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教育局積極推動STEM 教育(Science科學、Technology 科技、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 數學),一些教育界人士則加入A(Art 藝術)和R(Reading 閱讀)元素,讓STEM 變成STEAM 甚至STREAM,以融合更多領域的學習範疇。為推動相關工作,教育當局既舉辦大量研討會和工作坊,又撥款津貼中小學增聘人手或增加資源,不少坊間的機構乘時大推STEM的項目、產品和服務。一時之間,STEM在課堂內外大受歡迎,人人唯恐落後,有關項目和比賽如雨後春筍。
事實上,STEM教育合乎社會發展的趨勢,既能訓練同學思維能力,提升其科技素養,也能有助同學擴闊視野,配合全球創新科技的發展,切合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喜聞樂目的教育政策,而不少前線同工也大力推行,並取得相當成績。然而,在大規模推廣下,難免泥沙俱下,互有長短,故筆者關心的是在這一波教改新浪潮之中,莘莘學子受惠的有多少?中小學的教學文化會否因此出現根本性的改變?科學素養的培育最終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只懂理論 無法實戰
眾所周知,2006年美國總統布殊在國情咨文中公布《美國競爭力計劃》(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培養具有STEM素養的人才,以切合知識經濟時代時代,提升美國全球競爭力。在此教育目標推動下,美國為配合STEM教育的理念,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以培養新一代科技理工的素養。事實上,STEM作為科技和科學教育有助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在教授理論和知識外,可以提高其創新和解難能力,並促進學子學會學習和學以致用,思考如何把科學融於生活,從實踐中學習,通過動腦和動手以解決現實生活上的問題,增進其實踐能力,並促成愉快學習。
事實上,香港學生在國際性的學術成績評比當中,常有佳績,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少教育界同工指出,香港學生只是書面表達的能力較強,對學理的掌握較佳,但要動手進行設計、實際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能則較弱。再者,早年不少學校已取消設計與工藝學科,如何結合新科技以提高其實踐能力,實有待探索。在中小學課程內,綜合科學、資料科技、小學常識科等科目的內容,如何加以規劃和整合,做到與時並進,並普遍落實於教育現場當中,以配合STEM教育的理念,也有待進一步發展。
改變STEM教育保守觀念
要配合STEM教育的理念,相關課堂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理應做到引起學生好奇心,促進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令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甚至採取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令同學可以主導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推動STEM教育時,老師既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所變革,在課程和教學法上作出改變,也可以運用課後舉辦拔尖班或興趣班的形式,安排學生參與校外機構的活動或比賽。然而,如果只以參加比賽或課後興趣班的形式推動STEM教育,就會跟課堂教學脫節,變成純粹的課後拔尖班,在忽略整體同學之餘,科技素養的培育也會有所不足。即使學生屢獲獎項,又或是相關活動大放異彩,也可能只是教師指導有方和學生天份所使然,而不是建基於日常課堂的教學效能,或教學文化和素質上有所轉變。同樣道理,如果學校的STEM教育規劃,只着眼於購置硬件,如3D打印機、切割器、航拍機或機械人等,政府的撥款便只會讓科技設備公司進賬不少,但整體學生在課堂內則得益不多。因此,就當前STEM教育的方向而言,部分學校或機構的活動追求高新科技,將焦點全部放在硬件或一些活動和項目上,師生只會疲於奔命,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則與之脫節。
值得注意的是,新高中學生選讀三個選修科目的比率,由第一屆中四的51%一直下跌至第七屆的29%。影響所及,高中學生修讀物理、化學及生物等三大理科的比率由2009年的7.07%,一直下降至至2015年的4.23%,修讀學生跌幅近半。相比以往會考年代,絕大部份理科生均同時選修三大理科,實不可同日而語。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數學延伸單元的修讀人數及比例也同樣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數學延伸單元一的選修率更由第一屆的11%一直下跌至第五屆的5.7%,數學延伸單元二的選修率也只有8.2%。眾所周知,物理、化學及生物科的知識相輔相成,數學延伸單元二的內容對修讀物理也有相當促進作用,學生未能同時修讀這些科目,對STEM教育想必會帶來打擊。
要言之,推動STEM教育理應以硬件和軟件相輔相成,課堂內教學及課後各式活動並重,課程改革和教學文化更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