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廣中國文學至世界各地,多年來編製及出版《如何閱讀中國詩歌》系列節目及《如何閱讀中國文學》系列叢書的嶺南大學利榮達中國文學講座教授兼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宗齊博士,自2022年起更推出《如何閱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獲得極大迴響。
蔡教授回憶,「我80年代離開中國到外地時,發現那裏出版了很多有關如何欣賞中國詩歌的書和字典。當時我內心卻有個非常簡單的疑問:既然中國人讀中國詩歌都需要導讀本,難道母語為英語的讀者不需要嗎?為什麼沒有一本這樣的書?我當時就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書,對於我們教學和學習都會面臨很大困難。所以,我早在80年代末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研究生時,就已經有推廣教導外國人閱讀中國文學的夢想。」
西方世界教授中國文學的四個脫節
蔡教授認為,美國及其他西方地區的中國文學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方面,出現了四個脫節:第一,研究與教學脫節。「外地的中國文學教本不符合學生程度,不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中國文學。前賢寫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但作品太高深,如沒有良好的教材,根本不適用於課堂。」
第二,原文與翻譯脫節。「現成的教本與文學選讀集都是純翻譯,不懂中文的讀者根本無從體會中國詩歌之美。我常在閲讀英文的翻譯詩時,也得花上大半天思考原文出處,可見問題之嚴重。」有見及此,蔡教授編製的書中,會將詩歌的原文和翻譯於同一頁呈現。「左邊是英文翻譯,中間是原文,右邊是漢語拼音和聲調,使讀者閱讀英文譯本時,能對照原文,幫助他們提高語言水平及擺脫純翻譯的理解。」
第三,語言教學與文學教學脫節。「許多外地就讀中國文學的本科生完全不懂中文,即使學生懂中文,學校也以純英語教學。」蔡教授認為,語言與文學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連,學習中文可讓學生閱讀中國詩歌時,更了解中國文學和語言背後的文化奧妙。「將漢語拼音增至書中,希望能引起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即使本來懂中文的學生,也能藉此提升語文水平。」
第四,聲音與意義脫節。蔡教授指出,「以往的教學因中文發音和格律過於複雜而未被納入教材,例如讀唐詩卻不學習平仄格律,根本無法深入了解詩歌背後嚴謹的聲韻結構。因此,書中全部提供配音,例如特別標示近體詩中的仄聲字,再加入英文音標。」
建構西方中國文學學術溝通交流平台
基於上述四個中國文學的教育脫節原因,蔡教授在20多年前即已開始構思編製《如何閱讀中國文學》系列叢書,首先在2004年組織學術會議構思編製第一本書,2008年正式出版第一本《如何閱讀中國詩歌》(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迄今已出版10本系列叢書,6本是文學導讀集,4本是配套語言及教材。「中國詩歌、散文、戲劇的主選集及導讀本均已完成編製並出版,小說及我個人編譯的文學批評部分則正在進行中。」
「整個推動學術的計劃共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學界層次,對象是中外學者及中國文學研究專家,提供能讓他們深度交流的平台。」為此,蔡教授於2014年創辦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由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近10期。另外,同樣由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棱鏡》(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出版3期常規刊和3期特刊。
「其次是中層次,對象以教師和學生為主。」蔡教授表示,「我把這套《如何閱讀中國文學》系列叢書列為中間的層次。因為對上的學者可用作教學參考,另外本科生、研究生及廣大讀者也適用。」最後,則為門檻較低和普及的層次,對象以普羅大眾為主。蔡教授希望將中國文學推向學院之外,「從學院的象牙塔走出來,令大眾更容易接觸和學習。」
運用播客和視頻推廣中國文學系列
因此,蔡教授以製作視頻節目和播客方式推廣中國文學,但推廣至普羅大眾的同時,也讓蔡教授面臨了極大挑戰。2016年,蔡教授曾向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申請拍攝影視節目,並於美國精英界最具影響力的平台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上架,最後卻因申請所需資金過於龐大,導致計劃落空,成為蔡教授推動學術最大的困難和遺憾。
「後來,因嶺南大學決定把人文學院研究所升級為高級研究院,剛好我手上有些經費,於是決定嘗試自己摸索。」蔡教授指他始終以推出視頻為最終目標,但由於製作視頻的挑戰較大,所以決定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先推出播客,日後再製作視頻。其後,蔡教授成功和其他曾參與《如何閱讀中國文學》系列叢書的作者合作,於2022年2月1日開播《如何閱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一共20個主題,至今已播出55集,更獲得極大迴響。
編製系列叢書的同時,蔡教授亦製播了《如何閱讀中國詩歌》系列英文播客節目。他說,「這不是我最近才有的主意,打從當初設計這系列書籍時,就已經有此打算。」《如何閱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觀眾共分布於92個國家,其中45%來自美國、10%來自英國、10%來自香港,其他歐美國家平均佔3至4%。「YouTube觀眾以歐美、東南亞國家為主,平均每集播放次數達2至3萬。」蔡教授表示,「在香港懂得欣賞英文播客的觀眾相對較多。香港人口雖有700萬,在世界總人口的佔比雖少,但香港的收聽率佔10%,與英國的收聽率相同。」
創新方法讓英語世界輕易掌握中國詩歌
蔡教授為鼓勵年輕人學好中文,並顧及以中文作為母語的觀眾,後來亦製作了《如何閱讀中國詩歌》中文視頻,第一個系列「唐詩之意境」,內容均由蔡教授親自講述,「按照中國清代以來的詩話傳統,從句法、字法、章法分析中國詩歌的藝術。」截至目前為止,「唐詩之意境」系列總播放量已達70萬次,主要透過YouTube、Bilibili、小紅書等平台播放,平均每集播放次數達5至6萬。
英文播客和中文視頻節目播出後都大受歡迎,蔡教授說,觀眾的認可與讚賞,成為他最大的滿足感和動力來源。他開心地說,「曾有兩位觀眾是音樂家,他們主動聯絡我,說透過讀唐詩得到很大啟發,甚至受到影響,特地創作了一張以唐詩為主題的音樂專輯。觀眾的回饋給我帶來了最大的滿足感。」
對於未來的計劃與展望,蔡教授表示,日後仍會積極製作中、英文節目。在英文節目方面,會將現有的英文播客節目全面視頻化;中文節目方面,亦會陸續以視頻形式推出,內容涵括唐宋詞、唐詩聲韻、散文等。他強調,「希望透過有系統的邏輯讓觀眾及讀者掌握箇中原理,而非死記硬背。」此外,亦打算編譯中文版學習素材,方便更多以中文作為母語的讀者和觀眾學習中國文學,真正實現「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