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新增14068宗新冠病毒陽性個案,連續3日低於兩萬宗。另外,已接種兩針的死亡率是0.1%,沒有接種的則是2.75%,反映接種疫苗有助減少感染後死亡風險。

本港新增32430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第5波累計死亡患者增至3780人,患者死亡率升至0.54%,未完成接種患者的死亡率,與接種兩劑的患者相差23倍。

本港新增經核酸檢測確診的個案有18888宗,而快速測試呈陽性的網上呈報個案,則有10493宗。港大醫學院聯同漁護署合作研究發現,進口動物是本地爆發疫情源頭之一,建議日後加強檢查。

本港新增52523宗新冠病毒確診,11宗屬輸入個案,第5波疫情至今累計超過39萬宗確診。歐家榮表示,疫情仍有繼續上升趨勢,暫時未見到頂或回落。另外,百佳超級市場和屈臣氏即日起對部分產品及藥物實施限購。

小市民有小市民的抗疫方法,與病毒共存並不是,防守才是積極的方法。

我相信特區政府在3月推出全民強制檢測時,本港疫情已經見頂,屆時只能找出隱藏個案以達至動態清零。

針對香港新冠疫情持續及擴大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獲港府食物及衛生局撥款研發配方,增強免疫力及減少疫苗不良副作用。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

本港新增17063宗新冠確診個案,當中有17057宗是本地個案,再創單日新高。過去一日多66名確診者死亡,只有8人接種了最少一劑疫苗。

對於部分對政府或疫苗不信任,或還在猶豫是否接種疫苗的市民,除非政府現在硬性規定接種來「谷針」,否則政府只能提供更多有關數據來說服他們自願接種。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本港新增120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86宗為本地個案,11宗源頭不明,75宗與之前個案相關。另有70宗初步確診個案。

新冠疫情兩年,從疫苗面世前在家工作,網上上課,出入戴口罩,到疫苗面世後立刻打疫苗,打完一針再一針,上個月我和太太更打了第三針,基本上我們要做的個人防疫措施都做足。不過,我的大仔還是在上星期三確診了。

香港這邊雖然也在實施清零政策,但與內地最關鍵的分別是,香港已在採用mRNA疫苗,令香港實質上有條件測試在mRNA疫苗的保護下,如何可控地逐步對外開放,可作為日後內地重新對外開放的重要參考。

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肺炎死亡率由2%,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這樣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才有機會回復正常。

飲食業界行錯了一步棋,就是拒絕執行政府要求打了疫苗的人才可以進入食肆。其實,是搵自己老襯,未打疫苗的人染疫的風險較高,萬一有顧客確診,除了食肆要關門外,工作人員、甚至全部顧客都要送去竹篙灣。

年輕人打針的個人邊際效益近乎零,他們本身因疫症而死亡的機會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相若情況,加上停課對年輕人的各項成本,「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甚至停課的成本效益計算是如何得出來?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至今本港已錄得140宗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個案,由最初2宗源頭感染個案在社區蔓延,至今出現最少3條兩代或以上的傳播鏈。希望市民配合社交距離措施,停止不必要聚會。

與深圳合作,防守可加強,與內地也可增加互動,打通連接渠道,經濟民生在這一兩年裏藉深圳的規模求有所救援。香港再不改變,將會是大禍臨頭,悔之晚矣!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香港要與內地免檢互通,必須爭取與內地防控要求一致,絕對不宜另設一套做法。

與疫並存是一國棄守,清零是一國嚴守。二者是相互衝突。前者是準備禍延他國,後者是自救救人,只有多國清零才可全球逐步清零。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接受秦玥專訪,續指港大的主要目標是要創造一種文化、一種氛圍、一種環境,怎麼樣令好的學者到港大來能做好的學問,靜下心來不被其他東西干擾,這一點講起來很容易、但不容易做到。

社會上就是有一部分人,無論怎樣威逼利誘都堅持拒種。如果到今年底,情況還未有改善的話,不排除有些國家會用強制的手段,要求人民接種疫苗。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染上新冠肺炎後患上心肌炎的機率高達16倍。雖然不斷有接種疫苗後患上心肌炎的個案,但整體不及感染新冠病毒般高。顧小培博士教你,如何避免感染Covid-19同時,減低疫苗副作用。

有傳媒報道,以色列官方數字顯示新冠疫苗的效用沒有宣傳中高,可是傳媒真的看懂了那些資訊了嗎?不同年齡層中的接種比例,又如何影響着我們看待疫苗的觀感?

港大研究疫苖進展理想。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表示,有關疫苖溝針的研究顯示是安全,同時會研究向一些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接種加強劑,未來一年是抗疫的關鍵時刻。

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表示,第四波疫情基本結束,社區沒有新冠病毒流傳,不擔心9月開學會引起新一輪爆發,香港長者接種率偏低宜盡快接種,希望10月可以達到群體免疫。

7月底開始,政府亦安排了「即日籌」供70歲以上長者毋須預約便可以接種疫苗的措施,希望加快長者接種疫苗並得到適切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