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這次疫情,香港人沒有靠政府,但我們肯定靠醫護。撐醫護、保醫護是我們起碼應該做到的回報。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03-20
本記者於2020年3月19日抵達香港,這是要求所有居民和訪客必須進行14天強制性檢疫的第一天。發現政府針對入境旅客的家庭隔離措施存在很多漏洞和錯誤,使這些措施完全失效。

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現已幾乎遍布全球每一角落,所謂病毒會在夏天後減退的說法,仍是一個有待證實的假說,而且就算屬實,又會輪到南半球的國家擔憂。之後大家又問:夏天來了,秋天還會遠嗎?

「奇葩」區議員李文浩,公然在自己的辦公室張貼「藍絲與狗不得內進」的標語,引起輿論嘩然。事實上,這種人要是沒有林鄭,根本毫無市場。

「沙士」病疫爆發過後,中央政府痛定思痛,迅速建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通過相關法律與條例,規定及時如實通報和公布疫情等。那麼,今次新冠肺炎的處理,兩地有否得着於和汲取17年前的沉重教訓呢?

日本、南韓、伊朗、意大利等國家,都在出現零星個案不久,即出現大規模的社區爆發。而且很多都不知道是如何感染,沒法像香港那樣,從源頭加以堵截。情況令人沒法安心。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染病人數眾多或在短期內急增的國家,其居民或過客紛紛成為其他國家拒諸門外的對象。在香港卻出現一些以歧視為名,扭曲事實的言行,值得提出來討論,以正視聽。

讓我提醒大家,曾參與罷工的醫護人員多達5000人,包括350名醫生。他們的訴求主要是要求政府全面封關和提供足夠的防疫裝備,讓他們可以安心與病毒戰鬥,拯救病人。

要戰勝這場疫症,特區政府須領導市民,團結一致,包括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避免分化群眾。從披露的報告內容中,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成績。

坊間論者不斷強調,如果香港一早全面封關,便不會有輸入病例,也不會有本土傳播。這個論調邏輯上看來很正確,實際情況卻遠為複雜。

疾病風險管理三條防線(檢疫、抗疫、防疫),環扣環互動互補。如今最前方檢疫防線失守,抗疫防線不勝負荷,防疫也倍感吃力,醫護夢魘或許成真。

無論從新加坡的經驗(一早全面封關,疫情仍然嚴峻),澳門的經驗(迄今無有效封關,卻成功控制疫情),或者香港現階段新增病例的感染源頭來看,全面封關根本不是能否成功抗疫的關鍵因素。

香港今年第一季GDP肯定難許樂觀,衰退幅度只怕比去年下半年更加惡劣;若然再添上「自我實現」的人禍例如自製恐慌、甚而自甘「攬炒」,則最終受苦的除了香港經濟,還有香港社會,以及香港市民自己。

政府不應因有人一時不理性就干預市場,我不明白為何反對派會要求政府在這類事情上也特事特辦?特辦的結果就是推香港走向社會主義。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02-19
武漢肺炎肆虐香港,但政府分配防疫裝備引起社會非議。抗疫最前線的醫護,防疫裝備竟比不上在附近守衞的警員。新公務員工會集會今晚在金鐘公民廣場外集會,表達對政府於是次抗疫政策上的不滿。

伴隨無盡的會議及記者會,政府工作似乎沒停,為什麼仍然失分?「甩碌」位在哪裏?我認為問題出在特區政府整體應變能力不足,緊急應變系統「生鏽」。

任何政府要管治好一個地方,解決民眾面對的問題,無錢可用固然事倍功半,甚至失敗收場,但有錢可花卻從來不是獨步單方,有時甚至會弄巧反拙,增添民怨。現在政府面對的正是個非派錢能解決的困局。

有關全面封關,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林鄭和一些團體的隔空討論是沒有意義。雙方的共識當然是「是對方錯,我是對的」。其實封關有不同的程度和理念。

政府在制定抗疫政策出現朝令夕改,令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抗疫能力產生質疑,這亦可以解釋港大袁國勇竟然成為半個官方抗疫官員,因為他的誠信遠遠高於所有特區政府高官。

疫症蔓延時,本應政府要帶頭,振奮士氣,團結人心,顯示領導能力;此時此刻,由民望死水的林鄭政府去領導防疫,家門不幸。

香港和澳門都是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澳門在這場抗疫行動贏了口碑,令外界覺得「澳式一國兩制」表現優於「港式」,符合了中央近幾年大力表揚澳門一國兩制成功的說法。

社會運動只是嚇怕了外來遊客,但疫情卻令本地人也躲在家裏不敢外出。結果連內部需求亦受到大量遏抑。

政客碰到人命攸關的問題,常常掛在口邊的都是「一個也不能少」,但他們心裏面真是這樣想嗎?登上權力高峰的人,因為對權力的戀棧,很多決定都是政治因素大於一切。

形同虛設的強制檢疫提供極大誘因,予擔心被感染而對當地醫療沒有信心或屆時因病人太多而無法入院的人士,從內地到港居留14天,倘若期間病發可到香港公院醫病,無事便當買個保險。

作為一個成立不足兩個月的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就勇敢上陣,進行富爭議性的罷工,爭取到多數市民的支持,迫使政府不斷修訂政策,這些都是得來不易的成果。

如果北京政府認為特區政府是走錯路線,早已換掉林鄭了,而警隊也不會如此囂張跋扈。所以,大家也不要抱着僥倖之心,希望特區政府改變管治方針,因為眾高官根本是一班奴才,其生存目的是為主子做事。

林鄭強調她的身體健康沒有問題,也沒有患癌症。我相信這是真的,外界不宜隨便猜測,以免陷於非理性討論。但醫學界人士同樣根據醫學理據,開始觀察她是否有性格障礙症。

回應公院醫護罷工,特首林鄭月娥對傳媒表示,個別醫護服務受影響令人擔心,尤其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服務,所受的衝擊更令人傷心及痛心。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個成人痛心嬰兒有責的故事。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特區政府能看透局勢,巧妙活用「一國兩制」之利,及時實施臨時入境管制,減少中港跨境人流,形勢也許完全改觀。春節後市民盲搶口罩及食品行為,應不會出現;醫護人員之抗疫疑慮,只是杞人憂天。

與其繼續被質疑輸出疫症,倒不如自行封關,讓外界更有信心,即使自己不封,外國也會做,中國倒不如更主動展現泱泱大國應有之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