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會,我說的「道德風險」並不是說催谷投票本身或催谷投票背後的團體的道德有問題,我說的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moral hazard是也。
中央、地方利益不盡相同
經濟學上的「道德風險」指的是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合約一方會在對方不知情或不能控制的情況下作出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太抽象?讓我舉個例子吧。
在一間公司裏,月薪制的僱員「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公司賺多賺少基本上與他們關係不大,加上老闆又不能每分每秒都監視僱員是在「扮工」還是「辦工」,僱員「蛇王」或「躺平」便無可避免。希望利潤極大化的老闆和做出這些損人利己行為的僱員之間的問題,就是經濟學上稱之為「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 Agent Problem),是道德風險的一種。
你可能已不耐煩:理論講了一大堆,這跟催谷投票有什麼關係?我們嘗試將「委託──代理問題」例子裏老闆和僱員的角色套在中央政府和本地建制政客就會一目了然:從中央政府的角度,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可以顯示「中式民主」相對「美式民主」的優越性,內地學者田飛龍亦直指投票率重要,因為可反映民眾是否認同新的選舉制度。
於是,投票率極大化是中央政府在這次選舉的目標。不過,從本地政客的角度看,面對中央政府壓下來的任務,他們不單止不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更有可能是「多勞多失」。
投票率高 不利建制派?
特首林鄭之前在訪問中已提到「若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民眾無強烈訴求選擇議員監督政府,投票率反而降低。」如果投票率創歷年新高,這豈不代表她治下的特區政府「工作做得不好、公信力低」?
另外,早前被問到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指即使是建制派支持者,亦可考慮支持非建制派候選人,以避免議會清一色墮入「陷阱」,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回應「一定唔會」,因作為民建聯成員,此舉等同減低黨友當選機會,更笑指「我點會做呢啲叛黨的行為呢?」眾所周知,低投票率一向對依賴「鐵票」的民建聯等建制政黨有利,他們主動催谷投票率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執筆之時,我其實還未知道這次選舉的投票率。不過,觀乎選前的大部分民調,以及本地建制派「谷票」的「落力」程度,看來我下學期教授「道德風險」時又可以有多一個例子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