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華

彭智華

香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從事教育31年,擁有中外教育及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香港大學輔導碩士課程實習工作坊導師。同時,亦為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榮譽顧問、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榮譽顧問。 於2005年成功研發《9S®全腦開發九攻略》,讓教師及家長更能為學童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特別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更能奠下良好的基礎。於2009年,《全腦開發九攻略》論文更獲第二屆中華婦幼健康大會評爲優秀論文一等獎。
當發現學童有一些不良行為時,大家是否應該責罵、甚至作出懲治呢?(Shutterstock)

減輕學童壓力的配套

由於社會已從商業社會蛻變至人工智能的年代,不論日常生活或工作類別都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勤有功,但戲也有益,整個社會需要為下一代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或工作崗位,容讓學童看到未來的多元性及青雲路。

究竟是否現代的學童太脆弱,擁有「玻璃心」而未能面對壓力呢?(Shutterstock)

深入解讀學童的壓力

絕大多數學童都是開心愉快地學習及生活,但有學童因家庭背景或經濟條件,或個人心理素質問題而產生心理困擾,值得所有人士及早關注他們的問題。

到了工業4.0,人工智能是其中的重點,一般傳統的商業模式都不斷被取代。(Shutterstock)

面對AI必須改變的觀念

當世界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年代,不論是正在做工作或是退休人士,還是家長或是青少年,都需要明白社會觀念必定隨着科技革新而變改,及早做好準備,令到自己、家庭及工作環境都於容易控制的狀態!

當我們面對混亂或不如意的事情時,有爭執以外更多的應對方式嗎?(Shutterstock)

面對混亂局勢的心態

大家需要增強運用同理心的原則,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以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可以減少在溝通上的磨擦或之後所引起的問題,從而促進溝通的效能及改善關係。

當一件逆境碰上了正面的解決方案,就形成了正面的循環。(Shutterstock)

窮困激發起的心智

筆者不經不覺已任職教育心理學家30年,現在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可能並不是在大學或專業訓練所獲得的,而是自己從眾多成長經驗中積累應有的心理素質,才可以承擔更多重任,希望大家面對逆境時,可以積極面對!

當自己面對人生不同階段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相處遇上分岐時,應用「3210」尺牘做出更好的決定。(Shutterstock)

應用3、2、1、0的思考尺度

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大小事,我們都可以活用「3、2、1、0」的尺度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或對於不同事情作出合適的對比,從而讓自己的内心矛盾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或與和不同對象較易達成共識。

香港現時平均每班最少有一位確診自閉症的個案,數字仍持續攀升。(Shutterstock)

自閉症無得醫的謎團

現時,香港的自閉症個案持續攀升。縱然在醫學角度上,自閉症是「無得醫」,但教育者應適當地調節教育重點,把學習或適應的任務分拆成數個小任務,幫助孩子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現時教職員人手短缺嚴重。(Shutterstock)

積極面對教師流失的影響

近年教師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因此,不少學校需要使用僱用非檢定教員許可證,以聘請准用教員。但年資較輕的教師在課室獨自管理學生秩序,可能會感到較爲吃力,未能有效處理學生需要。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校園裏如何處理「口罩的疑惑」呢?(Shutterstock)

戴與除口罩的疑惑

解除口罩令後,正好是鍛鍊社會大眾包容接納的能力有多高!不過這種情況也剛好讓大家學習互相理解和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論是否佩戴口罩都是合法和合情理的,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的選擇呢?

遇到有人心理未適應復常生活,要多點包容。(Shutterstock)

香港疫戰後的重建

大家現在看似已經復常,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但有些經歷是不能復常的,如已離世的親人、四散的朋友、已無業的生活、倒閉了的公司及嚴重上網成癮的學童,造些問題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真正處理,需要大家互相包容。

實體報紙及書本的内容往往經過專業編輯審核,内容及文筆有素質保證。(Shutterstock)

必須重拾閱讀實體報紙

21世紀最令教育界擔心的事,就是學童終日沉迷於電子媒體,荒廢學業;現今社會,不論是課本或日常資訊都是通過電子渠道,為了減少或推遲學童上網成癮,應及早讓他們嘗試體驗返璞歸真,閱讀實體書及報紙。

放榜的一刻就彷如決定了往後幾十年的人生路向。(亞新社)

模擬放榜的重大意義

相比公開試的臨場表現,放榜日對於學生們來説更是重大日子。模擬放榜為學生提供了十分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更加能夠了解自己面對放榜的流程及心理變化。

強調紀律的標準同時,亦絕不能忽視子女在身心的個別差異。(Shutterstock)

管教的紅綠燈 

大家在揣摩管教準則時,可以參考馬路上紅綠燈的概念;當行人見到綠公仔人像過路燈時才可橫過馬路,紅燈便要停下來;路上的車輛也要遵守交通燈號,才可以使大家有秩序及安全地生活。

學童在使用科技的同時,必須掌握一些實用而具體的心理技巧。(Shutterstock)

科技與心理的矛盾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

將來完全沉浸於元宇宙的空間,學業問題將會更嚴重。(Shutterstock)

不能獨留子女在元宇宙

法例訂明家長不應獨留子女在家中,其實獨留子女在元宇宙的危險也一樣!不論因為忙碌或沒有興趣參與電子世界,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只會更疏離,而子女沉迷的可能性就會更高,因為他們在迷途時找不到引路人。

隨着元宇宙這個概念普及,我們需要盡快把這項新科技融合我們日常生活。(Shutterstock)

及早認識元宇宙

如果教育界能夠及早認識元宇宙提供教學,發揮可控的好處,學生亦能夠通過新科技學習,與時並進,增加學習效率,並以歡樂、有趣的方式進而開闊他們的小宇宙。

青少年除了解自己的家鄉外,更應該要了解大灣區的工作機會。(Shutterstock)

引導青少年認識大灣區

雖然大家可能很着急青少年融入大灣區,但也不適宜使用強硬的態度。吸引青少年了解大灣區,可以先從普羅大眾的吃喝玩樂開始,然後再深入了解文化及歷史。

當孩子抗拒到戶外曬太陽或害怕蛇蟲鼠蟻,因而降低接觸大自然的生活體驗及從中所得到的樂趣。(Shutterstock)

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請從他們年幼時開始,讓他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克服一些心理上的恐懼,擴闊他們的心靈空間;更需要引導他們解決不整潔或不衛生的問題,自小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孩子作為家庭成員,從小應該有意識盡自己的責任,習慣分擔一些能力所及的家務,是成長的黃金機會。(Shutterstock)

必須承擔的責任

在看似簡單又重複的家務上,應在生活上不同的小細節讓孩子盡情參與,希望家長可以引導子女撥出時間,參與家庭任務,累積應有的責任感!

大家可以尋找一些心理學技巧,既幫自己放鬆,又可以協助身邊的人減壓。(Shutterstock)

苦難中的反思

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當頭,令人不禁無奈及徬徨。在21世紀面對政、經、衛等考驗,除了自己及家人做好求生準備,更應互相鼓勵而不要責備,釋放心理壓力。

無論小學或中學生,這次疫境給予的人生考驗絕不是一般人能給予過來人的參考。(Shutterstock)

疫情下刻不容緩的心理輔導

縱使第5波疫情很快緩和,因疫情曾引致的情緒困擾或已破裂的關係也不會輕易消失,不論成人或孩子,都需要更關注自己及親友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強的抗逆措施。

面對網絡世代,家長不能亦不需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如何主動又正面地引導子女善用及駕馭電子工具?(Shutterstock)

突破孩子沉迷打機的困局

當學童因為網上學習而熟習了電子產品,導致很多孩子在課餘仍不願放下電子產品,甚至出現沉迷打機的狀況,令家長十分頭痛,家長該如何是好?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電子產品呢?

學校推行情緒教育課,可讓學生更了解自己,鍛練解決問題。(灼見名家圖片)

情緒教育的意義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仍欠缺情緒教育的概念及課時,能夠讓孩子認識個人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學習接納及調節情緒的高低起伏。

家長使用體罰會變相向孩子宣揚以暴力行徑來解決問題。(Shutterstock)

解開體罰的迷思

體罰雖然可能有立竿見影的快速成效,一般在體罰孩子後他們都有機會立刻變得聽話或改變行為。可是體罰孩子也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策略,當沒有了太陽,立竿都沒有影。

家長必須因應子女成長的步伐學習相對應的價值觀,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良好的家庭教育。(Shutterstock)

克服家庭教育的難題

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良好的教導,就能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從出生開始,家庭教育隨時隨地都存在,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回歸中國後,也必須學習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及處事方式,香港人應如何平衡回歸前後的心態呢?(Shutterstock)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當發現有愈來愈多學童自殺時,需要所有教育界及社會人士集體努力,為下一代加強心理支援。(Shutterstock)

降低學童自殺必須注意的事項

新學年開學至今兩個多月,接連發生了超過十宗學童自殺事件,情況實在令人心痛;當大家在堅持防疫的各項措施時,也必須同時關注如何降低學童的情緒困擾及防止學童自殺。

學校及家長可以為孩子製造有勞而獲的生活經驗,例如在學校打掃清潔、安排做家務等等。(Shutterstock)

不勞而獲的危機

家長不要誤會免卻子女做家務便會有較理想的學習成果,反而因為在家中有勞而獲,才會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及歸屬感。

失眠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心理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兩大類,心理因素比外在因素較難解決,但卻是失眠的最核心原因。(Shutterstock)

失眠與催眠

睡眠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進行的,失眠會使人持續困擾,催化睡眠是自己增加睡眠數量及質量的方法。另外,大家亦可向註冊催眠師學習正統的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睡眠狀態。

當我們增加自己的適應能力,便能擴大真正的舒適領域。(Shutterstock)

盡快走出Comfort Zone

人類追求舒適的生活可以說是無可厚非,但我們現今的生活可能使大家很安逸,令我們缺少面對生活上的鍛鍊或考驗,而導致愈來愈重視眼前的舒適感覺,長遠反而收窄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孩子若需要面對環境上的重大轉變,家長就需要加倍留意。(Shutterstock)

開學大挑戰

今年的開學更有新的考驗,疫情已維持了超過一年半,還有人事變動的問題。縱使是返回原校的學生,也有機會產生不適應的問題。

香港隨着兩年前的社會事件及近年的政治改革,大家可能又再聽見身邊有人已經或打算移居外地。(Shutterstock)

反思移民的衝擊

香港百多年來成功之處,就是不論貨物、資訊及人手都可容易及自由流通,但願各位香港人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大展所長,開心愉快地生活。

家長可以安排子女進行一些社區旅遊。如可嘗試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如電車、輕鐵、纜車、渡輪等,每次前往一個新地方;也可以到訪大自然、博物館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Shutterstock )

善用疫情中的暑假

家長及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是社交及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弱的一群;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在停課後在家中有良好的表現,可能只是假象,因不需面對社群或測考的要求;當他們在復課後,就需要面對重重難關。

讓孩子下課後去託管班,是香港普遍的生活型態。(Shutterstock)

課餘導師的非凡任務

雖然托管導師的入職條件不高,但他們的實際工作卻有一定的難度。家長雖然不難找到媬姆或鄰居協助照顧孩子,但那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當他們有學習或情緒上的困擾時,即使是有專業教學資格的教師都感到棘手。

考試對莘莘學子可能是上學的夢魘,甚至有人會因為害怕考試而放棄學習業。(Shutterstock)

解構考試背後的意義

考試固然是困難,但亦是人生中必定要面對的挑戰,考試的分數不代表人的好壞,學會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考試分數更為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或許不願看到他們做家務有任何意外。(Shutterstock)

必須承擔的責任

讓孩子分擔家務並不是「他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家中的事務應該是家中每個人的責任,孩子作為家庭成員,從小應該有意識盡自己的責任,習慣分擔一些能力所及的家務,是成長的黃金機會。

兒童玩煮飯仔、醫生病人等玩具,能夠與人產生互動,不單止有視覺的刺激,還可訓練想像力。(Shutterstock)

提供玩具的迷思

很多玩具不需要用上金錢便能夠得到,提供玩具的最終極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引導子女自製玩具或遊戲,發揮創意及智力。

溝通是雙向的,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理念有利於整體關係的建立。(Shutterstock)

非暴力溝通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通常比較內斂,對於描述個人感受、表達內在需要、提出請求都不太在行,而這些正正就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所提出的各步驟,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

五倫是華人社會間的人際關係的核心,亦會透過對別人的稱謂中呈現出來。(Shutterstock)

稱謂何價

家長需要了解到子女學習稱謂的意義,也需要分析日常稱謂對孩子的影響,亦要思考在家庭中培養他們的文化是傾向西方還是東方,因而決定採取什麼稱謂。

平民百姓在電視看見火箭再次升空,在天際劃過一道雲狀的痕跡,真的會為人類在太空的「壯舉」感到自豪嗎?(Shutterstock)

太空探索的反思

雖然太空探索在賬面上花費了上兆元的金錢和小動物的生命,但帶來的文明進步效益,是不可以輕易用金錢來衡量的。

成功的感覺比一剎那的客觀成功更重要,更需要教師及家長重視!(Shutterstock)

成功與成功感之別

成功感與成功最明顯的分別,成功感是我們自己個對成功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挫敗感亦是如此,與客觀的標準沒有必然關係。

為了增加子女點算的動力,家長需要留意選用數量比較多的物品,既有考驗點算的能力,又可鍛鍊耐力。(Shutterstock)

盤點家中物品

一項可以在特殊又漫長的假期,大家在家中與子女一同進行的益智活動,還具有多元化的學習元素,就是進行年度盤點家中物品。

「管與教陰陽」之說只限於概括科室哲學的層次,教導特殊學生的學問某程度上仍取決於教師每天微觀的教學操作。(Shutterstock)

課堂上的管與教

教師應該怎樣平衡班房裏的「管理」和「教學」呢?本文將探討管教不同學生的大原則和小技巧,以及管與教之間的微妙關係。

究竟人生的劇場可以往那一個方向發展呢?就要看我們是否願意以積極的態度,編寫自己的劇本,收看自己想看的劇情!(Shutterstock)

戲劇與人生

究竟是創作戲劇者,是根據人生經驗來寫劇本,反映人生的眾生相,還是純粹天馬行空地創作劇本,脫離現實呢?究竟戲劇與人生有什麼關係,有什麼意義呢?

家長可以積極引導子女透過網絡世界瀏覽益智的資訊,如觀看益智的短片。(Shutterstock)

引導子女駕馭資訊科技的要訣

現在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都實施網上學習,透過網上發放不同科目的材料,讓學童能夠接收到老師的筆記、習作,甚至視頻教學,期望學童可以維持學習的機會,究竟網上學習有沒有副作用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