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偉

陳家偉

陳家偉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學校位於大埔大元邨。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台。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陳校長對資優教育、品德教育、中國文化及照顧學習差異有豐富的經驗。陳校長不單樂於學習,不斷進修,更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專欄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為什麼燕子要超速疾飛?原因是燕爸和燕媽都要「為口奔馳」。(Shutterstock)

疾飛的愛

白居易的《燕詩》膾炙人口,讓我們知道父親和母親愛子愛女是無私奉獻的,作者也批判那些有毛長翼忘本的子女。

琴以養性,棋則可以養智。(Shutterstock)

玩能生智

玩能生智,玩能增加生活的情趣。琴以養性、棋以養智、書畫以言志抒情,偷得浮生,來一首音樂、下一盤棋、寫一手書法、賦一首詩,不亦樂乎?

作者與紫薇(左)合照。(作者供圖)

山邊的紫花,潤物細無聲

怎樣去總結何紫的一生成就呢?「兒童文學家」已太窄了,「青少年讀物出版家」也許較接近一點,但我相信香港上世紀最傑出的文化人、出版人應當之無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確可以是一個總結。

阿濃文字的魅力

阿濃是香港文壇的傳奇,由1970年代《華僑日報》時期的專欄「點心集」開始至今已60多年了,但他的創作仍然源源不絕!

書展期間,愛書人、文青、小孩、家長、青少年、銀髪等都可以各有所得。(Shutterstock)

不能錯過的第一課

久違了的「香港書展」終於可以在今年的暑假舉行;為了隆重其事,各大小書店和出版社都把握最佳檔期,日以繼夜努力,推出琳瑯滿目的新書,所以最近的新書已令人目不暇給及。

老師、校長如何善用中華思想來管理學校、教育學生?(Shutterstock)

治校如烹海鮮

教育孩子和經營學校就要「如烹海鮮」,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魚小魚、海蝦河蝦、蜆蠔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鮮味來。

崇禎先刺斃昭仁,正準備向長女長平公主下毒手。(周金毅攝)

談帝女 說崇禎

崇禎皇帝實值得詳談──他是《帝女花》的主要角色,當年由大老倌靚次伯演,不作他人選。我們愛中國文化的人也要感謝劇作家唐滌生把這段歷史搬上粵劇舞台,將之藝術化,才能流傳於世。

Dad, although your love is quiet, you are great, I love you.(Unsplash)

隱藏的父愛

父母也許本質上是不同的,乾道尚勤,坤道尚德,但都是孩子一生的守護天使,一對翅膀,讓孩子成長高飛。

雅典的布景、精緻的戲服。

《帝女花》2023──曲高和眾之作

今次《帝女花》是紀念公演65周年,把上世紀50年代的《帝女花》現代化、專業化、藝術化⋯⋯我覺得新的《帝女花》恰到好處,適合更多年齡層的人士欣賞,做到雅俗共賞、「曲高和眾」的境界。

據報今年有91%的家長獲派首三志願。(Shutterstock)

花落誰家

每年小一派位之後,不代表塵埃落定,有些家長還是力求最好,被派首選、次選、三選的91%的家長仍會抱「人望高處」的心態,「不妨一扣」。

小三及小六的學生更要在7/6及8/6 兩天參加全港性系統評估,部份學生要參與中、英、數三科不同範疇的評估,可謂百上加斤。(Shutterstock)

孩子,加油啊!

「為什麼要讀書?」一道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新中國的周恩來總理答案是「為中國崛起而讀書」,他心繫國家,奮鬥不息,他是偉大的總理,是我們的榜樣!

文字是知識傳遞的載體,也可以通過閱讀汲取前人的教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Shutterstock)

除四害

猛虎、巨蛟、惡人、毒草都要根除,人心才會安穩,社會才會安寜。但人的惡習甚多,但萬惡「懶」為首。嗚呼哀哉!「懶根不盡除,難有好人生」。

這些年來,「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進級至「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而SEN 的類別增加至9類之多,佔總學生人口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多,只視乎如何界定。(Shutterstock)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

愛恩斯坦、梵高、貝多芬、李白、李小龍都是公認的天才,但其實也可視他們是瘋子。他們或是自閉或是情緒過度澎湃(Over excitability)或過動(hyper activity)等。

偶爾有機會和母親喝早茶是愉快的。(作者供圖)

早茶

早茶,是我和媽媽共處的美好時光。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多分鐘,總是匆匆忙忙的。

好逸惡勞雖然是大部分人類的表現,但不要得。(Shutterstock)

萬惡懶為首

中國人以農立國,以「勤」為生存、繁衍後代最必須要有的素質。懶惰則是萬惡之首,也是人類的主要劣根性之一。

位於大埔棟樑路的環保園是非一般的大型學校建設,很值得推廣。(靈風中學圖片)

綠色空間,花樣年華

我看到這個3000平方米的耕種地,大樹茁壯,花兒挺立、果實纍纍,不禁覺得香港的教育是滿懷希望的,無論是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香港的學校的資源總不缺,只缺了一些有心有力的園丁!

孔子愛弟子,有時候更情同父子。(Shutterstock)

孔子教子

許多人對於孔子如何教導自己的親兒深感興趣。《論語》的〈季氏篇〉第13章就有一次十分有趣的記錄。

世界70多億的人口中,其中有15億人會使用英語。(Shutterstock)

為什麼要學英文?

學習母語是自然的、重要的、容易的,但學習外語也同樣很重要。香港700多萬市民對使用英語並不會感到陌生,運用英文或操流利的英語能擴闊個人的學習領域。

《岳飛之少年時代》值得中學生閱讀,讀書不一定只求功名呢!人生可追求更高的價值。(Shutterstock)

少年十五二十時

最近教育局拍了一輯《少年頌國慶》的短片,由香港多間中小學合作,以中華文化展現梁啟超在1900年寫的《少年中國説》。「英雄出少年」,但英雄和人才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誕生的。香港的下一代,要把握時間。

孔子的學問非常深厚。(Shutterstock)

孔誕說孔子之偉大

孔子長壽,享年七十有三,一生努力不懈,15歲便有志於學,至70歲更達至「從心所欲不踰矩」、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孔子是至聖,也是萬世師表,值得我們學習。

皎皎玉蘭花,不受緇塵垢。(Shutterstock)

蘭花

中國人愛蘭花,我也愛蘭。君子務本,寵辱不驚;生於深谷,自開自放,是一種自信的優雅,是一種為仁由己的自信,令人倍加珍惜!

羅漢松價值不菲。(Shutterstock)

與佛有緣的羅漢松

我校有一株小羅漢,修剪成半圓型也很漂亮,旁邊還種有一株沉香樹,更是珍貴。劉禹錫的《陋室銘》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說「校不在大,有樹則馨」呢!

優質的教育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Shutterstock)

小學唔谷幾時谷?!

理想的學校應旨在成就每一個孩子,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以實踐有教無類。學校的老師應具有信心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到每一位孩子擁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做一間家長都滿意的學校。

《蘭亭序》獲喻為「天下第一行書」。

國之瑰寶──《蘭亭序》

大家推舉王羲之為《蘭亭詩集》作序,於是微醉而大樂的王羲之便即席揮毫,寫了362字的序文,以記錄當天的雅事,及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覺。那篇驚世的傑作、千古不朽的書法就是如此誕生。

韓信若真的起兵謀反,江山會落在誰人手上,仍是未知之數。(灼見名家製圖)

説韓信,談感恩

韓信是個傳奇人物,值得大家去多點認識和了解他的為人和經歷,許多成語、諺語、典故都與他有關。他的少年、壯年和晚年先後經歷了秦亡、楚漢相爭、漢的建立,可謂風雲變色中的叱吒風雲人物!

香港故宮選址之佳,已非一般博物館可比擬。

故宮文化,不容錯過

北京故宮博物院固然值得前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不容錯過。這個博物館確是中央政府給香港一份珍貴的大禮,令到中國其他省市無不羡慕。

作為學校,培養學生群育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家與國、學校與組識只是一盤散沙。(梁省德學校圖片)

一年易過,把握時間

今年,我送給畢業生每人一張小書籤,希望物輕情義重。書籤上寫了8個字──「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也希望讓所有梁省德的同學都追求這個目標奮鬥!

作者與梁錦棠師父合照。

一位葉問詠春傳人

梁錦棠拜葉問弟子梁相為師,到1969年便得師父認可下開始業餘私人授徒,2010年成立詠春梁錦棠國術中心。梁師傅説詠春功夫很重視武德,習武為強身健體,在必要時出手止武!

擲鏢前一定要氣定神閒,專心致志,才能擲中紅心。(Shutterstock)

飛鏢遊戲與中國文化

在香港,打桌球和擲飛鏢都屬不討好的活動,一般人都敬而遠之。不過,擲飛鏢的要求也接近射箭,後者卻受到社會認同,無論奧運或冬奧都是比賽項目,也是中國傳統以來非常重視的技藝。

鄭柏禮希望創造出一個世界健力士紀錄,證明困難是想像出來的。

盲扭精神

鄭柏禮致力推動「盲扭精神」。他希望創造出一個世界健力士紀錄,證明困難是想像出來的,只要有合適的工具,正確的方法,不怕嘗試,不輕言放棄,就會成功。

故事的主題思想是挑戰極限,超越不可能。(《壯志凌雲之獨行俠》劇照)

極限

最近電影Top Gun續集《壯志凌雲之獨行俠》大獲好評,票房大收。我屬較遲看的觀眾,看後有一點感悟。

鵲鴝是香港常見的留鳥。

校鳥

花草樹木雖美,但無聲無息;缺乏動感,但只要有了雀兒到臨,便多了聽覺和視覺的享受,聲音和動態的美。

筆者(左)與兩位作者合照。

生死一瞬間,仁醫出書傳承創傷學

伊利沙伯醫院的李建恩醫生(Johnny)和鄭敏樂醫生(Mina),在3年前開始籌劃出版一本有關嚴重身體創傷的書,此書內容極之豐富,總結了香港過去20年的本地經驗和實踐,更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術。

雀仔花雖然細小,又不矜貴,但它不因小而自卑。

向大自然學習

植物是值得人類學習的:它們大都正直、向上、向善。多年來有人愛梅花、有人愛紅棉、有人詠竹,記情託志,也很有意思。寒梅傲雪、夏堇耐熱,各有千秋,相得益彰,我向兩者致敬!

本來醜陋乏味的護土牆,穿上了綠色的外衣,令人讚嘆不已。(作者提供圖片)

談虎説放榜

周三放榜在即,數萬考生多會心有忐忑。放榜後必有人得意,也必有人失意。送一時失手同學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17、18歲的少年人,希望在明天。

園池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如榆樹、柏樹、九里香、花瓶樹,林林總總,令都市人眼花瞭亂。

鬧市中的園池

南蓮園池的面積有3萬多平方尺,在香港而言,已算是很大的園林了,它可算是志蓮淨苑的第二期,兩個地區是相連的,而且是依照中國建築的中軸線設計,淨苑和池園是連成一線的唐代建築設計!

譚傑志神父旅居意大利近20年,在意國當司鐸。

天地人和

《天地人和》是一個平台,透過譚傑志神父書畫篆刻和神修拾穗(spiritual reflections),來一次心靈之旅(spiritual journey),或許你有另一番體驗和感悟。

《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發布會於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難得請到六大傳人的代表到場交流。

葉問詠春

葉問在1972年因肝瞻病逝,2022年是問公逝世50周年紀念,我知道李家文博士將籌劃各項大型的活動,希望讓中國的武藝詠春能進一步發楊光大,我們要拭目以待呢!

作者在廖孖記腐乳店前合照。

Discover HK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大城小區──深度探索西九龍」體驗非常成功,學校也可以參考路缐,自行帶學生前往不同富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及地標參觀。

朱鳳嫻說今次有機會執導有關自己成長的故事,可説「死而無憾」。(電影《一路瞳行》海報)

現身說法,一路瞳行

香港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和演員,香港演藝學院實在居功不少,無論電影、舞台劇、甚至粵劇等領域都有其歷屆畢業生的身影。

每當家長們在大門前送別孩子,一聲聲溫馨的叮嚀總是不絕於耳,讓人覺得份外窩心。(Shutterstock)

孩子!加油!

唯凡事恰到好處便可,過猶和不及只會物極必反。近年社會上有所謂「虎媽」、「怪獸家長」的現象出現,實在可悲。

梁非同只有26歲,可以擔正正印花旦是不無道理的。

粵劇常情.梨園新星

梁非同的父母並非梨園老倌,卻對粵劇有說不出的興趣。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既是學院派,也算是紅褲子出身,勤奮努力,相信一定做到「終日乾乾」。

文學者,人學者也;所以我認為人皆要讀一點詩才是呢!(Shutterstock)

為誰寫詩,為誰讀詩?

因為文學即「人學」,文學能啟發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志向,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要先讀,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它正是其他四經的基礎。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