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庫古蹟,全城哄動
近期主教山配水庫的拆卸工程展開,發現裏面是古羅馬式的建築,引起全城哄動,萬眾一心,要求政府保存配水庫。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亦迅速宣布會停止拆卸工程,請古蹟辦作出評估,以保留配水庫作休憇觀賞用途;而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將領導一個工作小組,檢視相關部門在處理事件上的情況及提出改善,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這充分體現了特事特辦的精神。
配水庫安全,誰人關注?
如果大家有一天發現了配水庫出現滲漏,有倒塌風險,反應又會如何呢?水務署的水塘安全組負責水塘和配水庫的安全,目前全港有17個水塘、178個食水配水庫和54個海水配水庫(另外還要照顧9個屬於其他部門的灌溉水塘),成員包括一位高級工程師主管四個各由一位工程師領導的分組。
十多年前因其他組別需要緊急援助,從水塘安全組借了一位工程師過去,餘下三位工程師要承擔四個分組的工作,但並無任何署任津貼。劉備借荊州,十多年來未提過交還。更甚的是,最近幾年,水塘安全組在不同的科和部之下調動了四次,有如無主孤魂,已不計較其性質應隸屬哪個單位,而是哪個單位當時的工作量超重得最少,其中一次竟然調配到風馬牛不相及的客戶服務部。
幾次調動前,水塘安全組由一位總工程師監督,現時則跳級由負磅更重的助理署長管理,更加鞭長莫及。上述不可思議的安排為何會出現?因為水塘安全組是一個相當獨立的組別,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國際標準的工序,工作已上了軌道而甚少更改;其他分部則亟需人手以濟燃眉之急。香港從未發生過水塘安全事故,有賴有關同事的辛勤工作,假使因人手不足而出現事故,大家才會驚覺水塘安全組的重要性。
十五篇水務署系列文章
我在2018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把積聚了數十年和蒐集了的最新資料,寫了一系列15篇水務署文章,目的包括增加市民對政府運作及公務員辛勞和貢獻的知識、提高水務署以至整體公務員的形象及披露一件數十年沒有人留意的不公義事情──水務署已有36(現時是39)年未有增設首長級職位。文章陸續在灼見名家上載,至7月已全數刊出,每篇都有傳送到特首辦、政務司司長和相關官員。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文章,了解詳情,在本文之末附上全部15篇文章的連結。
文章詳述了水務署人手嚴重不足及職責遠高於職級的問題,水塘安全組只是冰山一角,我選了四點在以下複述:
- 機電科50多年前由一位助理署長和兩位總工程師管理,專業人士至今增加了七倍,管理層維持不變。
- 負責食水安全的水質科學部五十多年前由一位總化驗師管理,專業人士至今增加了六倍仍維持不變;主管太低級,和其他國家地區交流影低本港形象,也比環保署負責污水的同工低級,莫非污水比食水重要?
- 污水處理廠由高級督察輪更,食水處理廠由監工輪更,最大的食水處理廠也不過是由助理督察輪更。
- 水務署只有一位副署長,和其他工務部門相比,四個副署長才合理;不公平架構令水務署過去20年有超過六成時間由空降署長領導,另引起很多複雜問題。
水務署服務市民的文化
面對迅速擴展的供水系統,水務署為何能長期在極不合理的人手下,維持優良服務並不斷優化運作呢?皆因水務署流傳着具高度責任感的文化,有大量同事,犧牲個人以至家庭時間,廢寢忘餐地超磅負重和擔起越級的責任。水務署還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則,不斷創新和改進,「生物感應預警系統」和「浮動太陽能發電系統」等是典型例子。水務署更在20多年間,贏得超過100個本港和國際獎項;在1996年首次舉辦大型國際水務會議,贏得各地水務專家讚賞為「比完美更好」;2019年11月在社會動盪的惡劣環境下第二次舉行同等會議,同樣好評如潮。我在水務文章系列提到,香港人應該因為水務署而感到自豪,請全面考查有關事實並作出客觀判斷。
流失中的水務經驗
我在水務署工作了35年半,在職期間,對於經常處理的工作類別,無論是技術或管理性質的,我都長期蒐集和儲存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包括指令、個案、會議記錄、通訊等,更追溯我入職前的文獻,存放於辦公室,儼然一個小型圖書館,成為我的近身助手,工作得心應手。有不少同事識途老馬,不時請我協助找尋資料。我退休後把30多箱參考資料,分成24個專題,物色了24位工作勤奮又勇於承擔的同事擔任「專題主任」(subject officer),逐一和他們詳談,懇請繼續積存專題的新資料及發揚光大,並囑咐如要退出,必須先找接班人。事隔9年,沒有一位「專題主任」能在沉重工作量下,撥出時間跟進。隨着水務署土木工程師職系和其他工務部門於2017年9月1日合併,部分「專題主任」更已調離水務署。
水務署並非不關注經驗傳承,近年成立了知識管理組,可惜未能撥出專業人士來主持,難以有系統地記錄及積存現時工作得到的經驗,更遑論追溯百多年的供水經驗。舉一個例,香港最後一次制水是1981年,剛好40年了,制水的歷史比1904年的主教山配水庫更為久遠,如何運作是獨門工藝,如非當文物般及時追查和保育,除了照片可尋外,很快就會無聲無色地消失了。
有三個因素加劇了水務經驗的流失:
- 超量和越級的工作,令同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何來時間檢討、記錄教訓和傳承?
- 最近十多年,大量經驗豐富的專業和技術人員退休,現時署內青黃不接。
- 水務署和大龍合併,整體上有好處,但部門間之調動令到水務經驗溝淡了。
及時補救,節省公帑
水務署系列文章刊登至今已有兩年半,水務署聘請了顧問,研究部門架構,進度緩慢,亦難以期望會作出大刀闊斧的建議。十個茶煲七個蓋引至的士急馬行田已變得雜亂無章。供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長期被蠶食。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不可能無止境地繼續下去。水務署有如一個健康和自強不息的孩子,因長期被忙碌照顧眾多兒女的父母忽略而營養不良,身體是否受到無可補救的傷害暫時未知。補充人力資源不但不會多花公帑,反而會因延長水務設施壽命而節省總開支,重置百多年設施的難度和費用不難想像。
特事特辦
香港政府曾經有過多次特事特辦,一個可保留作觀賞用途的配水庫,難道比全港市民的健康和無數水務設施的安全和操作性能更重要嗎?一個古蹟的價值,難道比長遠的水務經驗更珍貴?一個用於休閒的公共設施,難道比數十年的不公義事情,更值得重視?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今次是我事隔兩年半後,再次懇請你特事特辦,讓水務署重新加入政府部門的大龍,就像水務署的土木工程師職系加入工務部門的大龍一樣。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是盡速開設一個水務署副署長職位,委任有豐富水務經驗的人士擔任,以便在最高管理層騰出一些思考和策劃的空間,檢討架構及作出全面計劃。
今年是「香港供水170年」,有哪一位市民記得呢?如果你們希望長久坐享源源不絕的安全又穩定的供水,請你們萬眾一心,聯手為水務署同時亦為香港追求遲來的公義。
水務署文章系列15篇的連結
之一:關懷你我他,水務是我家
之三:以客為本,以民為先
之四:市民至上,當仁不讓
之七:水務十怪(下)— 超多逾時,自掏腰包,形勢逆轉,更勝完美
之十:越級挑戰,十分普遍
之十一:奇兵突出比併猛將如雲
之十二:八臂哪咤,也難招架
之十三:本是同根生,相差何太多?
之十四:貢獻多,回報少;極不公,誰知曉?
之十五:追求公義,結案陳詞
作者簡介
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年半期間,贏得230多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他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
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199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2023年是他第27次參加毅行者,27年來,他累積籌得約467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