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投資工具,比特幣是了不起的產品。比特幣始創於2009年,2011年2月價格才首次突破1美元,唯近日已衝破4,500美元。升值速度之快,相信沒有任何投資產品能及。對一些人士而言,它具有很多優勝之處。據維基百科稱,「使用比特幣是透過私鑰作為數字簽名,允許個人直接支付給他人,不需經過如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等第三方機構,從而避免了高手續費、繁瑣流程,以及受監管的問題」。
預期升值 只會引來洗黑錢
由於毋須清算,由支付方直接支付給受付方,使用比特幣支付的確可以節省手續費。對於要跨境支付的人士而言,只要雙方都接受比特幣,就可免除匯兌風險和成本。然而,要一種貨幣發揮貨幣的三個主要功能,即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價值保存(store of value)和會計單位(unit of account),它的價值必須穩定;比特幣的價值卻非常不穩定。一般而言,如果持有比特幣的人預期比特幣會升值,他是不會以之用來換取其他不會升值的貨品。那麼,什麼人會用比特幣購物呢?一是別無選擇的人,像有人電腦中毒資料被鎖,被要求付若干比特幣解鎖;二是要清洗黑錢,或要進行不能見光的買賣的人──做正行生意的人或自由消費者,如果明知比特幣會升值,怎會用比特幣購物呢?
當然比特幣不會長期穩定上升。它自面世以來,大趨勢向上,但也曾大瀉。這樣的「貨幣」,怎能用作價值保存和會計單位的工具呢?比特幣和其他電子加密貨幣升值的原因,主要是它們的供應早設了上限。譬如比特幣在設計當初已篤定數量上限為2,100萬。2,100萬如何計算出來?為什麼不是3,000萬或2,000萬?沒有答案。因為2,100萬只是一個隨意定下來的數字。
對社會不是一種投資
然而,全球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根本不能死守一個供應額便可滿足人類在交易媒介、價值保存和會計單位等功能的需求。有人說:有需求就有供應。比特幣供應設了上限,滿足不了需求,就會有其他林林總總的電子代幣出現,而目前的確出現這趨勢。
但實情是,市場自發的種種代幣都難免價值飄忽。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比特幣和其他控制隨意限量的電子加密貨幣,都只是為害怕見光的交易充當交易媒介。可是今天不乏搭順風車撈一筆的人士投資比特幣,因此對社會來說,儘管區塊鏈技術有價值,比特幣的發明本身對社會弊多於利,投資比特幣或其他類似代幣,社會意義上不屬於投資。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