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y 24 2025 18:34:2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哪吒電影和教育的交集

電影系列的主題「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另一個說法「前方無路就找出一條路」備受關注。有人縯繹為鼓勵青少年力爭上游、不要太早放棄,亦算是德育元素中的堅毅的體現。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自春節上映以來就引起很大關注。隨着票房佳績傳來,帶出很大的迴響,個別報道更稱掀起現象級話題。及後網絡世界湧現大量討論,其中更有涉及教育現象、兒童成長等等非屬電影範疇的探討,教育界人士亦有種種高見。本文刊出時,上述情況應從高位回落。

借着《哪吒2》爆紅的餘溫,有些啟示也真是值得我們關注。

《哪吒2》的一些教育啟示

《哪吒2》中,哪吒身份是少年、為人子女。現代化包裝和編導的新改動下,銀幕上呈現不少成年人與少年人溝通時的衝突場面。基於現代教育價值大趨勢,不論李靖夫婦或太乙真人的教導,均褪除華人傳統棒下出孝子的方式,改用愛而非溺愛的手法。坊間有討論指出這種給予無條件的愛的表現,是廣大父母的育兒啟示。

針對孩子特質而施以異化教育,其實正是本地倡議多時的SEN(特殊教育需要)、關注個別差異教育,也是千百年前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電影系列還有個主題: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者另一個說法「前方無路就找出一條路」,也備受關注。有人演繹為鼓勵青少年力爭上游、不要太早放棄,亦算是德育元素中的堅毅的體現。更有人套入近年來各方力捧的創科創新思維,前路不通就自闢蹊徑、去創業云云。

除幾點較熱門的說法外,亦有提及父母責任、交友等,凡此種種轉而帶去教育發展的討論;或是電影因注入了新觀點、新技術後得到廣受歡迎的結果,這才順道得見的意外收穫。不過,當中並無很多新意,予人有點舊酒給注入新瓶之感。

伴隨哪吒故事的教育機會

《哪吒2》的熱爆會是個契機,與早些時上畫的《封神榜》電影系列相若,採用新式科技、重整增刪故事,將中國古代神話加以包裝,令耳熟能詳的內容變得耳目一新;對於年輕的新世代,更是眼前一亮、見識到中華文化的亮點。

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切忌沾沾自喜,以為電影令學童愛上中華文化、樂於學習中國歷史;爆紅了的,只是那套或那系列電影!當然,氣勢如虹的社會氣氛有助老師推動涉及中華情、中國心的教育活動。

鑑於哪吒現身於《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章回小說,當可借用此機遇推動閱讀;人物包裝和畫面設計,則可用於視藝科教學;從網絡搜尋歷代不同動漫和片集中的人物造型,學習當中的異同和與作品推出時的年代潮流的關係。這些是很好的課程資訊,有助提升學習興趣。

哪吒故事屬於神話範疇,神話當然不可當真。電影時代背景是商周交接時的姬發伐紂,殷墟文物的發掘令商史已成信史。動畫的人物造型更多參考了近年的考古成果,若善用電影的廣傳,應可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電影成功正是力求改進好例証

觀賞《哪吒》系列、甚至近期的《封神三部曲》系列的動畫電影,必然發現其畫風與早幾代的國產哪吒動畫有相當差距。感覺上很有美國超級英雄卡通形象的味道。未考究過電影大受追捧與人物設計和畫風是否相關,觀感上那是一種改進,至少新科技的應用令畫面得到觀眾的青睞。

回到坊間的情資討論,有人把《哪吒2》與《美國隊長4》比拼,甚至將之闡述為「中美對戰」。其實這並無必要!荷里活製作歷來都是電影業的標竿,既然電影票房已攀上頂端,那已是一個因改進而獲取的記錄,毋須要多加詮釋。

從教育角度來說,這正是「朝向改進邁步,好成績當可期」的例證,可藉此鼓勵學生力求改進。

黃冬柏