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15 2025 04:01:0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鄒秉恩

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學校協作榮譽顧問、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特別顧問、課程與教學系和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講師;中國教育學會會員、香港教育行政學會院士、政府轄下的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評議會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主席。曾任教育評議會主席、第11屆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主席、聖公會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等;曾任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聖公會基心小學、聖匠中學、公理高中書院校長及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兼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老師,請給我一個上學的理由好嗎?
作者:鄒秉恩2018-09-24
據教育局2017年的統計,由2011-2012至2015-2016五個學年期間,每年大約有1,600至1,700名屬缺課7日或以上的小學及初中學生,而且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請給予新高中文憑試的失敗者機會和尊嚴
作者:鄒秉恩2018-08-20
對於無法取得入讀大學最低條件的學生,政府可有考慮給予他們另類機會,學界又可為他們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學校也要「體現新風」嗎?
作者:鄒秉恩2018-06-21
無論是高效或低效的學校,今天皆正面對着一個迅速萬變的社會,資訊轟炸的年代,不斷被外界鞭策,承受着不斷增加的高期望和挑戰。
哀哉今天的品格素養
作者:鄒秉恩2018-06-13
眼見社會以至世界都充滿荒謬偽善的事例,不禁要問,這些欠缺道德品格,甚至以暴力及謊言去遮掩自己謬誤行為的人,他們為何變得如此?
校內學習差異面面觀
作者:鄒秉恩2018-04-19
讓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共融在一個有支援的學習環境下,的學生感覺到受社會接納,推動個人成長以及建構和諧社會。一起學習的原意是好的,可惜這個願景,卻是遙遙無期啊!
今天的校長不易為
作者:鄒秉恩2018-03-06
有人說:「今天校長工作不易為!」今天想任校長,要有充足的裝備,除通透及掌握校長領導知識和相關概念外,還要有一個堅定的教育心、抱負、決斷力、毅力和擔任校長領導所需的能力才成啊!
校長成長路,一步一足印
作者:鄒秉恩2018-01-31
綜觀筆者的校長成長路,有系統的職前和在職培訓是需要的,但持續進修與終身學習,以教研理念及實證,去把教育領導知識深化,比只掌握最新教育資訊實際得多。
建立學校團隊力量的關鍵──誰主浮沉?
作者:鄒秉恩2017-12-29
成功學校管理的關鍵在於人的質素的提昇,如何領導及發展人的積極性,如何建立遠象和發揮有效團隊方面,當中校長的領導固然重要,但每一個同工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團隊力量的建立理念解構──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17-11-27
改革絕對沒有一個適用於任何情境的標準模式。不同的學校改進理念的基礎都離不開有建構「改革執行力量」的需要。
借問「小一入學」何處去?
作者:鄒秉恩2017-10-26
沒有一間最好的學校,只有找一間適合您孩子就讀的學校便是!
校長領導角色的迷思
作者:鄒秉恩2017-09-25
一個傑出的教師擔任了校長便一定不能勝任校長工作的假設,確是一個迷思,是沒有根據的;實際上也有許多案例是:教學優異的教師擔任了校長後,學校在推動教研及教育改革項目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大不乏人!
校長素養與角色期望面面觀
作者:鄒秉恩2017-09-06
校長退休潮對全球構成嚴重校長人才危機,21世紀的校長,他/她必須擁有哪些領導素養特質?
對香港回歸中國20年教育問題的反思
作者:鄒秉恩2017-06-30
教育為的是甚麼?要建造香港的教育夢想,最終應由誰人負責?
「中學大學化」的構思
作者:鄒秉恩2017-05-29
我們想釋放我們的學生,想給他們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怎樣令不外如是的課堂變得不平凡
作者:鄒秉恩2017-04-21
要令到一班教學經驗十分豐富的「準校長」學員留心聽課,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作者:鄒秉恩2017-03-30
欣悉候任特首預算在上任後即時申請額外撥款50億元去資助不同教育發展項目,以表示對改善教育的決心!筆者是歡迎的!如何分配這50億元?能否將資源適當地分配到有不同學習需要學生的所屬學校,最終能導致包括有特殊學習需要或成績落後的薄弱學生,都有相等於較優異或具一般學習能力學生等量對待和公平的學習機會,每人能獲提供相同品質甚或貼合他們能力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並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適度及適宜的支援,令到學習無障礙? 行文之際,腦海馬上出現一幅曾令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的圖畫,也代表筆者長期在一些學習差異較大及整體生員相對薄弱的學校服務後的觀感,對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及真正推行教育公平政策的一些個人看法,謹以本文拋磚引玉,和讀者分享。 用一個較淺顯的例子解釋:例如,有三個孩子,有三個不同高度,他們都很想觀賞球賽;因此主人家攜來三個箱子,每人分一個,讓他們可站在箱子上欣賞球賽(如下圖左),結果較高的一個孩子可以輕輕鬆鬆地欣賞到整個球賽,次高的孩子雖然高度只僅僅高過圍牆,但也能勉強欣賞完整個賽事過程,可惜第三個孩子因為身高關係,被圍牆遮擋了視線,全場只能用耳朵聽到球賽的進行,卻觀賞不到這場精彩的球賽!   給每一個孩子有等量對待的教育機會 若以上述故事去形容那是現今政府在教育資源分配的政策的話,我們會即時有類似疑問,例如用人人均等資源的分配辦法,即是辦得出色、有成績的學校與被評為教育失效的學校,從政府取得的資源都是一樣!那怎算是公平?若資源分配都一樣,如何鞭策或鼓勵個別不同辦學成績的學校,促使她們持續進步?至於對於有學校收錄大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和另外一些專集中收錄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學校作比較,而大家所取得的資源都是一樣的話,那怎樣可以幫助實力薄弱學校扭轉劣勢創造佳績?結果會否變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亂局?從另一個角度看,甚麼才是教育公平呢? 又假若政府的整體撥款數量不變,但採用另一種資源分配辦法,那就是將較多撥款分配給集中收錄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學校(如上圖右),讓她們能從政府取得更多的資源,例如增聘額外教學及支援人手,在學生最感困難的科目中,按能力分班,多開一些拔尖保底的組別,讓學習能力稍佳或稍遜的學生都可以用較適合他們的學習速度和教材內容去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 此外,我們亦可以分兩個層面去討論教育公平的問題:一個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而另一個就是同一間學校裡的資源公平分配的原則問題。 同樣是以上圖故事去舉例,作為政府,她在制訂政策時,她是按「水平公平」原則,還是以「垂直公平」原則分配教育資源呢?然而我們看見的第一個現象是,原以為政府會以「水平公平」原則將教育投資公平、均等地分配給以下不同類別的學校,例如官校、津校、補助、直資與及英基學校等,我們會假設上述各類學校取得的教育資源是相同的,但結果令人失望,因為英基學校及政府官辦學校相對一般資助、補助或直資學校,仍享有較大的政府資源撥款,而且有關學校的僱員更可以擁有較優厚的員工福利,與其他類別學校所得到政府的教育投資是不均等的!這個原則通嗎? 就算是在性質相同的學校(即單一類別的學校組別,譬如津校),原來我們仍看見第二個不公平現象!因為據資料顯示,每年全港小六升中學生當中,學生是按其學業成績表現分成三個成績組別,因此一般學校便會分成三個大類:1/3屬收錄較多成績較優的學生學校,另1/3屬收錄較多次等成績學生的學校,而最後1/3屬收錄成績最薄弱學生的學校。可惜現有分配資源的方法是採「水平公平」原則,即每校獲分配相同等分的教育撥款,因此有學校是資源充足,可按學校發展需要,多辦有利學生成長的活動,富者越富!亦有學校因取得的等量資源,卻不足以支付因學生學習差異而額外帶來的經濟支出,導致貧者越貧,足襟見肘! 加上遇上適齡中一人口下降和家長選擇意願關係,因此傳統受歡迎學校和收錄較多較優異成績學生的學校生員充足,一些一直在家長心目中聲譽不高或專門收容薄弱成績學生的學校生員也較少;若政府在決定學校的資源分配政策上,採用的仍是按「水平公平」原則分配,自然班級比例較多及傳統受家長歡迎和收錄較多成績優異生的學校,從政府手上取得的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優厚,反之相對辦學條件比較差兼生員比較薄弱的學校,所取得的教育資源也相對較少了! 公平於筆者來說,其主要概念在於相同對待每一個人,我們絕不能因為個人身分、地位、種族、宗教信仰、家庭背景或所屬學校的辦學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所以公平的基本意義,就是「等量」對待,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今天我們看公平,卻可以有以下的理解: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例如有人出身寒微,有人生來就是富家子弟,家境富裕;至於其他差異如男女、種族、天賦、智慧、過去學習經歷、遭遇甚至學習機會等也不相同,如果每人都劃一他們的需要,給予相同數量的對待,實質上是不足夠的,甚至會分配不均衡的! 因此,要確保教育的公平性,筆者建議必須同時從等量和不等量以及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著手。正如台灣教育部的建議,在資源分配的等量方面,在教育內部中,政府必須提供相同的入學機會,提供相同品質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確保每一個學生學習成功!在外部方面,教育資源的分配要符合均等原則,確保同一地域或同一地區內的學生享受相同的教育資源。正如筆者在本文的討論,在不等量的考慮方面,在教育內部裡,要給予教育弱勢者,包括個別薄弱學校或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更多的入學機會保障;如上所述,在教育過程中,要增加額外資源給予有特別需要的學校,好便適時及適宜地調整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按需要進行拔尖保底工作,多設教學與非教學支援人員,並引進多元教學方法等,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學習的機會。另外,對於弱勢地區、家庭或個人要給予額外的支援與補助,讓弱勢者最終能享受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教育公平,還給所有在學的學習者一個真正、公平的教育機會!
特區行政長官參選人的教育政綱
作者:鄒秉恩2017-02-21
過去有許多教育政策施行不妥善也不一定與教育經常費用多少有直接關係,有部分政策的失效,可能是與政策制訂者在制訂政策時思考不夠全面,加上領導人偏執或偏聽,甚或因一意孤行,而結果在政策出台後變了質,導致現實與理想有很大落差!
操守議會修訂「守則」及「聆訊程序」的爭拗
作者:鄒秉恩2017-01-16
有關師生戀的問題,其實早於2001年12月底,操守議會曾進行全港中、小、幼、特的教師操守情況作問卷調查。
失敗的學校改革真的是一言難盡和問題罄竹難書嗎?
作者:鄒秉恩2016-12-08
大部分成員在計劃進行中已向小組統籌老師請辭,並且說明下年度不再參與!若硬要他們公事公辦的話,他們只會作循例公事,應酬算了!這真是學校改革者的原意和期望嗎?
學校改革理念探討——從實踐經驗印證理念假設
作者:鄒秉恩2016-11-15
IQEA 的假設是學校可以透過強化校內的變革力量,令其營運方式能配合學校發展遠象和教育大環境的改革路向,以支援改進學生學習成效。
學校改革理念探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者:鄒秉恩2016-10-06
改革沒有最佳單一良方,要落實改革理念,必須具備有利改革的條件,組織中人除須有共同遠象與同一心志外,改革計劃需配合校情、按優次訂定長短期目標去執行,過程中還需有檢討及問責機制去檢視整個改革推行成效。
淺談今天弱勢學校的困局
作者:鄒秉恩2016-09-06
某些政府官員或一些協助政府制訂政策的人,雖然認同「教育公平」的遊戲規則,不過他們會更重視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原則!即是說,所有人、所有學校,他們所得的政府資源是同等大小的!
學校變革,誰主浮沉?教師領導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16-07-07
我們每人都是領導,但我們同時也是積極進取的改革追隨者、學習者。在一個互信互助基礎下,我們才可以施展我們的教育抱負,透過互勵互勉、互相鞭策,為大家認同的教育理想而努力!
學校改革與初任校長領導的迷思
作者:鄒秉恩2016-06-01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是領導效能的主要來源,他的教育價值觀、領導行為嚴重影響著校內運作與教學產出,是直接及間接地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亦帶動了許多有關校長效能或學校領導的研究。
校長難求?
作者:鄒秉恩2016-05-03
若只因相信「高學歷」、「過去工作經驗豐富」、「有有力人士推薦」或「合眼緣」便決定禮聘某人擔任校長,往往都會等到當該位新校長履新後才發現她/他的表現其實是與辦學團體對校長職位的期望有很大落差時,情況便難以收拾!
北京學府與香港的異同
作者:鄒秉恩2016-04-25
香港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大學,北京也有很著名的世界學府,大家都是陶造良好公民和生命素質的地方!教育意念雖有點兒不同,但其實亦可以殊途同歸,互相觀摩學習的!
北京學府與香港的異同
作者:鄒秉恩2016-04-25
香港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大學,北京也有很著名的世界學府,大家都是陶造良好公民和生命素質的地方!教育意念雖有點兒不同,但其實亦可以殊途同歸,互相觀摩學習的!
教師的專業操守淪陷了嗎?
作者:鄒秉恩2016-03-15
筆者並不悲觀,因為從實際教育現場的觀察,專業操守好的教育工作者大有人在!
精明人生的抉擇,好壞由我
作者:鄒秉恩2016-03-01
我們近日看見的香港紛亂景象,特別是看見今天有許多大學生、中學生和若干激進及背後有政黨組織支持的年青人,為了追求自己所認定的政治理想一齊上街!他們連群結隊,到處肆意破壞、霸佔道路、衝擊警務人員,行為使人擔憂!
《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改組架構及運作功能的爭議
作者:鄒秉恩2016-02-17
筆者建議政府宜認真評估形勢,避免增加社會矛盾,倒不如暫緩執行新建議,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