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速發展的環境,例如地緣政治、政策、監管、社會、文化、經濟、基礎設施等的變化,對在中國經營的企業產生着巨大影響。中國的複雜性在於其在規模、速度、強度、顛覆性的需求變化模式,以及深厚和多樣性的文化底蘊是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而這種複雜性,往往會讓不熟悉中國的企業不知所措。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據彭博社報道,未來5年,中國將貢獻世界GDP增長總量的1/5以上。2020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了4%,而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49%。亦是在2020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外國投資的首選。
同時,最新來自在中國的跨國公司的數據亦表明了類似的趨勢。2021年9月,上海美國商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020年,338家被調查企業中有77.1%的企業在華實現盈利,59.5%的企業增加了在華投資。這與中國其他外國商會的調查結果大致一致。
外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業績有喜亦有憂。一些公司在中國業績表現突出,例如2021年上半年,據德國《經理》雜誌報道,大眾汽車在華銷量佔全球銷量的49%以上,寶馬則超過34%。通用汽車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也高於其在美國的銷量。
而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其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佔其全球收入的 20% 左右,2020年蘋果的供應商中,中國供應商數量在其全球供應商中的佔比增加到了57%。星巴克和百勝在中國的表現亦不凡。耐克和阿迪達斯,儘管面對競爭力愈來愈強和市場份額不斷增加的中國本土運動服裝公司,他們仍將中國市場作為其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在家電領域,沒有一家外資企業能夠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美的、海爾和格力等本土企業等將繼續主導市場,小米亦成為智能家電的主要參與者。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因業績不佳而關閉其中國旗艦店。標致、菲亞特和雷諾等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卻沒有取得成功。
出於不同的原因,在過去10年之間,一連串的外國零售品牌或選擇離開,或選擇將其大部分股份出售給中國的企業家或公司(如家得寶、樂購、馬莎百貨、家樂福等)。然而,也有一些如山姆會員店和開市客等零售公司在中國繼續運營。
在科技領域,谷歌於2010年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搜索業務,但其廣告業務仍在繼續,他們並且在中國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谷歌大腦(GoogleBrain)。微軟和亞馬遜雲服務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得不錯。
中國市場競爭力提高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根據當時不同的地緣政治條件,中國正穩步逐步地開放不同領域,允許外國企業與資本的參與。
例如,中國已經開始開放以前相對受限的金融服務業。BlackRock成為首個獲批開展獨資公募基金業務資產管理公司,PayPal成為中國第一個100%外資持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摩根大通和高盛已於2021年11月獲得監管批准,可以完全控制其在中國的投資銀行,並正在迅速發展其諮詢和資產管理業務。
同時,中國放鬆了外資汽車建廠限制,取消了外國汽車製造商必須和本地企業建立50:50的合資公司的要求。而特斯拉則迅速利用這一機會,得到了上海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支持以及來自中國的銀行15億的貸款支持。而寶馬將在2022年接管其大部分合資企業,並將持股比例增至75%。大眾汽車也同樣將其與江淮汽車的合資企業的股份增至75%。
隨著中國允許外國公司獲得更多市場准入,其自身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而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本土企業的創新,共同推動各個行業在中國的市場成為了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市場。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儘管特斯拉作為外資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但五菱、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等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也極為活躍。而來自相關產業鏈的其它參與者,如華為、小米、OPPO等也加入了競爭。在電池領域,本土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目前處於領先地位,但韓國LG新能源和一些中國企業都在互相爭奪該領域的市場份額。
本土企業自身能力增強
而對於大部分的跨國公司和為他們服務的某些說客、智庫等而言,他們無法充分理解快速變化的中國環境。中國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其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亦體現在了快速變化且往往以跨越式方式出現的客戶需求模式、加上科技和創新的盛行、由本土競爭者的崛起,和不斷創新且巧妙的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帶來的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的監管、政策和地緣政治條件。而最重要的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文明,以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
如今,外資跨國公司在高端微芯片及零部件、高端汽車、精密機械、專利藥品和奢侈品牌等特定行業仍然享有相對優勢。然而,本土企業已經開始在這些領域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同時,這些本土企業在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移動出行服務、在線支付、快消品、家電、「新零售」、智慧物流等方面已經擁有雄厚的實力。
通過「適時、連續型跳躍」的方式(我稱之為「戰略的第三條路」),許多本土企業,尤其是消費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通過利用無線互聯網等技術,從一個行業跳躍到另一個行業,而現在他們也愈來愈多地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 物聯網、5G、區塊鍊和雲計算,在新機會出現時,幫助他們完成跳躍。儘管他們可能不完全具備所有在新的領域探索的能力,但他們會嘗試在跳躍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其中一些這樣子做的公司已經成為該行業的巨頭。
中國創新能力獲關注
今天,跨國公司逐漸發現並意識到中國極富創新能力,並且有足夠的實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競爭。領先的跨國公司正在向中國學習,並針對中國市場進行創新,有些甚至將在中國創新的成果帶到世界其他地區。
例如,隨着如今的汽車行業對於自動駕駛技術要求愈來愈高,且變得愈發智能化和互聯互通,汽車製造商需要持續不斷地創新。而中國在近幾年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汽車製造商們在中國測試和試驗他們最新的產品和服務時,提供了領先且獨特的環境和便利。
為了保持競爭力,現有的諸多大型外國汽車製造商通常採用中國特有的產品和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曾提及:在試駕了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後,他對汽車的質量印象深刻。而相較於10年前中國製造的汽車仍被視為低質量的山寨車,這種進步是無法想像的。
在消費領域,本土企業也在快速地通過社交電商領域進行創新,挑戰曾經的快消品巨頭寶潔、聯合利華和歐萊雅。關鍵意見領袖 (KOL)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用戶的購物體驗,他們通過包括抖音、嗶哩嗶哩和快手在內的流行應用程序與消費者進行社交互動,促進消費。
外資學習在中國經驗發展業務
愈來愈多的跨國公司發現,他們在中國的創新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區也具有潛力。許多在西方的零售商現正積極研究淘寶和京東推出的,以電子商務驅動的全渠道購物模式。
根據德國雜誌《經理》的報道,領先的德國工業企業早已認為中國在數字化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例如,移動支付已在中國非常盛行。2018年,微信支付每天處理12億筆交易,而Apple Pay僅每月處理10億筆交易。2019年中國移動應用總支出為54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總支出的551倍。
曾經有美國一家大型工業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告訴我, 剛開始時他以為他來中國是來教導中國人的,但過了一段時間,他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來中國學習的。另外一位美國大型企業的客戶亦提及,他們的董事會指示在中國的團隊探索如何利用在中國學到的知識來幫助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發展。
如此對中國的認知,為美國大型工業集團霍尼韋爾在中國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霍尼韋爾在中國的收入從 2004 年的 3.6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超過 60 億美元,佔公司全球收入的1/6。霍尼韋爾的中國戰略強調了在利用其全球能力的同時,實現本土化的重要性。
霍尼韋爾將為其業務組合中適合的業務,在中國以適合中國的方式進行創新,實現真正的本土化,而不是簡單地沿用西方的方法或做事的方式。此外,該公司設想了一個「從中國走向世界」戰略,讓其在中國的創新亦能在世界其他地方得到應用。
霍尼韋爾中國戰略的制定者、全球高增長地區總裁沈達理(Shane Tedjarati)作為中國業務負責人的時候,他直接向首席執行官高德威( Dave Cote ) 匯報,這種形式簡化了內部匯報流程,對中國戰略的制定和執行至關重要。
對於許多外國跨國公司來說,中國不僅僅是其供應鏈的主要市場或樞紐。它正日益成為知識和創新靈感的源泉。一些公司,例如梅賽德斯─奔馳,已將中國稱為「第二故鄉」,強調其重要性。對許多公司來說,它們在中國的業務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尤其是其他新興市場的業務都有影響。領先的外國跨國公司現在意識到,他們需要將最優秀、最聰明的員工派往中國,讓他們接觸最新的想法,向當地創新者尤其是數字生態系統學習,開闊視野,並將新獲得的知識帶回家。
長期以來,某些觀察者、說客和某些媒體聲稱,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沒有得到公平待遇,因此無法在中國取得成功。他們經常提出的問題包括中國盜取知識產權、缺乏市場准入、市場不公平和缺乏透明度等。儘管這些指控是否全部或局部正確尚有爭議,也許其中一部分在某一時刻有可能發生過,但從整體來說,今天這些指控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外資融入差異原因
霍尼韋爾的案例已經說明了將自己融入中國社會和文化並開發本地化方法的重要性。同時,公司也需要盡量利用其在全球的能力並始終擁有國際化的視野。許多外資公司都嘗試過這樣做,但結果卻參差不齊。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中國不只是一個「中國」而已。中國有三個商業活動圈:第一個是外國公司和組織(如外國商會)的圈子;第二個是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圈子;第三個則是私營企業的圈子,尤其是與當地正在快速發展並且充滿活力的中國企業家們合作。
跨國公司想要充分了解中國的背景,就需要將自己完全、同時融入在這三個商業圈之中。然而,外國跨國公司的高管往往只會參與外國的圈子,他們與其他商業圈中的參與者的聯繫往往相當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浮於表面的。
這樣一來,這些企業便無法深入了解中國的情況,也無法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國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在新的拐點事件出現之前預測它們的發生。這個評價不僅適用於外籍高管,而且同樣適用於不少在外資跨國企業工作的華裔經理們。
因此,擁有一支能夠全面滲透中國三大商業圈裏的,並且有能力的本土團隊非常重要,團隊需要願意並且經常謙虛地學習並接受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並且可以用中文流利的溝通(不是簡單的「打個招呼」而已)。同時,他們亦需要具備能夠讓中國和全球高管都能理解和欣賞的溝通方式,去觀察、理解以及綜合地看待和講述中國。
在中國長期經營的外資跨國公司現在開始意識到,中國的增長和韌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內在動力和中國獨特且有效的治理方式推動的,還通過國際貿易與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拓寬聯繫,以及擁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愈來愈多的全球領先的企業們正在經歷和理解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因不斷處於創新前沿,而產生思想和知識的泉源。同時,中國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而地緣政治、全球問題和科技帶來的新挑戰正在使整體環境變得愈加複雜。在此背景下,企業正在調整其戰略,而他們的全球戰略將會更多是以中國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