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雲3》中的阮月華(周迅飾)曾說了一句「土地不是用來買賣的!」用以諷刺發展集團向原居民購買丁權,剷平農地,興建豪宅。多月前,同樣因為興建豪宅而引起社會紛爭的李惠利地皮爭議不斷,其中一大持份者浸會大學(下稱「浸大」)曾出動逾200名師生到北角城規會請願,要求爭取興建中醫教學醫院。外界更一度揣測浸大校長因爭地失敗而引咎辭職。究竟李惠利一地對浸大意義何在?辭職一事又是否如外界所言?浸大校長陳新滋教授清心直說,認為李惠利地皮是興建中醫教學醫院的最佳選擇。
乏地建中醫教學醫院 浸大積極爭取
浸大表示,自2005年起,曾多次主動向政府提交方案,建議把李惠利用地撥歸浸大作長遠發展之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具體回應。2012年12月,政府公布建議把前李惠利校舍南部土地由「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更改為「住宅」用途。浸大社群發起一連串行動,表達反對意見。直至2014年3月26日,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保留土地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記者問,對於城規會的決定有何看法?又如何解決興建中醫教學醫院的土地問題?
陳新滋校長說:「浸大十分歡迎城規會這項決定,因為假如真的把那塊珍貴教育用地改為建豪宅之用,實在對不起香港下一代。但中醫教學醫院一事,目前仍沒有具體解決方法,因為政府還未想到要支持建立一個中醫的教學醫院。」浸大認為,把整幅李惠利用地撥歸浸大作長遠發展是最適合和最合理的,大學希望繼續與政府和地區持份者商討用地的最佳發展,包括研究浸大提交的「前李惠利用地總規劃方案」。該方案在制訂過程中,已經諮詢校內社群和社區持份者。
他補充,政府已將李惠利用地的北面部分撥給浸大作發展。現階段,浸大會致力爭取盡快在該部分土地在興建宿舍和教學設施。
那麼,《施政報告》指將預留將軍澳一幅地皮用作發展中醫院,浸大會否考慮和政府合作?
陳新滋表示:「我們一向的立場都是願意配合及支持政府,我認為在中醫方面我們的力量是最強的,我們願意用學校所有的力量支持政府建立中醫教學醫院,就算不是中醫教學醫院,只是中醫院亦願意配合,因為香港太需要一所正式的中醫院了。大學會積極約見政府,並了解政府方面的想法。」
決定興建中醫教學醫院三大重要原因
2013年4月,浸大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一項有關市民對香港中醫服務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之中,近八成贊成在香港興建兼具教學功能的中醫院,同時亦有近八成認為,成立兼具教學功能的中醫院能夠提升本港中醫教學的質素。
浸大一直希望自資興建一所中醫教學醫院,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模式營運,以中醫專科為主,西醫為輔,並以康復治療為主要目的,其目標病人為中風、癌症及嚴重痛症等病人。除為公眾提供中醫醫療服務外,也讓本港的中醫學生得以在本地實習。
陳新滋教授指出,由於香港沒有中醫教學醫院,目前在三所提供中醫學士課程大學修讀的學生,都要到內地實習;由於內地的醫療制度有别於本港,所以中醫學生在內地實習所學到的知識,不能全部應用在香港。因此,早於2010年制訂的2020年願景中,浸大已把興建一所中醫教學醫院作為大學的一項重要策略目標,原因有三:
第一,是中醫藥學生能夠進行本地臨床實習——目前學生主要往返內地實習,這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內地的法律、制度與香港不同,例如:內地的中醫可以處方西藥給病人,可這是香港不允許的,而且是違法的;又如內地的中醫可以開刀做正常西醫的手術,這也是香港的中醫不允許的。因此我們的學生到內地實習後回來未必能夠學以致用。
第二,是推動中醫藥臨床研究——臨床研究對於中醫的發展很重要,如果我們目前沒有一間這樣的中醫教學醫院工作的話,就算我們的醫生再聰明,擁有再多的經驗,沒有臨床研究,就沒法將他們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三,是促進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教學醫院的建立,有利於中藥新產品的研究和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促進中醫科研,開拓中西醫合療的新領域,把研究成果和專業知識應用社會,從而改善人體健康,惠及普羅市民,成為推動知識轉移的重要基地。
因此,大學認為,與浸大校園相連的前李惠利用地是最適合興建浸大中醫教學醫院的地點,能與浸大中醫藥學院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產生最佳的協同效應,對病人、教授和學生都是最佳選擇。
退休後繼續推動浸大的發展
被問到他曾經說過,如果未能成功為浸大爭取李惠利地皮發展中醫教學醫院便會辭職,月前決定於2015年6月30日五年任期屆滿後退休,是否與李惠利地皮一事有關?陳新滋校長笑言:「不能說爭取李惠利不成功,因為我們最主要的訴求是不要利用這塊珍貴的教育用地建豪宅,現在政府也答應了,而且政府也正式把約一半李惠利土地撥給浸大興建學生宿舍和教學設施,所以我不是因為李惠利事件而引咎辭職。我只是退休,退休後我會繼續做科學研究,約有一半時間在香港,一半時間在大陸;同時亦會作一個橋樑的作用,促進浸大在香港和大陸更多的院校合作,因此某程度上我是退而不休,繼續推動浸大的發展,不同的是沒有拿浸大的薪水。」
對於浸大中醫藥學院未來的走向,陳新滋校長表明,由於政府每年給予的資助有限,他們會積極募捐,藉以幫助中醫藥發展。他補充,由於中醫藥學院同事所做的工作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地位,除了在香港,在內地和外國亦有資源,所以將來的發展將不局限於香港,而是爭取各方面的資源,希望藉此做到取之社會,用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