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約一年前喪偶,最近碰到他竟認不得了,蒼老了許多。問他還好嗎?他苦笑說,「不愁吃穿,只是全家除了我,沒有一個東西會動。」
我想起一個漫畫,一位老人家在講電話,下面寫道:「我知道這是詐騙電話,但是難得有人可以聊聊。」
研究發現寂寞跟憂鬱症、焦慮症、酗酒和嗑藥都有關:寂寞的人較容易生病,長期寂寞會壓抑免疫系統,使癌細胞擴散,加快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症發生。
跟社會隔離和寂寞有關的神經細胞
寂寞是個非常主觀的感覺,很難用實驗去研究(人可以在派對中感到寂寞,也可以獨居而不寂寞),但是最近神經學家利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的技術先把對光敏感的蛋白質植入老鼠大腦的神經細胞中,然後透過光來開或關掉這些神經元,找到了跟社會隔離和寂寞有關的神經細胞叫「DRN」。
這個實驗是把已植入感光細胞的老鼠隔離24小時,然後把牠放進一群老鼠中,牠果然馬上去跟別的老鼠互動。然後再把牠隔離24小時,但這次隔離完,用光把DRN關掉,結果老鼠就不去和其他老鼠互動,好像隔離沒有什麼關係。
這真是驚人的發現,過去認為無法量化或測量的心理狀態,現在可以在大腦中看到它的機制了。
因為光遺傳學的方法有侵入性,不可以用在人身上,所以只能間接地來做。MIT的研究者找了40名社交圈子大、很少感到寂寞的大學生,先隔離他們10個小時,再給他們看微笑的照片。
通常一個飢餓的人在看到食物的圖片時,他大腦多巴胺系統的血流量會增加,表示渴望食物。果然,他們在看到微笑的圖片時,大腦中相當於DRN的地方活化起來了,表示他們想跟人互動。
研究者第二天再把他們找回來,這次可以互動,但10個小時不准吃任何東西。當給他們看食物和微笑的圖片時,肚子餓的他們只對食物起反應,對微笑的圖片沒有,顯示飢餓和社會互動對人類來說同樣重要。
驅力(drive)匱乏時,它會使我們努力去追求;不能滿足時,則焦慮不安。這就難怪寂寞會致病了。
人家說,老伴、老友、老本缺一不可,老人家更要防範詐騙的電話,不要為了解寂寞,把老本也被騙光了。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