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是一種責任,要文化延續下去,不只是在博物館,尤其是戲曲,不是由一群老頭子在懷舊,在回憶。
要一代又一代承傳下去,要活在年輕人之中,不只是演出,還要欣賞,確是難,年青人當然更容易被入侵性的西方普及文化影響。問過幾個年輕人有興趣戲曲的,都只是因為家長熱愛,但這樣子,明顯不夠。
白先勇在致力發展崑曲的功勞,人所共知,他覺得明清年間盛行的崑曲一定要在年輕人之間培育發展。如果變成博物館的幾段錄影片,戲曲文化便算失落了,一定要年輕人喜愛、參與,演出的、欣賞的,都應該有年輕人。
參與過崑曲 終生熱衷
背負了這種責任感,年紀不輕的白老師還要奔走兩岸三地,不單只依靠戲曲學校那一小撮人,還要在高校生中找尋,高校生只是課餘排練,竟然一樣在白老師眼中出眾,甚難得。高校生未必選戲曲為終生事業,但曾參與過,必然會終生熱衷,他們的下一代也會感染,承傳這責任便可以安心交棒。
白老師在北大「經典崑曲欣賞課程」中找了「基本種子」,年輕高校生演出兩個多小時的《牡丹亭》,媲美專業演員,最可喜是他們只是課餘學習。
這次香港演出,有中港台學生參與,有大學生,有高校生,更有中港台崑曲學者專家授教,校園版《牡丹亭》更令人興奮,因為見到萌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