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與地球超載已是不爭的事實。減碳、抗暖化、災難風險防減、生物多樣化、淨水衛生、乾淨能源及公共健康等都是21世紀人類面臨最嚴峻的一些挑戰。
近年來一些上市大企業高層為追求短線股東利益,忽視勞工、人權、員工福祉、環保、消費者權益及商德問題,犧牲了其他非股東持份者價值,造成了市場不穩定、收入不均、社會不公和商民對立。
病態的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正面臨一場新的醒覺與改革。追求和平、公義、平等機會、廉潔、文化多元化,以及教育與生活質素也是人們近年較關心的議題。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或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人類在滿足自己目前所需的同時,不可犧牲未來世代照顧其所需的能力。它一般包括三個層面: 社會、環境與經濟,在商界被稱為組織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三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近年漸流行的「負責任管理」(responsible management),就是概括了企業可持續性、社會責任及商業倫理等方面的投入工作。
筆者在2008年成為亞洲首位簽署聯合國環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及屬下的「負責任管理教育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 PRME) 組織的大學商學院院長,一直參與可持續發展與高等教育的融合,積極培育下一代負責任的領袖。
今年7月中,筆者作為高校領導代表,出席了在美國紐約市舉行的PRME 十周年環球論壇,並在約章成員院校最高層領導會議上,回顧與分享在地區內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的經驗。
落實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
至目前為止,已共有86個國家 668 所高等院校簽了PRME約章,承諾在管理教研上採納PRME原則,成為聯合國與高校間的最大聯繫。論壇有300多名來自全球的大學、商學院及合作夥伴組織代表出席,重新確定負責任管理教育在社會內達到聯合國在2015年採納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承擔角色。
在論壇上,大會向策略夥伴總結了過去十年有關PRME運動之學習、結果及影響,並通過了一份<成果宣言>(Outcomes Declaration)。因應環球狀況及挑戰之分析評估,大會勾劃了負責任管理教育之未來路向,透過負責任管理來落實17項SDGs。
由於全球經濟、環保、和平與文化均處於脆弱狀態,大會相信學界須扮演一個更活躍的角色。出席者承諾確保高校會聯同學生、企業、NGOs、政府、媒體及其他持份者,在應付SDGs各項挑戰上作出更積極貢獻,令可持續發展成為主流的社會範式。
為配合聯合國SDGs 2030年議程(Agenda 2030),PRME論壇的願景,就是在2030年前實現世界已根除了極端貧窮與飢餓、所有人類可以擁有人權、尊嚴與平等、在氣候變化上已採取應急行動以達致巴黎協議COP21要求 (即維持全球平均氣溫增加不超過攝氏2度及盡努力限制於1.5度,在下半世紀達成零排放) ,以及所有人類可在一個和平、公義及具包容性而沒有恐懼及暴力的社會內居住。未來高等教育的設計,就是要協助達成這些目標。
培育負責任領導
一些本地高等院校 一直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校園建設。例如在筆者任職的恒生管理學院,便透過大量使用竹材料作裝修與傢俱、先進減排節能再循環的設施,以及廣泛竹化種植。恒管突破性成為本港首間院校新建築物取得達世界水平的綠建環評 「鉑金」評級(BEAM Plus) ,藉此融入和推動「環境育人」的理念。
竹子本身是一種具堅硬、彈性、再生性及生態友善等特質的建造材料,而且容易生長及大量供應,竹平均只需生長3至5年便可採伐,比樹種生長快20倍,也毋須再種植。竹亦能大幅吸收二氧化碳和較樹種釋出更多氧氣,令校園內空氣更清新,減少溫室效應。在傳統中國文化,竹亦是「君子」的象徵。竹結合正直與柔慈,亦精巧地平衡了虛心與節氣,追求簡樸和謙遜。恒管追求成為「君子大學」,擔任起竹子運動的先鋒,讓青年學生更了解竹子的價值與精神,希望他們能成為一個正直、謙遜、感恩和簡樸的人。
恒管亦為地區內最積極推動企業管治、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道德的高校之一。除了在眾多科目注入可持續與商德元素,亦設立博雅管理(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 MLA)計劃、每年舉辨「君子企業調查」及商業道德研討會,發布年度「香港商業道德指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並與外間機構合力推動「持份者為本的管治模式」與跨界別社會創新。
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倡議高等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互動關係,將人類社會永續的接力棒交給下一代。讓我們師生學習反思,究竟我們的態度行為改變如何能為環境、人類社會及未來生活帶來改變。
原刊於2017年8月11日《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