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非常進取,清晰地反映他「以結果為目標」的做事風格,敢於制定關鍵績效指標(KPI),並責成相關司局長為各項目擔大樑。
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上屆政府提出「四大領域,八大方向」發展規劃,並於5年間合共投資了1500億元去推動,但事與願違,因黑暴事件、新冠疫情等令社會動盪不穩,原定創科政策未能依規劃落實。因此,筆者在早前《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曾建議新任特首檢視上屆創科政策建議,重新大展拳腳「追落後」。《施政報告》所制定的創科政策顯然有考慮到這一點,而且目標定得更高,特別是在下游科技轉化及人才拓展方面。
創科人才短缺拖慢發展步伐
香港的大學國際知名,在近年多個世界大學排名榜都表現出色,多所本地大學都入選百名之內。這些排名榜的評分標準都會考慮到各參與大學的國際化程度、研究及學術表現等。由此可見,香港的大學水平是被全球肯定的。雖然如此,在科研生態鏈上,香港在中游科技轉移及下游產業化生產的效果卻未如理想。與此同時,儘管本地大學每年培育不少創科領域的人才,但許多選擇去了其他領域(特別是金融)工作。加上創科產業擴大,以及近年掀起移民潮,本地創科人才一直供不應求,嚴重短缺,拖慢香港創科發展步伐。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是大學教授出身,因此他對上述科技轉移和人才短缺的問題瞭如指掌。政府以「完善創科生態圈」為目標,在《施政報告》中建議撥款100億元設立「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個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和商品化。另外,計劃將聚焦於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4個與國家科技發展相關的產業。
與內地創科產業融合創商機
在創科人才政策方面,政府旨在「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施政報告》提出有效利用「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入國際創科領軍人才,亦會優化現行的人才政策:包括針對「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撤銷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和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等;向「研究人才庫」計劃下聘用的研發人才增加約一成資助,並額外為持有博士學位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擴展「創科實習計劃」,為本地指定大學在大灣區設立的分校和海外修讀STEM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本地創科實習機會等。
《施政報告》也建議加快香港與內地創科產業融合,鞏固香港國際化優勢。政府將與深圳市政府研究試行創科合作跨境政策,包括兩地物資、資金、數據和人員等流通的安排。政府亦將於明年為部分河套用地招商引資,吸引海內外創科企業進駐「港深創科園」。這些措施同樣能夠為本地大學的科研團隊、教師和學生創造更多商業發展機會。
香港7所大學的校長就此聯合發聲明,歡迎《施政報告》宣布多項支持本港高等教育和創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筆者亦相信,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之下,香港創科前景必將一片光明。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