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由香港學者協會主辦的「高校·創科·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研討會,邀請了大灣區幾個重要城市的大學校長及專家學者擔任講者,作為協會慶祝創辦3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大灣區幾家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校長聚首在香港大學黃麗松堂交流,這算是第一次,值得一記。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提出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教育及人才高地,推動三地教育合作發展。《綱要》還提出要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提升大灣區的成果轉化能力;並強調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去30多年,香港的高等教育有長足發展,走上國際化的路,老牌大學實力愈見雄厚,新興大學進步快速,在多個國際排名有突出表現,成績有目共睹。香港成為大灣區重要一員後,厚積多年的高等教育優勢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表示,要實現上述大灣區科創事業的宏願,除了三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全力以赴之外,大灣區內主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任重道遠。他指出香港雖然沒有大型的科技企業,但大學幾十年來培養和匯聚大量科研人才,各大院校的教授、科研人員和研究生是未來香港發展科創事業的重要力量,「如何調動香港高等院校在體制和學術實力上的優越性,從而促進整個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向前發展,將是大灣區的工作重點之一」,黃校長強調。特首林鄭月娥致開幕辭指出,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多管齊下發展科技教育。除了在場地、吸引人才等方面推出了多項措施外,還大力投入資金給高等教育,政府已經向科教事業投入了1000億元,又撥款103億元供高校建設宿舍,以及100億元建設實驗室等設施。
科大校長史維:廣州分校與清水灣正校優勢互補
香港中文大學早於數年前在深圳開設分校,已經有首批畢業生,是繼香港浸會大學到珠海開辦聯合分校後,第二家本地學府到大灣區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在論壇討論大灣區與科教合作的機遇與挑戰,也分享了深圳中大的辦學經驗。香港中文大學打算在深圳開辦醫學院,是繼香港大學在深圳開設教學醫院後,另一個重大舉措,充份發揮香港醫學的科研實力。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去年公布將在廣州開設分校,先辦研究院,與清水灣的正校優勢互補,他在論壇分享了科技研究型學校如何創新地服務灣區。香港科大在短短不到30年創造出驕人成績,反映出香港制度的優異。
成立不久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教授表示,南科大的發展得益於香港高等教育,如導師制、書院制、精英化等理念,也一直在學習香港辦高等教育的經驗。此外,南科大發展同時也得到港澳高等院校的支持,除了有不少高層擔任南科大理事或者顧問等職務,也為南科大培養了師資力量。有30多年歷史的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教授提出變差異性為合作新優勢,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港深過去一直唇齒相依,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已充份合作。
10多年前,澳門大學在中央的支持下,在珠海橫琴取得大片土地發展新校舍,成為一國兩制高校發展新模式。澳大近年在珠海建立聯合實驗室,參與粵港澳高校聯盟。校長宋永華教授表示,希望將澳門大學建設成為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引領西岸和東岸一起在科技等領域發展,積極發揮智慧城市、微電子、中醫藥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廣東省老牌名校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教授稱,大灣區發展與大學是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關係;灣區是大學的動力源泉,能夠推動大學創新發展。他希望在未來加強大灣區內人才的聯合培養和機制協同,實現與港澳台僑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港大校長張翔:香港加強國際人才儲備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表示,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很多國外人才回流亞洲,香港可以做好為大灣區儲備國際人才的工作。他認為,香港加強國際人才儲備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大灣區財力雄厚、人口年輕、基礎設施優良,但也面臨制度不同、關稅制度不同、貨幣不同等問題。他建議大灣區內的各地政府和大學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機制創新,吸引人才。
大疆創新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博士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在科創方面最大的優勢是效率,可以做到創新速度比硅谷快十倍,成本只是其十分之一。他認為產業化的路遠比學術研究要艱難,且成功率極低,需要在機制、資源、人員保障基礎上無數次迭代。在這種反覆迭代的過程中,為發揮這一優勢,為創新企業提供人才聚集、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尤為重要。打造出系統性的孵化體系,將大大提升創新企業的孵化成功率。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配套、專利申請和風險投資等多方面在全球灣區中具有重要優勢,華為已與香港多所高校合作,從事人工智能、芯片等研究。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