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了差不多十年的STEM教育,其實即是以前高中文、理分家年代的「數理化」──數學、物理、化學。在理組的對家,文組的同學一般可選修的學科有文學、歷史、中史、視覺藝術,還有被歸為商、社科類別的會計、經濟、地理等。這些「文史哲」科的聲勢在高舉STEM的現況似給比下去!
最近在一個論壇場合上,又聽到有講者提到「HELP教育」,HELP就是歷史、倫理、文學、哲學的綜合稱呼。這個HELP教育不就是文史哲嗎?倡議者是嶺南大學第一任校長陳坤耀教授,早在八年前他已向外界闡述過這個理念,可惜市場上一直只有STEM旗幟在飄揚着。
時勢造就STEM 但欠均衡
鐘擺理論常常被拿來描述社會現象,教育也都如是。上世紀末美國倡議STEM,目的是強調跨科探究,讓學生培養這系列技能,藉此確保國家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未幾西方先進諸國均作出回應,調整課程教學。本港提倡STEM時已比彼方晚了20多年。
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科技的飛躍發展是有目共睹的。那是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更迭、人類思潮的進步、工藝創新的發展,簡言之只聚焦於STEM,很大可能只是管中窺豹。不幸地港人急功近利的性格,正好掉入了這個陷阱。當大眾只聞STEM而未有能抓緊其中要義時,商人、廠家、傳媒早已借勢帶領潮流,STEM教育不足之處就顯現出來。
曾有人作出補救工作,如增加藝術設計成為「STEAM」,或再加入閱讀寫作變作「STREAM」,但似乎不覺奏效!

文史哲可成為情意態度支援
陳教授創出HELP教育的框架,近十年來他曾在不同平台加以闡述,曾經有精闢論述過怎樣應用HELP與STEM配合,這裏不再妄加附會,然而在中小學校園的實際運作上,前線人員實在要多加思索。
前述已提及科學概念的冒出或技術創新的發展,均非孤立地產生出現,反之,那是與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息息相關。假如沒有前人建立的理論鋪墊,新的科學理論不會出現;若社會無對改進生活有需求的話,新產品亦不會面世。這些非只與學科知識相關,涉及人們的態度、情意感觸,更反映在文學觀感、歷史觸覺、哲學思維之上,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從生活體驗上都能夠領略到。
在基礎教育機構內,學生除了從課堂上學到知識外,通過活動、展板、講話、閱讀等平日都會推行的工作,可讓他們接收到涉及文史哲的花絮,甚至相關的文化、宗教和倫理、國情公民教育。
協助學生養成習慣,在學習科學或科技時,兼且留意其中內容與人和周邊社會的關連,尤其是歷史文化和哲學思辨,學習成效亦可變得更為立體。
沒有了通識科 仍須有通識能力
曾經在本欄提出過,修讀文、商、社科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以沒有科學科技的意識。同樣地,修讀數學、理工科的學生,除學科知識外也需要涉獵文史哲的常識。兩者俱是讓學生養成較廣泛的思考,雖然沒有了通識教育科,藉此也算補足一下通識能力。
校園在推行STEM之餘,同時提供HELP的知識,那是相輔相承的安排。
當前STEM活動的支援算是足夠,文史哲材料或HELP內容並不算少,宜加思考如何滲透應用。例如在推行閱讀時加入科學家故事或科學史內容、專題研習選定某個科學範疇,找出個別理論的時代背景或某些科技出現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甚至介紹古希臘數學家的哲學理論等。
某次訪問中陳教授話「如果STEM沒有了HELP,那就真是helpless」。這或算是戲言,但把STEM和HELP配套起來,對學習一定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