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是文化的紀錄,也是歷史的沉澱。何培斌教授認為,建築並非單純的蓋房子。一個時代的建築,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大與故宮博物院合辦「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展覽由2023年9月16日起至2023年11月5日於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行。
日佔期間,日軍在港島寶雲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用來供奉日軍亡靈,工程未及一半日軍已投降,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忠靈塔炸毀。因此,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文物,便僅得現時九龍醫院的慰靈塔。
兩位六七當事人嚴浩、鮑起靜對談,他們反觀自己當年和時下年輕人的行為,認為青年思想都是較為偏激的。總結經驗後,大家都要放下成見和偏激,客觀地看待歷史上中國的發展,社會才有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陳寅恪決非無聊下流之輩,也不是什麼「考據癖」、也沒有什麼「處女情結」,他研究楊玉環的處女問題,是為了論證唐朝的婚禮制度、李唐皇室的血統家風諸問題。
殷人尚鬼神,每事皆卜問,商王室不管征戰、風雨、疾厄等,都要祈求神明指示。而這些刻在甲骨上的卜辭,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到底它如何見證漢字的演變?又如何反映三千年前上至天文,下至農耕、曆法、醫學等等?
建築,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置身於繁華熱鬧的香港地,從公共房屋、歷史建築,到環保建築、公共空間,再到近年大熱的西九文化區,你是否也曾了解過這些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此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打破傳統史家以人物和斷代為中心的研究方法,首倡以「大歷史」的宏觀視角觀察歷史,但其缺點是過分重視技術層面的因素,在摒棄意識形態之餘,將道德和人情都拋棄了。
李時敏年幼時隨父母從澳洲移民香港,1933年在荷里活美高梅公司電影飾演配角,相信是香港甚至世界首位男性華人在荷里活拍電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蔣介石和蔣的第二任妻子陳潔如的關係。
18世紀英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但等到1840年才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最終,這段百年不遇的變革,成功是日本1856年的明治維新,1861年取消農奴制度的俄羅斯帝國,但國力已強是美國。
對埋首歷史探索的學者而言,「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乃至「為勝利者而寫的」這些「目的論」、「結果論」及「功利論」,相信都不會認同與採納。看中國歷史學問的優良傳統便知道。
蕭國健教授指出,自秦代起,香港地區已納入中央王朝管轄,並以漢代的鹽業、唐代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轉站、宋代的採珠業,再到明清陶瓷業與近代的轉口貿易為例,點出香港地區的建置重心。
誰是香港首位華人高級警官?很多人都會衝口而出說出答案:「李君夏!」這個答案只答中一半。李君夏是首位華人警務處長,但香港史上第一位躋身警隊管理層的華人,另有其人,那已是1882年的事。
驀然回首,甘廼廸處身的,是一個大時代。甘廼廸上任的時候,正當是冷戰的高峰,而甘廼廸當年的競選口號是:「這就是就偉大的時刻」(A time for Greatness)。
在一個崇尚即食麵文化的時代,人們沒有耐性靜下心來多讀書,尤其多讀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書,往往習慣跳過用自己旳頭腦分析和思考的過程,直接得到答案。讀歷史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懂得換位思考。
最近維多利亞港兩隻黃色的小鴨剛退場,接踵而來是龍舟競渡,促進消費的鼓聲。這個悼念屈原的方式還算有點正面,可是愛國悲情的渲染,面對當前的社會狀態,還須有所節制。
從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其「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是矢志不渝的指導力量。早在1963年中大以聯合大學之姿成立前,這項知識教育的計劃就已經存在。
幾百年來,潮人漂洋過海到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哪裏有機會能生存發展,就到哪裏落地,融入當地社會,形成「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海外潮人與潮汕家鄉人口相近的獨特現象。
10位校友畢業後在社會工作,各有建樹表現。工作崗位性質不必相同,卻有相同一點:繼續文史探研,出版看來甚至跟本身工作性質無關的著述;從而見出新亞文化傳統的一致性與綿延。
十九世紀的香港,誘拐婦孺、迫良為娼、販賣人口的事情時有發生;另方面是很多棄嬰為私生,母親或為娼婦,或因貧窮無力照顧,被迫遺棄嬰兒。香港的天主教會收養很多棄嬰,後來棄嬰院變成了學校。
鑑古知今,香港面對當前的考驗必須審時度勢,及早放下鬥爭意識,化解人民內部的矛盾。以法令的震懾收拾殘局或有一時之效,但長治久安必須從理順民心着手,秦朝衝鋒陷陣的前車之鑑,實在不容忽視。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奇生教授認為,楊天石教授在非常時期都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十分難能可貴。他以「中國知識分子最後一代通才」來評價楊天石橫跨文史哲的寬廣學術視野。
近日在舊書堆裏發現一份很特別的香港舊報紙《中西日報》,報紙內容從新聞版到副刊,都是中英雙語對照,這在香港報業史是獨一無二的。創辦人是有香港報壇怪傑稱號的任護花,報紙日常工作則交由兒子任忠章負責。
在充分發揮中國優良的崇文傳統及祥和力量的同時,也要凝聚中華民族的綜合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化解各種歷史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建立論述話語權,把中國傳統的祟尚和平精神向全世界宣揚。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