新校長的還有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及香港珠海學院的陳致教授。20年前我在《信報月刊》訪問葉教授時,對她研究腦神經這門顯學十分佩服,最近有機會專訪她分享在科大30年的奮鬥經驗,由美國回流擔任講師到大學校長的路,是非常勵志的女科學家故事。同樣是去年10月,陳致教授是香港唯一的人文學者擔任老牌學府珠海學院校長,如何把一所收生出現困難,發展面臨考驗的大學扭轉局面,他的挑戰比任何一位校長都多,且看他如何施展渾身解數,早前他接受我們的專訪提出不少高見。
香港高等教育出現的新氣象,值得社會各界關注與支持。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