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鄧兆鴻

退休小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碩士。1971年入職,1985年任校長至2005年退休。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教授課程包括:學校行政、課程發展及管理、擬任校長培訓課程、中層管理人員行政課程、訓導及輔導人員培訓課程等。研究興趣包括教師教育、學校行政及發展、學生輔導工作、素質保證等。教育評議會創會會員、執行委員;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創會主席。曾任香港教育研究學會周年研討會籌備委員會委員、香港教育行政學會執行委員、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理事兼教育政策委員會主任、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第五,六屆委員等。退休後頗沉迷於中國文化藝術活動。

21世紀孩子面對的挑戰
作者:鄧兆鴻2025-01-06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從篆書到瓦當
作者:鄧兆鴻2024-11-28
春秋戰國時,書體可摡括分為五個系統:齊、燕、晉、楚、秦,主要是依據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統。各諸侯國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出來,所以都延續着西周文字的體系。
規矩與自由
作者:鄧兆鴻2024-10-25
今日的學生,與人相爭、挑戰權威、只看自己的要求,沒有理解要求是否合理及可接受,總以「這是我的自由」為爭辯理據。但什麼是自由?
《柏克萊的日子》──時代的衝擊
作者:鄧兆鴻2024-09-17
劇中人冰釋前嫌後一句「對運動無悔」、戈夫對從火熱的運動中淡出的解釋是「把小島還給海洋」,這當是編劇的心聲吧!
黃河第一橋
作者:鄧兆鴻2024-08-12
橫渡黃河自古都不容易,早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蒯57年)時為了進取河東,便在山西蒲津以連舟作為浮梁以便進軍,時稱「河橋」。到清光緒時,因運輸需要,由德國人承接了建橋的工程,建成中山橋。
畢業禮有感
作者:鄧兆鴻2024-07-04
孩子們在整個環節中的表現,囑咐的、承諾的,都表現出踏實、尊重、誠懇、負責的氣息,着實的使人相信孩子的言出不悔。
武漢學習團事件有感
作者:鄧兆鴻2024-05-23
從武漢學習團事件看,最大受害的是學校,事件令學校深度困擾,既要成立調查委員會,亦要向學生分析、向家長匯報,要安定教職員情緒,亦要重整學校聲譽。有幸的是,事件促使學校團結一致,師生同心,面對挫折而堅持。
媽媽不好,打他!
作者:鄧兆鴻2024-04-11
今時的父母,不單溺愛子女,也無視子女的不當行為,儘管孩子行為惡劣,父母總是視若無睹,不加制止,以為這就是愛。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是社會的一份長期負擔,是以父母的教導是如何的重要。
王羲之與帝王的書法
作者:鄧兆鴻2024-03-01
現今學習書法比古人容易,主要原因是範本很多而且印刷精美,唯古人書寫的機會多,今人有機會書寫的時間不多。
「為顏常山舌」的杲卿與剛正不阿的真卿
作者:鄧兆鴻2024-01-17
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有言:「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孩子在怎樣的環境長大才會安全快樂?
作者:鄧兆鴻2023-12-05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先決條件是有適當的教導,教導孩子不是一遍兩遍,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覆,到孩子完全掌握,家長才能作出要求。現今世代已這樣困苦,就讓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吧。
魏晉風流──王羲之與蘭亭修褉詩集序
作者:鄧兆鴻2023-10-26
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竟未有一紙真跡存世,所見均為雙鈎、摹本,但學書者均以之為大宗,天下第一行書的複製品多達百餘種,可見追隨者眾,純從書法而論,既是極品,真真假假並不能減退蘭亭的價值。
秦、漢的簡帛書
作者:鄧兆鴻2023-09-22
簡帛書的發現,不單大量補充我國歷史文化的缺佚,也顛覆了文字演化的認知,由草而行,行而楷的篆隸草行楷演變過程。
先秦的文字書法
作者:鄧兆鴻2023-08-03
秦統一後,禁止了六國與秦不同的文字,再規範及省改成小篆,李斯的泰山、嶧山及琅琊刻石是其中的典範。發展到漢代則個別發展,各具特色。
帝女花65年
作者:鄧兆鴻2023-06-21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流水──李蓬蓬與唐琴九霄環佩
作者:鄧兆鴻2023-05-09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華期間,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聽古琴家李蓬蓬以唐琴「九霄環珮」撫奏的《流水》,撫琴後李蓬蓬更把《流水》的曲譜送給馬克龍。「九霄環珮」和《流水》到底有什麼來頭?
中國繪畫的歷史源流
作者:鄧兆鴻2023-03-22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的鼎盛期,由於統治者的偏好,國家設立畫院,宮廷繪畫盛行,左右了民間繪畫觀念和風尚,宋徽宗更把「畫學」列入科舉,畫家通過應試入宮為官。
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作者:鄧兆鴻2023-02-13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書法是一種修養,以線條的起伏、潤燥、粗幼、曲直、斷續以傳遞個人的情感、思緒。
中國文字的雛型
作者:鄧兆鴻2023-01-03
專家多認為良渚符文或許是商代甲骨文的先驅,是中國文字的雛型,它們有什麼特色呢?
書法──蘊含豐富華夏文化的藝術
作者:鄧兆鴻2022-11-22
書法是藝術,蘊含豐富的華夏文化,有儒家的平和中正、道家的飄逸逍遙、佛家的空靈自在。
戲曲的功能與文化價值
作者:鄧兆鴻2022-10-13
傳統的戲曲除了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更多的是英雄將相、忠臣義士、父(母)慈子孝的故事或歷史事蹟,在民眾普遍缺乏教育機會的年代,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
詩詞歌賦中的華夏文化
作者:鄧兆鴻2022-09-05
今天,學校若在課程的編排上能多花些心思,多滲入一些琅琅上口的詩歌、詞賦,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肯定有幫助。
以文載道──論文學如何承載華夏文化
作者:鄧兆鴻2022-08-12
千字文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孩童熟讀,對華夏歷史知識、天文地理、修身養性都有一定裨益。三字經,孩童熟讀,對做人做事及華夏文化有一定程度學習。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容忽視。
華夏文化的載體
作者:鄧兆鴻2022-08-02
儒家思想自漢以來已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部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為士子遵奉,四維八德是讀書人應有的道德標準,這些訊息、事例都可以從不同的典籍文章中讀到。
香港教育改革25年的幾個議題
作者:鄧兆鴻2022-06-30
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社會傳媒的黑白是非在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組建,一代人的價值觀建立,要通過整個社會的共識,一同努力。
書法?線條藝術?
作者:鄧兆鴻2022-05-27
M+展出了曾灶財的塗鴉,不知館方如何介紹有關作品,若說是書法,筆者只能一笑,蓋收藏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對書法藝術更無欣賞及判斷能力,夏蟲不可以語冰。柱子上的文字,庶幾近耳。
說童年
作者:鄧兆鴻2022-04-25
五十年代,香港仍是一個小漁港,當時的日子過得不易,但孩子們總會找到自己的樂趣。今天的孩子生活富足了,知識的來源及渠道也多,但玩的多成現成的玩具,由玩具設計者設計,玩意兒也被限制,沒有了孩子的親身參與。
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作者:鄧兆鴻2022-03-28
疫情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學習、調適,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只能不斷地學習、調動自我適應的能力。適者生存,才不會被洶湧的世途湮沒。
第5波疫情下的學與教
作者:鄧兆鴻2022-02-16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5波疫情下的學與教
作者:鄧兆鴻2022-02-16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