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懷念沈鑒治──愉悅的回憶永別的哀傷

懷念沈鑒治──愉悅的回憶永別的哀傷

這位George,是我心中獨一無二的George。故人逝,自是悲傷,但他留給我充滿正能量,想着也會微笑的美好回憶,相聚的愉悅多於永別的哀傷。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19-09-25
灼見文化

撰文、圖片:吳瑞卿(跨媒體文化人)

標籤: 信報君子以經綸吳瑞卿周光蓁林行止沈鑒治蔡德允袁經楣
2019年1月27日吳瑞卿與沈氏伉儷攝於柏洛阿圖(Palo Alto)山上公園會所。

cof

2019年1月27日吳瑞卿與沈氏伉儷攝於柏洛阿圖(Palo Alto)山上公園會所。

今年1月底一個周末,時近春節,我和沈鑒治伉儷、莫耀華伉儷、顧蕙曼伉儷幾位定期相聚的好友在柏洛阿圖市(Palo Alto)大班餐廳「飲茶」團年,飯後耀華兄興起,提議到到山上的公園散步。雖然那天George的精神體力都顯得有點弱,但他興緻勃勃。經楣說:「天氣那麼好,老友一起遊玩,當然去!」這就是George和經楣,與朋友聚總是歡歡喜喜的。「有得玩最開心」是他們的口頭禪。

香港電影圈重要人物

那是一個很美的大公園,加州冬日綠意盎然,陽光亮麗而和煦,山中湖澄碧無波,舒意得很。遊罷下山, George和經楣相邀到他們家下午茶繼續聊天。天南地北,我們聊到電影;話題緣於香港電影研究專家方保羅把平生所集資料全數捐予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經楣父親袁仰安和George都是香港電影圈的重要人物,我向館長建議邀請George伉儷參觀方保羅特藏,做口述歷史。George知悉欣然首肯,如是話匧匣子打開,他講了很多影圈的親歷故事,還提到他是香港第一個到柬埔寨拍片的導演,頗有得意之色。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George,如常吃得愉快,聊得開心,多美好的回憶!

2008年吳瑞卿與沈鑒治伉儷攝於加州阿瑟頓市(Atherton)沈家。

George在香港電影史上佔一席位,我是拜讀他2011年出版的回憶錄《君子以經綸》始知的,以前只道他是《信報》總編輯,曾是香港派駐「亞洲生產力組織」在東京工作多年,做過麗的呼聲和麗的映聲。他是上海聖約翰大學最後一批畢業生,在美國取得經濟學博士,通曉英、意、法、西、日多國語言,音樂造詣極深,是影評、書評、樂評的健筆,是京劇票友 ……

George的才華、學識和經歷是個無底深潭,每次見面聊天總有新發現,對他有新的認識。我時常會驚訝「原來你做過 …… 」「原來 …… 你有份!」「原來你懂得 …… 」認識20多年後,讀了《君子以經綸》,發覺我對George認識實在太淺了。他活一世,做了別人三生才做得了的事,生活又樂在藝術、戲劇、電影、音樂、旅遊中,與經楣結縭逾六十載,自道從沒吵過半句,志趣相投,鶼鰈情深。人生怎可以像他的那麼豐實而多姿多采!這是George過世後我對經楣說的真心話,他的人生無憾。

2010年於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參觀以上海為題的展覽,左起錢永吉、袁經楣、顧蕙曼、吳瑞卿、葉明媚、Dr. Redman、沈鑒治。

永遠保持幽默

經楣告知,George走得自然,也走得突然,大家都沒有心理準備。我因早已安排出門而沒有參加告別追思,未能送別這樣的好友,真的遺憾。經楣和子女請嘉賓穿着鮮亮衣服出席告別式,因為那是生命的慶典。我想這是最完美,最合George心意的,即使永別,他也會讓人如沐春風。

George和經楣的人生態度一直是我羡慕折服的。George經歷數年肺癌病痛,病是因為交通意外而發現的,那次經楣也受重傷,朋友們都非常心痛。換作別人,或許早已消沉,活動大減;他倆稍癒即如常生活,如常熱心幫忙別人,如常相約朋友,如常在家下廚饗客。即使在最辛苦的時候,George永遠保持幽默,朋友自然開開心心。經楣說,抱病見醫生他也會開玩笑逗樂,醫生都喜歡,和他親如家人。

2011年沈鑒治大病初癒即約同好友在邁洛柏市(Menlo)一家中餐廳晚飯,巧遇一位員工是票友,擅拉胡琴,沈氏即興唱曲。

與沈家特別有緣

回憶三十餘載相交,George比我年長20餘歲,但我卻是先認識George的雙親,再認識夫人袁經楣,最後才是George。我與沈家特別有緣。

我常笑對George說,晚輩中有幸曾為他雙親燒過飯的,可能我是唯一者。七十年代我隨蕭立聲老師習畫,蕭師在銅鑼灣道的寓所畫室時有雅集,我經常是替老師張羅茶點侍奉賓客的少數弟子之一。記得有一次人數不多,有饒宗頤教授、胡菊人先生和劉美美,陳蕾士先生和故友張世彬先生,還有是第一次見到的沈鴻來先生和蔡德允老師伉儷。沈先生斯文儒雅,蔡老師端莊溫文,微笑時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我印象特別深刻。品茶聊天,揮毫書畫,輪流操琴,賓主興濃,蕭師留客,我就到附近採購燒菜作晚餐。

後來我跟中文大學的同事兼好友葉明媚學了短短一段日子古琴,明媚師從蔡德允老師,我隨她拜訪,相見甚是投緣。記得初次見面她就請我們到銅鑼灣功德林舊店午飯,吃她最愛的海苔炒飯和蜜汁糖藕。蔡老師親和寬容,不多言,但愛開玩笑,這方面George有母親的基因。我隨明媚尊稱她蔡老師,她說:「我不是老師。」以為老人家怪我跟她徒兒學藝也不成,沒有資格尊師。誰知她說:「老師老死(諧音),我不要老死,要老不死呀!」那稱她什麼好?她說:「妳是小朋友,我是大朋友!」從此這成為我們私下的相稱。移居美國後與蔡老師還常通書信,她叫我小朋友,我稱她大朋友。

沈鑒治夫人袁經楣是八十年代我在香港兒童合唱團認識的,她是合唱團的音樂總監。有幾年合唱團委約香港作曲家撰寫新歌到世界各地演出,我有幸為作曲家好友陳永華和施金波先生作詞,經常參加合唱團排演而認識經楣。經楣爽直開朗,有一種令人歡喜自在的親和力。她是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那時正為一家大出版社創作一套音樂教科書,不單寫教材,並創作歌曲。她邀我協助寫詞,不自量力我答應了,動筆時始知自己不是寫兒歌的料子,寫了一首極短的就無以為繼,這首歌是我和經楣友誼的紀念品。

然後有一回在大會堂看香港兒童合唱團演出,我見到經楣和蔡德允老師在一起,神情甚為親密,頗感好奇,趨前問好:「還不知妳們認識!」她們立時相視大笑。沈家在天后廟道摩天大廈最高層,蔡老師的居室和琴室在樓上,有獨立門户,我探訪多次,都沒有碰到經楣,更不知她們是婆媳。

那次音樂會之後,我再到摩天大廈是探蔡老師和經楣了。經楣留我晚飯。飯桌備好,George回來了,那是我第一次見他。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彬彬君子,溫和有禮,但不苟言談,神情嚴肅。飯後他先退,說:「抱歉,請慢用,我要回報館了。」他出門後我問經楣沈先生在哪家報館工作,經楣說《信報》。我從《信報》第一天就是忠實讀者,那時幾乎跳起來。姓沈,他是總編輯沈鑒治!

2017年秋在加州密必達斯市(Milpitas)香滿樓。

沈家一個很好玩的場景

十多年後,George退休長居加州,多了機會來往。有一次我們相約郊遊,George和經楣開一個多小時車到我家,再由我開車沿阿美利堅河北上賞景,再去四十九公路看華僑史跡。George談笑風生,幽默笑話層出不窮,路上大家樂得人翻馬仰。我說:「George,多年前府上晚飯初相識時,閣下不苟言笑,那時真有點怕你,現在才知沈老總那麼好玩,判若兩人呀!」他說:「大佬呀!嗰時食完飯要返報館打真軍,點有心思多講嘢!」輕輕一句,我知什麼叫專業精神。

分別認識蔡老師、沈鑒治和袁經楣,很久才知三者關係,往後常被他們取笑。到如今我還常常想像沈家一個很好玩的場景(好玩是經楣的口頭禪),母親在樓上彈古琴,兒子在樓下唱京曲,兒媳彈鋼琴作曲!

經楣是音樂家,也是天才多面手,與George相配得讓人艷羡。九十年代初George還未退休人在香港,經楣則住山景市陪兒女唸書,女兒在史丹福大學唸醫學院。那時我剛移居加州,和經楣時相往還。有一回造訪經楣,她帶我到客房去,只見牀上舖開一件非常漂亮的結婚禮服。「這是我為女兒造的,還差一點就完工,好看嗎?」從設計到裁縫,一針一線親手造,專業水平,服了!經楣說:「現成的都看不滿意,唯有自己造。」經楣廚藝一流,難得是舉重若輕。George退休遷入阿瑟頓市的新居後,朋友相聚,他們總是熱情邀到家中,經楣親下廚,美式、法式、日式,每次不同。我還記得平生第一次吃豆瓣酥是經楣親手烹製的,30多年前在香港沈府。

2017年秋,沈鑒治伉儷在密必達斯市(Milpitas)香滿樓。

George通多種語文和方言,又曾旅居世界各地,對不同文化有獨到的體驗和觀察。我曾在飲食專欄中寫過一個例子:在他們家吃飯, George 總有辦法把大家逗得捧腹之餘,無意間領會文化之異同。席間若有洋朋友,酒飽飯醉之後,他會故意謙恭地對客人說:”With such frugal wine and food, I am so embarrassed that you did not get enough to eat.  Please forgive us!”(只有這麼少的酒和食物,真尷尬,讓您吃不飽,請原諒!)洋朋友莫名其妙,中國客人早已笑得絕到,知道這原是「酒微菜薄,招待不周,請多多包涵!」

George和經楣愛朋友,以前有一部七座車,理由是「親友來往多,接接送送房車不夠坐。」George很活躍,愛開車到處遊玩。與好友交,他倆都很熱情主動。大概有十年時間我經常出差,見面較少,George為我一本書寫序時不忘幽默:「大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罷,我們雖然大家住在加州灣區,卻不大有機會見面,主要原因是她行蹤飄忽,家中電話經常無人接聽;有時忽然收到她的電郵,卻原來只是告訴我又要出門了。」最近和經楣談起,大家都笑了。經楣說:「George一想起話吳瑞卿去咗邊?我就急急打電話搵妳,問妳去咗邊。」

George走了,和經楣或通電話,或一起吃飯,談的大多是點點滴滴的開心往事。這就是經楣,在哀痛中也散發着正能量。她說:「當然傷心,哭過很多次,不是傷心而哭,是感動。每想起那麼多朋友關心我,就感動得哭了。放心,我會努力活得好,不能辜負朋友的關懷。」朋友愛她,都想見她,和她一起。

左起:莫耀華夫人 Amanda、袁經楣、吳瑞卿、顧蕙曼於柏洛阿圖公園山中湖畔。

讓人很想接近的魅力

沈氏伉儷在事業和創作各方面的成就不待言,於我最珍貴的是友誼和感情。與朋友交,他們積極主動,慷慨熱情,有一種讓人很想接近的魅力。我們的共同朋友,音樂史學家樂評人周光蓁乃另一例子。周光蓁2012年第一次見到George,到2016年才為了《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一書與George通了兩年多的電郵和電話。George去世,光蓁之傷心溢於與我的通信中。光蓁固是性情中人,但隔空能讓一位沒見過幾面的後輩投放那麼深的情感,這是我形容George的魅力。

林行止先生以前人詩句「每從樸實見風流」為《君子以經綸》撰序,真識沈鑒治。這句詩也見於George的文風,穩重中不忘幽默,筆鋒一轉,讀者會心微笑間始悟其意。他為我書寫序,似抱怨「吳瑞卿去咗邊」,意在「她這樣風麈僕僕,多數是因公出差,但卻因而有了衍生產品,那就是一篇又一篇的遊記。」他寫周光蓁:「我一向只知道他是Oliver Chou,這次忽然看到他的中文名字是周光(蓁),後面跟了一個我活了88歲卻從未見過的字。不但不會寫,更不會讀,再加上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這個字的筆畫,於是只好繼續稱他為Oliver 了!」意在「自從認識他,就十分欽佩他學識淵博,看了他的書才知道他是實至名歸的音樂史博士。」

特別引Oliver 的例子,除了記誌 George 去世後他是和我頻通音信互訴傷感的朋友。George 對Oliver叫得親切,朋友應不怪我為文中英夾雜。這位George,是我心中獨一無二的George。故人逝,自是悲傷,但他留給我充滿正能量,想着也會微笑的美好回憶,相聚的愉悅多於永別的哀傷。

鑒治兄,可知您多讓人懷念!

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及碩士、中文學系哲學博士。八十年代末移居美國後從事專業翻譯及廣告創作。她是活躍港、美之跨媒體文化人,擅用多元載體,以書寫、電子傳媒和攝影傳達理念,出版個人文集逾十本。數十年來曾為《星島》、《明報》、《信報》、《信報月刊》等報刊撰寫專欄,並不間斷主持電台節目,包括廣受歡近香港電台節目「大城小事」。近十年回歸歷史研究領域,專注美國華僑史及協助加州數家華人博物館保育文物。

更多精采文章

  • 沈鑒治在音樂世界的前世今生沈鑒治在音樂世界的前世今生
  • 懷念沈鑒治:每從樸實見風流──林行止序《沈鑒治回憶錄》懷念沈鑒治:每從樸實見風流──林行止序《沈鑒治回憶錄》
  • 夫妻籌辦《信報》的艱苦歲月──專訪駱友梅夫妻籌辦《信報》的艱苦歲月──專訪駱友梅
  • 記邱翔鐘二三事記邱翔鐘二三事
  • 琴人與詩畫──記一代女史蔡德允琴人與詩畫──記一代女史蔡德允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信報君子以經綸吳瑞卿周光蓁林行止沈鑒治蔡德允袁經楣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本社編輯部
  • 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 張建雄
  • 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 陳景祥
  • 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 李文基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譚寶碩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