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近日訪問東亞,明確表示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耐心已經用盡,若朝鮮升級挑釁,戰爭的選項將被擺在桌面上。顯示朝鮮半島局勢有發生重大變化的可能。關於朝鮮問題,趙老師也算是閱文章無數,自己也寫過一些,但到目前為止沒看到比這篇更透徹、更有想像力和更有說服力的,經作者授權,特推薦給大家。──趙靈敏
朝鮮決心不計代價加速完成其早在1950年代就已秘密啟動的核軍備計劃,意味著先軍政治的極端化,這一政策加之蘇東劇變後蘇聯援助的中斷,導致朝鮮陷入了巨大的經濟災難。但是朝鮮執政者對政權安危的關注超乎一切,全然不在乎民生艱難。
在朝鮮看來,戰爭的威脅是隨時存在的,1994年朝鮮險遭美國「外科手術」打擊(儘管這是由朝鮮核計劃引起的);2001年小布殊提出「邪惡軸心說」;2003年美國藉口伊拉克擁有核生化武器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這一切不可能不令日益孤立的朝鮮心有餘悸。因此,朝鮮的安全憂慮並非完全基於虛幻的想像。
但無論如何,朝鮮傾其國力發展核武,為此目的而罔顧民生並一再耍弄國際社會,最終也禍及自身。國際社會在經歷了陽光政策和六方會談的失敗後,對窮兵黷武、反复無常的金氏政權已不再抱幻想,韓國新政府的態度異常強硬,決意對朝鮮的挑釁針鋒相對。美國堅定支持韓國,並力促日韓摒棄恩怨,密切外交和軍事合作。面對陡增的外部壓力,朝鮮只會在意識形態上變得更加僵硬,因而更不可能推動內部的變革。這就大大增加了政權垮台的風險。
金正恩近期的戰爭邊緣政策彰顯出朝鮮政權內部的不穩定,但朝鮮此舉未必是以戰爭為目的,而很可能是一種為轉移國內矛盾,而試圖在對外關係上有所突破的以進為退的策略,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與美國關係的正常化。
其實,朝鮮早在1990年代末就已經與美國進行了秘密接觸。美國雖然迄今一再拒絕與朝鮮簽訂和平條約,其政策圈裡卻不乏自由主義的聲音,主張接觸朝鮮,以便從內部對之實施和平演變。美國注意到,朝鮮從官員到民眾對中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敵視,對美國則沒有多少惡感。有鑑於此,不排除美國刻意要利用中朝矛盾以及朝鮮在某種極端情況下棄中投美的可能性。
但就現實層面而言,美朝關係短期內出現突破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核武器是朝鮮與國際社會周旋的最後一張王牌,朝鮮絕不可能放棄,相反,它還會不斷改進核武器的性能,以達到實戰要求。日前,朝鮮已大張旗鼓地將擁核載入憲法,這令半島無核化的希望徹底成為了泡影。這意味著,即便朝鮮迫於國際壓力重返六方會談,也不過是為了拖延時日而故伎重演。因此,目前的形勢已不容有關國家再對朝鮮推行綏靖政策,美國若在朝鮮拒絕棄核的情況與之建立邦交,必然損害其道義形象及在盟國中的威信。
其次,朝鮮半島戰略緩衝區是中國的重大核心利益,除非發生朝鮮自然崩潰、或在戰爭中被毀滅,從而招緻美國勢力乘機北上的情況,美國如果利用朝鮮的棄中心理而聯朝制中,勢必嚴重刺激中國,損害雙方正致力於構建的新型大國關係。
儘管棄中投美很可能只是朝鮮的一廂情願,但朝鮮決意擁核,為日本和韓國重整軍備,以及美國重返亞洲實施戰略再平衡提供了最佳的口實,東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由此發生了不利於中國的重大變化,這是對中國利益的嚴重侵犯。
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最終很可能會引發第二次朝鮮戰爭,其結局必然是朝鮮的覆滅,隨之而來的就是南方的韓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完成對整個朝鮮半島的統一。這將意味著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緩衝區從此消失,一個意識形態上忠於西方、與美國結盟的中等軍事強國將出現在鴨綠江邊,那將是中國的地緣政治災難。
那麼,究竟應取何種對策以應對當前的重大變局,捍衛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利益?首先需要明確兩點:
其一,朝鮮擁核的戰略後果極其嚴重,對中國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此,中國不能再抱絲毫幻想,必須徹底解除朝鮮的核武裝,消滅其核能力,這一點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其二,中國不能再迴避朝鮮半島統一問題,而應當正視這一前景,並積極主導局勢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為此,應展開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尤其是與美國密切溝通,就戰後安排及確保中國安全利益等問題達成共識。
具體策略分三步實施:
第一步,先禮後兵,盡最大可能以和平方式實現無核化。中國可終止對朝鮮的一切經濟援助,迫使其在永久放棄核武器和經濟(乃至政權)崩潰之間做出選擇。作為對朝鮮徹底放棄核武器的補償,中國承諾為其提供安全保障,包括向其領土派駐軍隊以及提供核保護。在確保消除其核能力之後,中國幫助朝鮮進行適當的改革,並向其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
朝鮮極有可能拒絕妥協,在不甘政權崩潰的情況下不惜鋌而走險,由此引發第二次朝鮮戰爭。對此,作為策略的第二步,中國可在美韓發起軍事打擊之時,以人道主義干涉的名義出動精銳部隊進入朝鮮,在其北部建立隔離區,就近向朝鮮難民發放人道主義物資,以阻止大批難民湧入中國東北。如果不出兵佔領朝鮮半島的部分土地,中國就會失去在戰後半島統一問題上的發言權,也就無從保障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
策略的第三步最為關鍵:確定戰後韓國的地位,以此確保統一後的朝鮮半島成為中美之間的安全緩衝,而不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在這方面,中國可藉鑑蘇聯在戰後處置奧地利問題上的外交經驗。
1945年,美蘇英法四國在波茨坦會議上約定,對奧地利及首都維也納實現分區佔領。到1946年初,蘇聯控制了約40%的奧地利領土,兵力多達15萬人,而美英法的兵力只有11萬人。經過10年的反復談判,四大國最終在蘇聯提出的先決條件基礎上,與奧地利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條約確認奧地利獨立國家的地位,規定奧地利永久中立,不得加入北約,不得擁有和製造核武器和製導導彈,禁止德奧合併等等。該條約的精髓在於通過確保奧地利永久中立在東西方之間建立起安全緩衝。
韓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未來的韓國不是等待處置的戰敗國,而是戰勝者。韓國是個民族主義情緒濃厚的工業化國家和中等軍事強國,對中國東北的故地一直懷有覬覦之心。因此,中國可就戰後朝鮮問題的解決提出如下條件:
1.統一後的韓國不得與任何國家結盟,不得為任何國家提供軍事基地,實行永久中立。
2.韓國軍備水平必須受到限制,不得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其他進攻性武器。
3.中國廢除與朝鮮簽訂的領土條約,收回長白山天池的全部;圖們江出海口重新歸屬中國,鴨綠江至圖們江口東南側20公里開闢為中國走廊,主權屬於中國。
4.韓國永遠不得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5.在滿足上述條件後,幾大國締結國際條約,確認戰後韓國的新國家地位;隨後外國軍隊全部撤出韓國。
在上述條件的基礎上實現韓國的中立必將削弱美國在遠東的同盟體系,同時也將打擊日本重整軍備的企圖,從而大大改善中國在東北亞的安全環境。因此,未來韓國的永久中立應當成為中國支持朝鮮半島統一的先決條件,這是確保東北亞和平及中國利益的關鍵。 朝鮮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意味著遠東雅爾塔體係以及全球冷戰的完美終結,中國作為和平的締造者將因此而贏得全世界的敬仰,這將為中國崛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國奠定外交上的基礎。
(本文節選自作者發表於《領導者》2013年第6期的文章〈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一文,已取得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