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無論如何,花生漫畫是令舒爾兹名成利就,有人估計當舒爾兹在生時,花生漫畫已為他帶來逾10億美元的收入,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後人仍可不斷享有花生漫畫板權帶來的各種收入。在2006年,知名的《福布斯》(Forbes)雜誌是將舒爾兹評為已逝世的名人之中,收入最高的第三位。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花生漫畫是為舒爾兹帶來可觀的財富,但他寫漫畫的主要動力,卻應不是來自對金錢財富的追求。這究竟是説明着什麼呢?

古多迪 作者: 古多迪
2014-11-16
飛鴻踏雪泥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創作花生漫畫並非為追求財富
值得留意的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史密斯一早已意識到,同情心在社會上帶來的力量不容低估。很多人都以為亞當・史密斯是一經濟學家,而他的主要著作是《原富》,不過實情是史密斯一直是以倫理哲學家自居。《原富》的全名是《一個有關國家財富的本質和起源的探討》(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他對有關問題的興趣,可能是部分源自他在倫理學方面的追求。據記載,在完成了《原富》之後 ,史密斯不斷爲他以前的另一作品《道德情感概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出修訂,而他亦一直認爲,《道德情感概論》是一更為重要的著作。在他的墓誌詺上,是刻着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感概論》及《原富》的作者——《道德情感概論》是排在前面的。
 

内心深處是否存在着公正的旁觀者

 
在《道德情感概論》這本書中,史密斯談到同情心以及各種人類道德情感的起源。他並提出了一個很具原創力的概念,名為「公正的旁觀者」(the impartial spectator)。他提到在人的内心深處,是仿似有着一獨立公正的旁觀者,而我們往往是不自覺地要求我們的行為能得到它的允許,甚至嘉賞,而人的同情心以及很多的行為,都可能與人性中這個特徵有關。更重要的是,史密斯認為人類那廣被認定為純粹基於自利的經濟行為與這並無抵觸,而且更可能被視為有關人性特質的伸延——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是遠比不少經濟學者假設着的為之深奧和微妙。史密斯對市場制度推崇,其實並不是基於這制度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率,而是這制度很合乎人性,並有着很堅實的道德基礎,又可為整體社會創造巨大財富。從某角度看,慈善行為似乎亦可被視為一能為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樂的活動,在本質上,跟其他人類的追求未必真是有着很大的根本差異。
 

將來用別人的錢做大慈善家

 
小時候看過一則花生漫畫,至今印象尤深,這相信是其中一則我最喜歡的花生漫畫了。在這則漫畫中,萊納斯和查理・布朗在想着長大以後想做甚麼,萊納斯說道:「我想在將來做一個大慈善家。」跟着查理・布朗回應説,做大慈善家要先擁有很多金錢,但他何來這麼多金錢。萊納斯跟着猶疑了一刻,然後喃喃自語地答道:「我想在將來做一個大慈善家——但用的是別人的錢。」
 
作家蔡瀾曾經寫過,在花生漫畫內的多個人物人中,萊納斯 (Linus,露茜的弟弟)是最有智慧的一個。他又曾在文中猜想這些花生漫畫人物將來長大後會從事什麼工作,而他對萊納斯的猜想,是他會成為一位牧師。花生漫畫的原創者查理斯・舒爾兹(Charles Schultz)大概是會認同那經常拿着毛氈的萊納斯,就是眾小孩中最有智慧的一個吧。舒爾兹曾經説過,萊納斯有着他自己認真(serious)和智性(intellectual)的一面,花生漫畫內很多與《聖經》句子有關的話,都是透過萊納斯的口説出來。
 
一直覺得花生漫畫是任何年紀的人都適合看的。舒爾兹曾經説過:「如果你想做漫畫家,那你便每天都畫漫畫吧。」(If you want to be a cartoonist, draw every day.)。事實上,舒爾兹亦確是可以將這看似簡單不過的秘竅身體力行。自第一篇的花生漫畫在1950年10月2日面世後,舒爾兹是近乎從不間斷地日日畫花生漫畫,這一直維持了近50年至1999年11月到他因病入院——他當時已77歲。自此以後,他的身體狀況已再不能支持他繼續畫漫畫了。不過,儘管如此,在出院以後,舒爾兹仍極力嘗試完成他最後一輯漫畫,以向讀者告别。這篇告别作最後是於2000年2月13日(舒爾兹逝世後翌日)面世,這篇漫畫只有三格。第一格是查理布朗收到電話查詢,而他是答道: 「不是,據我了解,他仍在寫作。」(No, I think he’s writing) 。第二格是史諾比在狗屋上打字,並打上了第一句, 是為「親愛的朋友……」( Dear Friends …) 。跟着第三格是一封舒爾兹寫给讀者的信,宣布退休並不再畫漫畫了,而這信的最後一句是:「查理・布朗、史諾比、莱纳斯、露茜……我怎可能忘記他們呢?」(Charlie Brown, Snoopy, Linus, Lucy … how can I ever forget them?)
 

道出了漫畫家的歷史性一刻

 
舒爾兹曾經説過:「如果你真的能夠每天都畫出一輯漫畫,唯一的可能是你能將你所有曾有過的人生經驗和想法都寫進去。」(If you”re going to survive on a daily schedule, you survive only by being able to draw on every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that you’ve ever had.)他又曾經説:「為何音樂家要作曲,詩人要寫詩呢?因為若非如此,對他們而言,生命便會再沒有甚麽意義。這就是我在畫漫畫時的感覺。畫漫畫就是我的生命。」(Why do musicians compose symphonies and poets write poems? Because life would have no meaning for them if they didn’t. That’s how I feel about drawing cartoons. It’s my life.)
 
在一次的漫畫奬項的頒獎典禮中,司儀問舒爾兹,你曾否有想過不再畫漫畫呢?舒爾兹跟着輕鬆地答道: 「我只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停止畫漫畫:就是當我的筆在紙張上縱橫馳騁時帶來的感覺及製造出來的聲音,再也不能為我帶來振奮的時候——但在今天,這感覺尤在,而且程度不比當年我開始時為少。」(I would only do that if the feeling and sound of the pen gliding over the pages no longer excites me. It still does as much today as it did when I first started the strip.)
 
據記載,舒爾兹當時是很自然隨意地説出以上話。他大概是從未想過在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之後,跟着而來的是全場的鴉雀無聲——這應是可稱為漫畫家的歷史性一刻了,大概在場的漫畫家和觀眾,都從未想過,有人可將漫畫家的情操和境界説得那麼好、那麼高。
 
冠冕堂皇的道理,懂得說的人是不少的;但平易近人,卻又發人深省的哲理,懂的人已很少很少,更遑論能夠在談笑之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這亦是多年來我一直對舒爾茲十分尊敬的原因。舒爾茲曾説過他是已將自己放進了花生漫畫中。這應是事實吧?若非如此,他怎可能連續寫了近50年呢? 舒爾兹曾經説過: 「漫畫家就是那些每天都其實在畫着同樣的東西,但又不會令人感覺他有所重覆的人。」(A cartoonist is someone who draws the same thing day after day without repeating himself …)
 
在花生漫畫中,我們可看到對孩子們內心感受的認真看待、小狗的奇想、孩子的渴望和幻想,以及各個性格不同人物的互動;內裏有失望、有挫折、有無奈、有自嘲、亦有喜悦、有幽默、有天真、有幻想、有傻勁、有執着、也有着脾氣、尖酸、頑皮和惡作劇……。但狡詐、惡毒、報復、暴力卻是沒有,也沒有成人的干預和説教——這大概是對赤子之心的尊重和頌讚吧? 
 
無論如何,花生漫畫是令舒爾兹名成利就,有人估計當舒爾兹在生時,花生漫畫已為他帶來逾10億美元的收入,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後人仍可不斷享有花生漫畫板權帶來的各種收入。在2006年,知名的《福布斯》(Forbes)雜誌是將舒爾兹評為已逝世的名人之中,收入最高的第三位。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花生漫畫是為舒爾兹帶來可觀的財富,但他寫漫畫的主要動力,卻應不是來自對金錢財富的追求。這究竟是説明着什麼呢?在下一篇文章,亦即金錢系列的第三篇,筆者會從一位經濟大師的一生來再看金錢這問題。
 
金錢篇二:萊納斯的夢(二之二)
 

更多精采文章

  • 亞洲價值會成為另一選擇嗎?亞洲價值會成為另一選擇嗎?
  • 蝦蟹貝類海鮮 烹煮得法有益蝦蟹貝類海鮮 烹煮得法有益
  • 如何從收購TikTok中分一杯羹?白宮發言人一問三不知如何從收購TikTok中分一杯羹?白宮發言人一問三不知
  • 貧富懸殊是社會撕裂的深層遠因嗎?貧富懸殊是社會撕裂的深層遠因嗎?
  • 女人從20到30歲的這十年女人從20到30歲的這十年


古多迪

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曾醉心於研究經濟、政治、哲學、歷史、藝術、投資等等很多不同的範疇,以及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深信學問能啓迪心靈,而學問之道,乃在於求同存異、融匯貫通;學問的追求,應不只是限於學院之内的人土,也不應因離開校園而終結。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他感到非常幸運,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已得到多位經濟學大師的青睞和指導。(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尋找快樂尋找快樂 譚寶碩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