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作者把 interview 分成進攻式和防守式。(Pixabay)
中五那年代表香港到以色列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並接受當地電視台訪問。我不是太聽得懂記者的希伯來口音英語,急中生智,乾脆不理她問什麼問題,只說我想說的東西。訪問播出後,我發現完全沒有播出記者的問題,只播出我的「回答」,頭頭是道,效果不俗。那次經歷令我領悟到一個可堪咀嚼的道理。
傳媒的訪問和入學、求職的面試,英文都稱為“interview”,但兩者的性質和技巧都大相徑庭。我稱前者為「防守型面試」,後者為「進攻型面試」。
接受傳媒訪問時,通常記者是知道你的成就,才會來訪問你,所以你不用刻意炫耀自己的豐功偉業,反而要注意「防守」,因為有些記者會故意找話題來製造新聞,譁眾取寵。例如曾有記者對我的感情生活頗感興趣。又有一次,我介紹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學生活動週,中二到北京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名《蘋果日報》記者立刻問:「你會否覺得這是共產黨洗腦?」
看過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訪問,我認為「防守型面試」最爐火純青的是有「神童」之稱的好友鄺其志。他真是聰明絕頂,說話不卑不亢,滴水不漏,詞理精確,無出其右。大家可以上網找他2000年接受「香港領袖系列」專訪的影片來參考一下。
先想答案後聽問題
但入學、求職的面試則不同。面試者不一定知道你有多厲害,所以你的任務不是「防守」,而是「進攻」,要盡量展露自己的優勢。但面試者的問題未必側重於你的長處,如果你被他牽著鼻子走,便可能會浪費了給他留下最佳印象的機會。
相反,如果事前準備好你想表達的重點,然後不論面試者問什麼問題,都把答案扯到你的重點上,便可反客為主,充分凸顯你的強項。換言之,答案是一早想好的,問題只是個空殼,讓你把答案填進去,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我接受以色列電視台訪問領悟到的道理。
尤其是美國大學的入學面試,由校友以聊天形式進行,他回去寫面試報告時,通常只會看著筆記本上記下的你說的內容,不太會記得問過什麼問題。當然,把答案扯到自己的老本行也要有技巧,不能太生硬或突兀,否則面試者會以為你不明白他的問題,覺得你很愚蠢,這是會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亦十分期待今年以校友身份,幫普林斯頓大學面試新生!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