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必須在制度上體現黨的性質。中共是中國政治的核心,黨管政治,因此黨應當是聯繫群眾的工具,必須是群眾中間先進的部分,否則執政黨的合法性就會成為大問題。如果說民主社會,政治官員的合法性是民眾的投票「投」出來的,中國政治官員的合法性,應當是走群眾路線「走」出來的。這方面,中共在錄用政治官員時,需要考慮到群眾自下而上的評估(而非僅是黨內的評估),並且需要制度化。1980年代提出幹部「四化」,即革命、年輕、知識和專業化。從制度層面來說,後三項比較容易量化,實踐上也得到了強調,但第一項最重要的卻被忽視。當然,在建設年代,對革命化應當做不一樣的解釋,主要是幹部要懂政治,也就是群眾路線,深刻理解他們的權力來自群眾,要向群眾負責。政治官員沒有專業化和知識化不行,但不講政治也不行。
把培養政治和官僚人才制度分開
與之相關的問題,就是政治和行政相對分離。政治強調路線方向,講求人民的滿意和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行政強調政策執行,講求效率。在行政方面,專業主義非常重要。這一塊,現在仍然存在着政治化過度的現象,需要減少政治化的程度。司法、教育、文化等等領域的政治性仍然過度,而專業主義不夠。但在政治領域(主要是黨務領域),則應當要更多的扁平化。不僅要在黨的高層和基層之間,也要在黨的高層和普通群眾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繫。表現在組織構架上,就需要把政治系統和行政系統區分開來;表現在人事制度上,應當把培養政治人才和官僚人才(公務員)的制度區分開來。目前用培養官僚的辦法來培養黨的官員,很難培養出好的幹部。
在政策層面,群眾路線要求政策研究和決策相對分離。現在,政策研究和決策部門幾乎是同一批人。黨的政策研究必須走向社會,研究者不需要任何行政或黨內的級別。一旦具有了級別,就很難了解到真實的情況。走出衙門,研究者都被社會視為官員(他們實際上就是官員),沒有人會給他們說真話;同時,高級別的官員也很難接觸到基層群眾。
平衡精英化和群眾化
在政黨內部,也需要實現精英化和群眾化之間的平衡。在和平執政時期,政黨的精英化不可避免,也就是列寧所說的「先鋒隊」的角色,但群眾化也不可被忽視。對中共來說,問題是如何使用好龐大的黨員隊伍,尤其在基層。這裏可能就要區分幹部黨員和普通黨員。在新加坡,幹部黨員(也就是精英)一般都是在政府擔任政治要職,而基層黨員或者普通黨員,就是執政黨和社會的關聯點,兩者配合和結合得非常好。中國這方面仍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尤其是對普通黨員的使用上。在現行體制下,大量的普通黨員是被邊緣化的,沒有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執政黨的開放,向普通黨員和社會群體的開放。開放是任何執政黨避免既得利益化的唯一選擇。一旦既得利益化,政黨必然形成寡頭政治,走向衰敗。人們經常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來形容中共,這非常恰當。這裏的「營盤」指的是作為組織的中共,而「兵」指的是黨的幹部黨員。如果執政黨不想被任何既得利益所壟斷,開放便是最有效的辦法。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