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兆鴻

鄧兆鴻

退休小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碩士。1971年入職,1985年任校長至2005年退休。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教授課程包括:學校行政、課程發展及管理、擬任校長培訓課程、中層管理人員行政課程、訓導及輔導人員培訓課程等。研究興趣包括教師教育、學校行政及發展、學生輔導工作、素質保證等。教育評議會創會會員、執行委員;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創會主席。曾任香港教育研究學會周年研討會籌備委員會委員、香港教育行政學會執行委員、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理事兼教育政策委員會主任、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第五,六屆委員等。退休後頗沉迷於中國文化藝術活動。
願家長們多思考,善待孩子。(Shutterstock)

孩子在怎樣的環境長大才會安全快樂?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無可厚非,但先決條件是有適當的教導,教導孩子不是一遍兩遍,而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覆,到孩子完全掌握,家長才能作出要求。現今世代已這樣困苦,就讓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吧。

從漢隸而章草、行、草到楷書,都在這時成形,把中國書法的璀璨定格於此。(Shutterstock)

魏晉風流──王羲之與蘭亭修褉詩集序

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竟未有一紙真跡存世,所見均為雙鈎、摹本,但學書者均以之為大宗,天下第一行書的複製品多達百餘種,可見追隨者眾,純從書法而論,既是極品,真真假假並不能減退蘭亭的價值。

商、周時期只從甲骨、鐘鼎上發現文字的記載,但相信在商代應已有使用文字載體的竹、木簡。(shutterstock)

秦、漢的簡帛書

簡帛書的發現,不單大量補充我國歷史文化的缺佚,也顛覆了文字演化的認知,由草而行,行而楷的篆隸草行楷演變過程。

殷商時期,相信中國已有「毛筆」的出現,在沒有紙、帛的日子,中國的文字最早紀錄在甲骨上,也是現存最早的可考據的文字。 (Shutterstock)

先秦的文字書法

秦統一後,禁止了六國與秦不同的文字,再規範及省改成小篆,李斯的泰山、嶧山及琅琊刻石是其中的典範。發展到漢代則個別發展,各具特色。

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重新編訂及推出的《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繼承唐滌生「沒有完成不能改的劇本」的囑咐,體現了時代科技與傳統劇目的融合再生。

帝女花65年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法國總統馬克龍(中)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州松園賓館聽琴。( 亞新社)

流水──李蓬蓬與唐琴九霄環佩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華期間,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聽古琴家李蓬蓬以唐琴「九霄環珮」撫奏的《流水》,撫琴後李蓬蓬更把《流水》的曲譜送給馬克龍。「九霄環珮」和《流水》到底有什麼來頭?

五代兩宋時代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Shutterstock)

中國繪畫的歷史源流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的鼎盛期,由於統治者的偏好,國家設立畫院,宮廷繪畫盛行,左右了民間繪畫觀念和風尚,宋徽宗更把「畫學」列入科舉,畫家通過應試入宮為官。

傳統的戲曲,總會帶着中國的傳統倫理觀念。(Shutterstock)

戲曲的功能與文化價值

傳統的戲曲除了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更多的是英雄將相、忠臣義士、父(母)慈子孝的故事或歷史事蹟,在民眾普遍缺乏教育機會的年代,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

沒有文字,知識難以傳遞。(灼見名家圖片)

以文載道──論文學如何承載華夏文化

千字文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孩童熟讀,對華夏歷史知識、天文地理、修身養性都有一定裨益。三字經,孩童熟讀,對做人做事及華夏文化有一定程度學習。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容忽視。

春秋戰國時,周朝積弱,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是華夏文化最為璀璨的時期。(Shutterstock)

華夏文化的載體

儒家思想自漢以來已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部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為士子遵奉,四維八德是讀書人應有的道德標準,這些訊息、事例都可以從不同的典籍文章中讀到。

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Shutterstock)

香港教育改革25年的幾個議題

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社會傳媒的黑白是非在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組建,一代人的價值觀建立,要通過整個社會的共識,一同努力。

M+展出曾灶財的塗鴉。(M+博物館Facebook圖片)

書法?線條藝術?

M+展出了曾灶財的塗鴉,不知館方如何介紹有關作品,若說是書法,筆者只能一笑,蓋收藏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對書法藝術更無欣賞及判斷能力,夏蟲不可以語冰。柱子上的文字,庶幾近耳。

兒時往事總是令人一生難忘。(Shutterstock)

說童年

五十年代,香港仍是一個小漁港,當時的日子過得不易,但孩子們總會找到自己的樂趣。今天的孩子生活富足了,知識的來源及渠道也多,但玩的多成現成的玩具,由玩具設計者設計,玩意兒也被限制,沒有了孩子的親身參與。

這3年的課程與過往有明顯的調整,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有很大的刪減。(Shutterstock)

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疫情下,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學習、調適,面對不斷改變的世界,只能不斷地學習、調動自我適應的能力。適者生存,才不會被洶湧的世途湮沒。

因國泰機組人員帶入的病毒,強制了部分香港市民多次的檢疫,圍封檢測了無數地區,也把不少的市民送入隔離營。(亞新社)

第五波疫情的我思

竹篙灣管理層欠缺常態的管理及維修程序,而政府在防疫工作上更未有危機意識,掉以輕心,以致檢疫中心未能達到應有的服務水平,引致入營者怨聲載道。

社會的問題要由社會各人共同承擔。(Shutterstock)

公德與社會發展

古人好獨善其身,但今天的社會,是靠社會上每個人所盡的每一分力,才能順利發展。一個人若不肯為社會的發展盡力,他便是社會的寄生蟲。

作為一位負責任的靈魂工程師,教師們如何才能實現個人存在的價值?(Shutterstock)

立功──教師的職責

能教導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教師,才算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要有極高的道德要求,用他的生命去影響學生的生命。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Shutterstock)

立德樹人

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推行者,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應是眾人的楷模。他們對教學的投入,對學生愛護、尊重,能因應學生的獨特性提供支援,能發掘學生的潛能並加以栽培,應該是教師對教育的初心,應該是教師德行的表現。

青少年的成長問題需要教育界共同努力。(Shutterstock)

初心與使命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佩斯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種教學技術而已。」教育工作者的信仰是什麼?教育的初心是什麼?使命是什麼?當教師的要多反思。

神舟12號的三名太空人聶海勝(中)、劉伯明(右)和湯洪波。(亞新社)

天宮號太空站

天宮號太空站是可使用10年的太空實驗室,將會為中國太空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錢學森回國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第一任院長陳賡問他:「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答道:「有什麼不能的?」

過早生兒育女,思想不成熟者或以虐兒為「遊戲」。(Shutterstock)

開埠以來最駭人的虐兒案

兩名被告都是年紀輕輕便結婚、生兒育女,人生經歷不足,可能還是大孩子心態,沒有清楚考慮及準備便結婚、離婚,以虐兒為「遊戲」,更漠視自己行為對幼兒的傷害。

香港先後因社會事件和疫情,而耽擱了恆常的教育工作。二年級以上的中小學生,真能回校上課的日子寥寥可數。而一年級的中小學生,更和老師對面不識,師生關係,更是淡薄。(Shutterstock)

教師與疫苗

接種疫苗是對抗疾病的最佳途徑,有紀錄以來,曾經發生的種種疫症,最終都是以疫苗控制。一生人接種的疫苗也夠多了,多一種又如何?

政府把教師列入了優先接種群組,是因為教師是接觸很多人的工作,對的還是年輕人、少年人,為了各方的安全,接種疫苗是應該而必須的。(亞新社)

接種疫苗的考慮

政府把教師列入疫苗優先接種計劃中,但也因疫苗的副作用問題而使很多市民卻步,教師們自然也有他們的憂慮。

校長也是教師的一份子,更應作教師的榜樣。信不足,校長有責。(Shutterstock)

「校長」的專業能力

日前死因裁判官裁定教師死於自殺,並指出事情本可避免,奈何各人有不同的位份與取態,同工間少了教育專業態度與道德,也未能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疫情下,百業凋零,民生用品不能或缺的影響不大,作為購物天堂的香港,則因封城而不景。(亞新社)

疫情下的漣漪

疫情肆虐下,很多比賽活動都要推遲,甚或停辦,全港性的書法比賽每年都有很多,去年因動亂而耽擱,今年因病毒而延誤,希望來年一切順利。

為了孩子們的幸福,教育工作者要加倍努力。(Shutterstock)

弘道養正

教育的重點應在「道」之上,在正道之上。正,「以一止之」,不偏不倚、無誤、中正、典範、合理。是以教育應要「弘道養正」,作長輩的、當領導人的也應弘道養正。

易安吟誦早前寫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責備趙明誠。(Wikimedia Commons)

誠、性之德也

時維9月,又是新學年的開始,教育局早已宣示9月23日前不會恢復對面授課,學習是終身的事宜,多學少學、早學遲學原不是問題,但對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學習年度的中六學子來說,便是一個難忘的挑戰。

宋神宗時有包拯,不昧親情殺包勉,不懼權勢鍘陳世美;香港何時才有青天如包希仁者?(網絡圖片)

何時見青天

老師不單留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也會照顧學生的感受,給人翻身的空間,是善良、是智慧、是慈悲、是無限的包容、是相信人的本質,是高尚的情愫。行為世範,當老師的應如是。

綜觀今日的立法會,部分議員只為自己的利益,堅持自己的意見,未能考慮香港市民的福祉。(亞新社)

問牛何事?

乾隆曾在韓滉的《五牛圖》上題了「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齙詎惟跨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表示他關心民事。從政者當如是。

作為一位教師,一位專業的教師,一位香港的教師,是不會不知道鴉片戰爭的起因的。(Wikimedia Commons)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教育是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教育下一代,是教者給下一代學者一個可以仿效的榜樣。今天的香港教育,教者卻在提供一個什麼榜樣呢?

林鄭月娥到訪中學,了解該校師生在停課期間透過電子學習的情況。(政府新聞處)

疫情下的香港教育現況

3月21日記招會中宣布,中、英文科的口試取消了,筆試將會在4月24日開始。但到4月底時,疫情是否真的受控,DSE是否可以如期進行?若真的受控,防疫的工作是否仍要實施?

由左至右:彭智華、陳家偉、鄧兆鴻、吳全忠、曹啟樂。

記陳文傑老師

陳家偉兄乃霍韜晦教授入室弟子,拳拳服膺於儒家哲理,席間他出示法住學會為陳文傑師主辦書法展所選印之《勸世書法》,並謂會在本欄寫紀念霍教授的文章,也囑我寫些陳師的記憶。

能把仇恨放下,平安就會出現。(Shutterstock)

願你們平安!

平安夜原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歡樂日子,但因社會運動的變質,瀰漫着一些變數,慶祝聖子耶穌降生的平安夜也許有些不平安了。

「我只希望一個大前題:包容!」(亞新社)

今天的大學

參與暴力的人士,不知有多少是大學生,為何今天香港有些大學生會成為暴力的追隨者,為何他們不循合法的途徑去宣洩他們的不滿?

改變是一個過程,除非遭遇突變,否則個人的性格不容易改變。社會的改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亞新社)

不忘初心!

只要多想想中國這幾十年的改變,便應該支持國家的繼續發展。教授、牧師、議員、律師、主教……他們不知道嗎?恐怕是不願承認,不願放下自己的偏見,不願放下自己的堅持,以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愛孩子的前提下,正確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父母的責任,要適當地適時進行教育,父母要是仔細地學習的。(Shutterstock)

孩子的教與養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教授陳會昌教授曾大聲疾呼:「教育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但有多少父母能正確地、有系統地、持續堅守原則地,在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教育」孩子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