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學邀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石丹理教授及一班嘉賓來為「創造品格2019教育峰會 德育為本──學校品德培育如何能回應世界的劇變?」作開幕儀式。
德育在社會上的重要性
石丹理教授致歡迎辭提到教育需要政府,學校,家長,甚至商界都需要配合,中國人注重德育,當以修身為先,並引用美國教育的5C:Competence、Confidence、Connection、Caring/Compassion和Character來提示年輕人發展需配合德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能將逐漸取代人力資源,香港社會跟隨着轉型為服務型社會,迎接新時代要懷着Do the right thing(做對的事)的心態,而並非製造業的 Do thing right(做事要對)。
楊潤雄局長在致辭時同樣提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令社會轉型的問題,認為青年對抗就業問題與挑戰時須具備創意及良好的溝通能力,要有正面價值觀去分辨對錯,承傳德、智、體、群、美的五育觀。政府在修訂未來的教學課本中亦加入德育元素,力求知識與德育平衡。學校是德育播種的地方,教育工作者是播種人,而家長透過身教,多方面灌輸下一代正確且正面的價值觀。
「人心不古?—21世紀大趨勢與學校品德教育的關係」研究匯報中指出品德教育在社會經濟的意義,並列出7個與新時代德育有關的因素,包括全球化社會,風險個人化社會(市場風險),數碼及現實雙重社會,家庭多樣性社會,模糊化社會,多元化社會以及不確定社會。
在第一場座談會中邀請商界代表,社福界,教育界代表來談論品德教育在職場發展上的重要性。以商界為代表的會德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光耀先生,以及職業訓練局主席鐘志平博士都一致認同作為僱主十分注重僱員的品德態度與個人操守,面試時會根據應徵者對舊僱主態度,舊公司的資料披露程度等來決定是否聘請該應徵者。在談論上一代與現今青年人的道德禮儀標準分別時,鍾博士提出討論學習與沉默學習的分別令到兩代人在表達價值觀方面出現變化,討論學習令新一代多了發言,變得敢言,但敢言必須有底線,有目的。而當整個社會環境的轉變,教育變成了消費,教師學生的角色變成了服務顧客,學生付出了金錢,老師的「服務」就是理所當然,因此學生在學校的行為上,道德標準上與上一代不同。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認為兩代的差異需要互相尊重,家長需引導子女,保持良好的關係才是長遠相處之道,反之,若凡事不接納對方意見反而令子女遠離。司徒博士引用孔子「春生秋滅之人,豈知有冬乎?」來說明不能真正了解青年的人也不能夠做到真正的包容。
如何在校園推行德育
第二場座談會主要是分享大專如何推動中小學生的品格教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計劃總監湯才偉博士提到推行品德教育項目有兩個特點,首先是作為「學校醫生」,找出學校的問題,另一特點是提供建議,引導學校如何逐步改善。考慮到每個校園都有不同的文化,團隊會提出一些「落地」建議,與此同時會提供「在地」、「在職」的教師培訓,走到前線場景與校園同行。而德育成功的指標是學校的幸福指數,學生教師對課堂的期待,以及幸福度的範圍及文化,例如學生教師是否互相欣賞,能否有一個正向的環境,各持份者是否都感到幸福等等。要貫切推行德育必先是教師及學校領導層對德育的重視,其次就是領導層需要提供空間及時間予教師落實,全校一心推動品德教育。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博士表示在大專在德育計劃中擔任陪伴者,同行者,支援的角色,於年度計劃,教師培訓,家長及學生方面滲入品德教育,提倡德育的文化及氛圍。一間豐盛生命的學校需要上下一心、度身訂做、循序漸進、因時制宜,靈活變通、勇於創新、資源調配6個因素配合。學生、教師、家長、整個學校氛圍作為指標,從各方面有所轉變才能評定德育的發展。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姚偉梅教授提到教大在培訓學生的時候,必先符合基本品格才能進入學校。教大會根據學生實習表現,評分,學校投訴等作為指標,從而進行內部把關,以及採取具體措施。
計劃聯席主席、香港浸信會聯會、中小學及持續教育部副局長何鏡煒博士在總結致辭時提到品德需要承上接下,群策群力,具體落實才能遍地開花,如何由點成線,從個人到社會到國家,甚至影響到整個時代文化。中小學需要對德育重視,關心學生的全人成長,而大學亦要配合,先助後領,先輔後導,以身作則,在家庭及社會都需要秉持道德標準。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無論在中小學還是大專,敢於分享價值觀,關心他人,信任,民主,品德教育才能在劇變的時代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