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強:虛擬銀行帶來全新體驗
WeLab集團資深顧問、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陳家強認為,虛擬銀行的特質切合新一代的生活方式,預期將受到年輕人歡迎:「新一代喜歡通過手機溝通,反而不喜歡面對面對話。有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天看手機可多達數千次,叫的士、訂機票、繳費等都離不開手機,可見手機是最貼近現代人日常生活的東西」。
「虛擬銀行的概念就是提供一個金融平台,諸如付款、借貸、信用卡服務、買保險、資產管理等,全部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這將與傳統銀行的體驗截然不同。」陳家強續指,虛擬銀行的概念或多或少源自內地的電子支付,現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壟斷內地電子支付的市場,雖然兩者都不是銀行,但正正經營與理財相關的業務,即是「不是銀行的公司提供銀行的服務」,充分體現金融的靈活多變,充滿可能性。
大幅降低成本 打破地域限制
和傳統銀行相比,虛擬銀行因不設實體分行,可大大減少租金和人手成本,再透過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可進一步減省人力工序,「過去很多傳統銀行處理借貸,人手成本很高,如果一般的無抵押借貸,銀行通常不受理,因風險和成本皆高。但現時內地有一種貸款促成服務的技術,通過分析不同網上、社交媒體、手機資料及日常行為,從中了解借貸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徵,以便借貸機構評估信貸風險,最快數分鐘就可完成批核。」
陳家強表示,現時傳統銀行所採用的科技和電腦系統是多年前建立,難以大規模改動,新興的虛擬銀行則運用了最新科技,數據可通過雲端儲存,成本比傳統銀行低得多之餘,也方便未來作修改和優化,相對靈活得多。
此外,陳家強認為技術突破更可打破地域限制,此乃金融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若虛擬銀行於全世界普及的話,理論上一個香港客戶,不一定需要有香港本地的戶口,他只要有海外的虛擬銀行戶口,同樣可以享受一樣的金融服務,而無需在香港開戶,有助突破金融發展的地域限制。」
金管局政策具前瞻性
今年金管局先後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陳家強形容有關政策相當進取,如韓國和台灣只發了兩、三個牌照,新加坡未來也會發牌,但牌照條款的限制相當多。他分析,因香港向來崇尚自由市場,相信自由競爭,機構取得牌照後,自然會通過市場機制調節,汰弱留強。
陳家強闡釋,金管局向來鼓勵金融科技的發展,並密切注視金融科技(FinTech)的新趨勢,「金管局可能特別留意到,內地的FinTech發展迅速,以內地一間保險公司為例,若有客戶撞車需要索取保險賠償,只需把損毀的部分拍照並發予保險公司,經過AI分析後,馬上評估到是否需要賠償、賠償金額多少。在此趨勢下,香港亦必須早作準備,以免落後於人。」
但陳家強預料,虛擬銀行短期內未必會對傳統銀行帶來很大衝擊,傳統銀行始終擁有許多長期、忠實的客戶,他們不會輕易離開;反之,虛擬銀行開戶簡單,客戶也可隨時離開,因此要如何留住客戶,倒是每家虛擬銀行都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梁嘉麗:傳統與虛擬銀行 協同締多贏
虛擬銀行預計最快可於年底投入服務,雖然傳統銀行短期難免會面對一定競爭壓力,但長遠可望透過提升科技與人才補足,與虛擬銀行發揮協同效應,推出更多元化的服務及產品,令更多中小企乃至普羅大眾受惠。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指出,踏入數碼化時代,金融科技(FinTech)急速發展,愈來愈多人已習慣使用傳統銀行的網上理財服務,這正是促成虛擬銀行出現的一大原因。「虛擬銀行的出現,不但是FinTech興起的必然結果,更是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的重要一步,並有助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虛擬及傳統各具優勢
雖然傳統銀行亦設有資訊科技部門,但梁嘉麗坦言,與擁有金融科技企業及人才支持的虛擬銀行相比,兩者在科技應用上仍存在一定距離;加上虛擬銀行以網絡平台運作而沒有實體分行,有助減省租金等成本。「憑藉這些先天優勢,虛擬銀行除了可投入更多資源發展新業務外,也可加強大數據收集及分析,為客戶度身訂造更多個人化產品和服務,達至優化客戶體驗,乃至普惠金融的目標。這對注重效率、便利及成本的年輕一代、中小企以至初創企業,尤為吸引。」
但梁嘉麗強調,傳統銀行亦有不少優勢,如根基深厚穩固、資本實力較強、信譽優良等,更重要的是擁有大批建立了長期關係的客戶,並可透過分析目標客戶對哪些服務有較大需求,為他們配對合適的產品。相對而言,虛擬銀行的業務由零開始,在推出創新便捷的服務之餘,其財務穩健和網絡安全皆備受關注,相信也是虛擬銀行日後能否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元素。
服務素質是致勝關鍵
梁嘉麗指出,隨着網上理財服務普及,加上虛擬銀行正式投入市場,愈來愈多傳統銀行客戶,包括大企業以至高端客戶,在尋求銀行服務時未必再會區分傳統銀行及虛擬銀行,而是考慮哪間銀行的服務更快、更好、更適合自身需要,故兩者實可互補長短,從而全面提升競爭力。
虛擬銀行的興起,梁嘉麗認為銀行客戶是最大的得益者,特別是中小企。因虛擬銀行的營運成本較低,在業務規劃上更靈活,可望推出更多以中小企為對象的服務和產品,釐定收費時亦會因應成本而有所調整,增加服務的吸引力,締造雙贏。
「人才從來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銀行業也不例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已聯同香港銀行學會、銀行業界及相關專業團體,推出『銀行專業資歷架構』(「Enhanced Competency Framework」,簡稱ECF),作為業界共用的專業能力標準。」梁嘉麗引述,當中涵蓋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網絡安全、零售財富管理、信貸風險管理等六個專業領域,傳統銀行及虛擬銀行均可從中找到適用範疇,培訓所需人才。
競爭成為進步契機
「因傳統銀行須兼顧眾多現行業務,短期內難以投放大量資源,提升數碼科技與人才水平,以至開展虛擬銀行的個人化服務。」不過,梁嘉麗指傳統銀行可利用這個契機,逐步推動數碼化及電子化,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在金融科技及收費方面的競爭力。
梁嘉麗續說,虛擬銀行同樣可透過培訓及引入更多熟悉銀行多元化業務發展的人才,增強在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銀行專業領域上的實力,長遠將可拉近與傳統銀行的距離。
有危便有機,任何行業引入競爭,皆有助促進業界整體共同進步。梁嘉麗強調,金融科技並非由虛擬銀行壟斷,傳統銀行亦可同步發展,通過彼此良性競爭,更可促成嶄新服務及產品,對行業和客戶皆有好處。
魏向東:傳統銀行在走路 虛擬銀行卻在飛
發展金融科技乃大勢所趨,銀行界亦積極備戰。在可見未來,銀行客戶只要手機在手,便可以隨時隨地在指尖上完成開戶和交易。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尚乘金融科技中心副總監魏向東認為,政府推動虛擬銀行發展能有效促進香港的金融科技,吸引國際企業及專才和技術來港,令虛擬銀行的先進技術及營運紮根香港、引領世界,從而形成香港長遠發展優勢。
虛擬銀行普及需時
電子支付在香港已流通一段時間,至今仍未能像內地般廣泛使用,魏向東相信,香港發展虛擬銀行同樣需要一個過程:「由於香港早已具備完善的金融系統,使用八達通和信用卡亦非常方便,相對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其他電子支付方式,未有特別提高香港人日常支付的效能。」
魏向東估計,虛擬銀行開始時或短期內亦可能面對同樣情況,短期內應不會對傳統銀行構成實質挑戰。但他補充,虛擬銀行不需要實體店,能降低營運成本,而在服務管道、風險控制及服務成本等方面都佔有優勢,難免搶走傳統銀行部分客源,更會額外吸引全球的客戶。
小額貸款有優勢
魏向東預期,虛擬銀行可利用先進的大數據風控技術,在以個人及中小企為目標客戶的小額貸款業務上,較傳統銀行佔有優勢,與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形成部分競爭、部分互補的局面,並對中小型銀行的貸款業務帶來較大威脅。因此,傳統銀行需要增加金融科技的資源投入,做好線上業務,應對虛擬銀行普及化的挑戰。
客戶體驗、效率及安全穩妥是營運銀行的三大重要因素。魏向東認為,當中客戶體驗對虛擬銀行來說是成功的關鍵所在。長遠來說,虛擬銀行要憑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客戶帶來「超預期的體驗」。
推動業界轉型升級
魏向東引用馬雲一句話:「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言下之意就是銀行改變的動力不一定來自內部。魏向東指出,今次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的牌照,將會在業內產生「鯰魚效應」(意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效應或通過個體的介入對群體產生競爭作用)。面對虛擬銀行的挑戰,傳統銀行若不改變,恐怕被市場淘汰。
微軟創辦人蓋茨說過:「我們需要銀行服務,但不一定需要銀行。」由於網絡的發達,人們可以在不同平台途徑獲得銀行服務。針對虛擬銀行的特點,魏向東認為,傳統銀行應有更鮮明的定位及更專業的服務,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或許傾向使用虛擬銀行,但不代表他們會完全捨棄傳統銀行。
慎防沒有預期的風險
至於大企業和高端客戶,魏向東表示,虛擬銀行在短期內未必有明顯優勢,因虛擬銀行始終缺乏針對高端客戶的人性化服務和大筆交易的安全性信用保障。他續指,傳統銀行的信用來自多年來客戶乃至社會的信賴,信用累積需時,虛擬銀行難以在短期內建立。
銀行業置身金融科技時代,魏向東形容「傳統銀行在走路,虛擬銀行卻在飛」,創新驅動是虛擬銀行騰飛的翅膀。金融科技衍生創新的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商業模式。他強調,創新可能存在「沒有預期」的風險,新興的虛擬銀行亦然,無論是業界本身還是客戶在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之餘,也要做好風險評估,避免遭遇「沒有預期」的風險。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